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5上海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5上海大学生艾滋病12周转阳)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15上海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80分

1、弭兵之会

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 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

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2、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源自齐国稷下学宫的一派,以道为主兼有法、儒的复合思想。这个学派主张,道生法,守道就是遵法,法和礼并用,从而达到“清静无为”。汉初,社会疲弊,人民经过暴秦摧残,渴望宁静安定的情绪。汉初统治者顺应人民的要求,推行这种无为政治。汉代第二人宰相曹参特别欣赏黄老思想,在郡国与中央执政均以无为政治为执政方针。随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也用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方略。文帝的皇后窦氏也好黄老之学,强令其子景帝及其它子弟都读黄老学派的著作。文景之治的出现,与黄老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3、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4、《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自东汉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等古文经,都是刘歆歆伪造事实,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新学”;后来被称为“汉学”的贾逵、马融、 许慎、郑玄之学,也不是“汉学”,而是“新学”;宋人所尊崇的经书也多是“伪经”,而不是孔子之经。康有为这种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在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根据。

5、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的一连串侵略事件。①1935年6-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离中国。10月,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11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加快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6、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7、采邑制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占有制。8世纪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首先实行。在此之前,墨洛温王朝赏赐贵族土地是不附有任何条件的,因而严重损害了中央权力。查理?马特为改变这种情况,采取一种附有条件的赏赐土地的办法。他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为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8、南特赦令(南特敕令)

1598年4月13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为结束胡格诺战争在南特城颁布的敕令。敕令保证不追究胡格诺战争中的一切行为,胡格诺派获得信仰自由,有权建造教堂和召集教务会议;在法律上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在审讯新教徒时组成新旧教法官混合法庭;在政治上与天主教徒一样,新教徒有权担任各种官职和向国王进谏;在军事上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一百多座城堡,拥有军队和武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保证宗教宽容的文献。但天主教会和高等法院立即提出抗议。亨利四世去世后,敕令并未得到认真执行。17世纪20年代,法国首相黎塞留以武力镇压胡格诺教派,剥夺了他们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权利。1685年10月18日,法王路易十四颁布法令,彻底废止南特敕令,导致数年内 25万以上的新教徒逃往英格兰、普鲁士、荷兰和美洲。

二、简述题100分

1、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70余年的积累,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繁荣,但诸多矛盾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

(1)建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低级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商议军国大事,逐渐形成内朝,并凌驾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之上。

(2)建立新选官制度。汉武帝继续推行“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制度,同时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选拔出身低微的才能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实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职能,用酷吏监视和打击地方“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范围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势力益弱。颁“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与地方官交通勾结。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央朝廷任官,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颁“酎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不足,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统一币制。中央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禁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货币,旧币一律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以增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即国家购销货物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富商巨贾垄断市场,后者可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财产并据此纳税。告缗即凡有告发商人有隐匿财产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财产之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此举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文治武功”,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建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建立八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职业军人,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3)击败匈奴,提高中原政权的地位,“汉人”一词出现。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简述两税法的内容及其作用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一)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 (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9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6)“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二)历史意义。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4.先秦思想五家的代表作品和思想

(1)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和孟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2)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当然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3)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还说人生只是一场大梦.

(4)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曾为秦所用,他的学说也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5)兵家.代表人物:孙子(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3、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及其作用

(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的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的土地,对富农和地区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2)1947年7月9日,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两个原则:一是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无土地的农民都分得了自己的土地其作用意义在于,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支援解放战争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4、简述西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元3世纪的危机使罗马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而封建制因素的增长和大地产经济的发展又严重瓦解着日益腐朽的奴隶制度。

⑵政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帝国后期,皇位变更频仍,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于瘫痪,导致政局动荡。而“分而治之”和划省而治的政策又使行省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甚至出现“30僭主”的局面。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罗马对意大利和被其征服的地中海世界采取的“分而治之”和划省分治的政策有重要关系。

(3)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

各地的人民起义严重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帝国后期,受到沉重剥削、处境不断恶化的奴隶和贫 民纷纷起来反抗。公元269年,高卢地区爆发了“巴高达”运动,起义者有奴隶、隶农、贫民,他们组建军队,攻占城市,控制农村,杀富豪,分土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宣布脱离罗马帝国。这场斗争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世纪30年代,在北非爆发了“阿哥尼斯特”运动(“阿哥尼斯特”意为战士)。农民、奴隶、隶农汇集起来,要求实行社会平等,财产公有,彻底摧毁罗马奴隶主的统治。他们到处攻占奴隶主的庄园,焚毁债券,解放奴隶。这场运动动摇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

