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米鹏考研政治必背20题下(2016年考研英语一难度)
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性决定了它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不能建立起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将革命进行到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五四以来的情况,仍然是如此。
(3)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国民党当局不仅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不断以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蒋介石不允许民盟这样的组织存在,这就’使在蒋介石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最后幻想归于破灭”。
2.20世纪50年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改变中国作为农业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严重任务。
(2)从世界历史上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已经失去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3)向社会主义过渡具备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这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完全具备了条件。
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5.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1)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2)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共十八大,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曲折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进入新常态。党和政府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4)努力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2013年3月,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5)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展示了我国外交的新气象。
正在进行中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十二 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1. 中国共产党完成建党的伟大工程
(1)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革命时期我们战胜强大敌人的一大法宝。
(2)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①中国共产党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②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③培植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2.遵义会议与延安整风
(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明确党的思想路线:遵义会议后,党纠正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在全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对党的历史上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特别是没有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对造成过去“左”、右倾错误的根源进行清算,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1942年2月,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整风运动既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全党端正了思想政治路线,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整风运动为党的七大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首次强调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1)背景: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在党的工作重心面临由农村向城市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历史性时刻,怎样保证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不变色,顺利地适应工作重心的转变,担负好新的历史重任,是摆在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
(2)成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有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了保持谦虚谨慎,防止对个人歌功颂德,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重要规定。一不祝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
(3)意义: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4.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 也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1)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
(2)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的重点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还要严明纪律。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还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以改革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十三 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
1.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步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是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
2.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
(1)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闻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3)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4)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刘少奇则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此外,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观点。
十四 净化网络环境,正确看待网络上的言论自由
1.网络生活也需要道德规范
(1)从本质上说,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因而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坚持文明上网,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积极力量。
(2)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开展交往。但与此同时,网上也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虚假、低俗甚至反动、淫秽和暴力等信息内容,特别是一些有组织的网上恶意攻击和思想渗透行为,更是严重影响了网络生活秩序。大学生应当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对网络内容和信息的鉴别力,积极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使网络成为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2.大学生上网要坚持的网络道德要求
(1)大学生网民要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理性对待网络,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
(2)为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国出台了许多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应当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
3.正确看待网络言论自由
(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通过网络表达观点意见已经成为年轻人传播言论思想的主要渠道。
(2)要全面看待言论自由,它不仅是指一个人有“说”的权利,同时指其他人有”听”的权利,言论自由不是一种纯个人的权利,而是一切人的权利。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制的。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必须遵守以下义务:①不得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②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其他公民;③不得用言论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④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⑤不得教唆他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⑥不得发表猥亵性、淫秽性的言论:⑦不得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十五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革命道德
1.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1)中国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优秀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和良好行为风范的综合体现。
(2)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它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3)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道德的渊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中华传统美德的长期发展和丰厚积淀,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摒弃了传统道德的糟粕,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延续和发展,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4)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展。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对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与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体有: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2) 中国革命道德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既包括革命道德的原则、要求、态度、修养、风尚等方面,也包括理想、思想意识方面的“应当”。具体有: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4.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现实中,一些人不顾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混淆是非,以“重新评价”丑化英雄美化反面人物,以“重新发现”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最终达到“解构主流”“重构历史”的目的。种种走偏的言行,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
(2)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目的非常明确,它不仅仅是一种错误思潮,更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
. 十六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 法治和德治的区别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
2.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中国,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要通过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将社会主义道德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中,使法律成为饱含道德价值的良法;要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使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弘扬和遵循,并成为衡量执法、司法公正性的重要标准;要通过全民守法,使社会主义道德成为公民内心的信仰,充分发挥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发挥道德的教化和引领作用。要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坚持以道德滋养法律,以道德丰富法律,以道德支撑法律,以道德精神和价值促进并引领全社会信仰法律。
