|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20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高频考点(四)_实践(2020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高频考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

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原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①从实践角度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从认识的角度看,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2)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2.两种因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它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①激活作用。②驱动作用。③控制作用。

3.两种属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①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就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动力。这种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4.两个统一: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

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认识运动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高频考点】:真理及其特征

1.真理及其客观性、一元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

的。

唯心真理观: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的表现:

①马赫主义认为,凡是多说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②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

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有两层含义: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想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两层含义:①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因而,有待扩展;②从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有待深化。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

①二者相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但是在这一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③辩证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每个人乃至每代人思维能力的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容易陷入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3.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不同的两种认识。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4.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①实践是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②实践证明了的认识不可推翻;③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高频考点】:意识观

1.意识的起源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语言(文字)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体现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本文来源与网络如需及时删除请务必联系微信150246

59 (备注删文)给您带来不便抱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