十七 正确看待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实现公平正义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辩证统一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样,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法治社会中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互渗透,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同样,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3)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一律平等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这里的平等讲的就是权利和义务平等。我国宪法和刑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不允许一些人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者多享受权利少承担义务,另一些人只承担义务不享受权利或者多承担义务少享受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厚此薄彼。
(2)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如,对于一个具体的民事侵权或者刑事犯罪行为设定法律义务,就必须与权利受到侵害的程度相适应,不能超出公正和平等的限度设定权利。再次,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平等实现,要求权利人只能按照权利的内容行使权利,不能“得理不饶人”,向义务人提出过分要求。同样,义务人必须满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变相或部分逃避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利互赢
从表面上看,法律权利表现为“需要”、“获得”、“占有”等属性,似乎只对权利人有利;法律义务表现为“必须”、“给予”、“付出”等属性,似乎只对义务人不利。
但实际上,在国家规定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在实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因此,不能简单机械静止地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4公平正义的内容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1)权利公平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公民“不偏袒”、“非歧视”:二是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2)机会公平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成员拥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反对任何形式的岐视。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国家和社会要积极为社会成员的发展创造条件,并努力创造平等的起点;发展平等:社会成员的发展进步权要受到同等尊重,不断拓展社会成员的发展领域;代际平等:不仅要关注当代人的平等机会,还要考虑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3)规则公平是指对所有人适用同一的规则和标准,不得因人而异。包括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任何人也不会被法律排除在保护之外。
(4)救济公平是指为权利受到侵害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的救济公平。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即司法要公正对待每一个当事人,致力于实现司法公正;行政救济公平,即政府对需要救济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救济服务要一律平等,不得区别对待;社会救济公平,即社会对需要救济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救济服务要一律平等,不得厚此薄彼。
必须指出的是,实现公平正义需要漫长过程,需要发展经济创造条件。养成公平正义思维,有利于增强实现公平正义的责任感,为促进全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奋斗。
十八 巴黎大会应对气候变化
1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历史性协议
11月30日至12月11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在法国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活动并发表讲话,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当地时间12月12日中午时分,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进入延长期后重新开会,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向196个缔约方提交了巴黎气候协议“最终案文”。晚些时候,大会举行全体会议,进行“一系列后续程序”。
法比尤斯在讲话中说,巴黎气候协议谈判已“几乎抵达目的地”,协议将成为一个历史性转折点。这份“最终案文”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持久、平衡原则,并有法律约束力。
巴黎气候协议“最终案文”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需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作为目标,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认为这将大大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和影响。案文内容还包括以5年为周期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总体盘点,以解决各国“自主贡献”力度尚无法达到控温目标等问题。协议“最终案文”既雄心勃勃又很现实,它考虑到了富国的责任,也兼顾了区别,为最脆弱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已经承诺给予它们的应对气候变化 助,也确定了一种对这份协议的公信力至关重要的盘点机制。
这份文件将是历史性的,它有雄心为世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走向一个低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希望发达国家为减缓和适应提供资金,坚定走低排放道路,发展中国家也能够根据各自能力,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2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贡献
(1) 必要性: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制度建设,既是中国保障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战略需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2)今年6月底,我国公布了2020年后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富有雄心的二氧化碳减排增汇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化石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升到20%左右,以及森林蓄积量增加45亿立方米。这是我国统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内可持续发展两个大局的战略选择。
(3)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方代表团与各方一起共同努力,寻求达成共识,“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谈判取得进展,在谈判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发达国家应在减排、气候资金等问题上承担自己的义务并履行做出的承诺。
十九 南南合作的典范—中非合作
1.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
习近平主席于12月4日至5日赴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这对于提升中非关系水平,深化中非传统友好和互利合作,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1) 峰会紧紧围绕“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一主题,全面阐述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政策理念,宣布未来一段时期中非合作重要举措,提出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2)习近平强调,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长期以来,中非始终风雨同舟、相互支持。中非友好历久弥坚,永葆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双方始终坚持平等相待、真诚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此要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第一,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第二,坚持经济上合作共赢。第三,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第四,坚持安全上守望相助。第五,坚持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共同利益。中方支持非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3)习近平表示,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即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基础设施合作计划、金融合作计划、绿色发展合作计划、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减贫惠民合作计划、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人文合作计划、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着力支持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2.中非合作–南南合作的典范
(1)中非关系是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2)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3)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年来,伴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中非经贸关系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非经贸合作为双方各自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4)本次峰会的召开,将对未来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打下基石、指明方向。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中非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为中国与非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3.南南合作的意义
(1)它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根基,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2)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
(3)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十 联合国地位、作用的发挥
1.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凯歌中。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6月26曰参加会议的51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曰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有193个成员国。
2.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
(1)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
(2)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
3.联合国维和作用的发挥
(1)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但和平是人类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标。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和平而生,为和平而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途径。维和行动给冲突地区带去信心,让当地民众看到希望。
(2)习近平主席出席峰会期间,提出加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倡议:中国主张恪守维和基本原则,继续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哈马舍尔德原则。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应该得到完整执行,任何国家不能越权行事。要完善维和行动体系。要提高快速反应水平,为和平争取机会,为生命赢得时间。要加大对非洲的 扶,支持非洲国家提高自身维和维稳能力,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
中国方案既恪守原则,同时兼具现实针对性,是中国践行世界和平建设者角色所付出的实实在在努力。
4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1)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是2015年后发展议程启动的标志。
(2)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时至今日,南北发展失衡、8亿多人仍在挨饿等众多全球性挑战摆在面前,发展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丝毫没有降低。
(3)各国应携手努力,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增强各国发展能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健全发展协调机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