(4)以蛮制蛮政策造成了养虎为患。军队的蛮族化使罗马帝国根本无法抵御蛮族入侵,最终给自己培养了掘墓人。骑士阶层、流氓无产者和马略军事改革的消极影响,东西罗马的分裂和自保,帝国军队以及帝国政权本身的蛮族化,西罗马帝国统治者对西哥特人的政策失误、养虎为患等等,也对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蛮族的入侵直接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帝国军队最高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推 翻帝国末代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

总之,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简述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与影响

(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

(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三、论述题120分

1、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影响着北魏的发展。北魏统治者如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二)改革内容。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年),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的任期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三)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 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2、评《天朝田亩制度》

(一)内容。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对以土地为中心的各项制度作了具体系统的规定。为了实现《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大同理想,它规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法则。首先,把全国的土地接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九等,不分男女按照每家的口数平均分配,16岁以下者减半。其班,全国的人口随土地的多少、好坏程度来调配,但是全国的土地所有权一并归国家所有。

?(二)影响。《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分配制度否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是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农民阶层美好愿望的真实体现,因此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给了群众继续奋斗以达成这种目标的动力,但是,这种空想式的绝对平均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不仅因为当时太平天国和整个中国所处的恶劣环境,而且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左,不具备可操作性。

《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方案,规定得相当具体,其中一些是比较积极的,比如禁止妇女缠足,禁止买卖婚姻,严禁鸦片等,还有一些规定,明显的绝对化,从而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运动规律。比如以绝对的平均主义来规划农村的生产、生活;打破家庭的观念,而是按男女来分营居住等等,这些有悖常规的改革,在施行一段时间后,问题都暴露无遗,只好又改回原来的旧例。

3、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 体系三个方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可以分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三个时段,具体而言:

(一)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至工业革命前):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为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紧密联系的整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西方各国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经过争夺,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二)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起来。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自由竞争时期。19世纪中期,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陆续掌握了政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得以实施。此阶段,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对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美的侵略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同时传播了新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和改革,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这是资本主义形成世界体系的最重要标志。

(三)最终形成(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定型,垄 断组织出现。19世纪晚期,出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高潮,通过开拓市场,资本输出成为掠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市场体系)最终形成,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4、论述冷战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一)冷战的三个阶段划分。

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1955年,苏联签订了对奥和约,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同时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挫,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南撤军,中美建交。

③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二)特征:

①冷战的意识形态特征:都希望在经济上战胜对方,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扩大影响。②军事对抗的防御特征:在整个冷战时期,其实美苏之间一直在进行着相互攀升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但是政策的灵魂为防御,以和平为原则。③冷战中在美苏之间具有一种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④冷战中也有缓和。如1953—1956奥地利问题的解决和1955年苏联和西德的建交。

(三)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

2015上海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80分

1、弭兵之会

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 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2、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源自齐国稷下学宫的一派,以道为主兼有法、儒的复合思想。这个学派主张,道生法,守道就是遵法,法和礼并用,从而达到“清静无为”。汉初,社会疲弊,人民经过暴秦摧残,渴望宁静安定的情绪。汉初统治者顺应人民的要求,推行这种无为政治。汉代第二人宰相曹参特别欣赏黄老思想,在郡国与中央执政均以无为政治为执政方针。随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也用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方略。文帝的皇后窦氏也好黄老之学,强令其子景帝及其它子弟都读黄老学派的著作。文景之治的出现,与黄老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3、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4、《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自东汉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等古文经,都是刘歆歆伪造事实,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新学”;后来被称为“汉学”的贾逵、马融、 许慎、郑玄之学,也不是“汉学”,而是“新学”;宋人所尊崇的经书也多是“伪经”,而不是孔子之经。康有为这种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在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根据。

5、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的一连串侵略事件。①1935年6-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离中国。10月,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11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加快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6、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7、采邑制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占有制。8世纪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首先实行。在此之前,墨洛温王朝赏赐贵族土地是不附有任何条件的,因而严重损害了中央权力。查理?马特为改变这种情况,采取一种附有条件的赏赐土地的办法。他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为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8、南特赦令(南特敕令)

1598年4月13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为结束胡格诺战争在南特城颁布的敕令。敕令保证不追究胡格诺战争中的一切行为,胡格诺派获得信仰自由,有权建造教堂和召集教务会议;在法律上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在审讯新教徒时组成新旧教法官混合法庭;在政治上与天主教徒一样,新教徒有权担任各种官职和向国王进谏;在军事上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一百多座城堡,拥有军队和武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保证宗教宽容的文献。但天主教会和高等法院立即提出抗议。亨利四世去世后,敕令并未得到认真执行。17世纪20年代,法国首相黎塞留以武力镇压胡格诺教派,剥夺了他们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权利。1685年10月18日,法王路易十四颁布法令,彻底废止南特敕令,导致数年内 25万以上的新教徒逃往英格兰、普鲁士、荷兰和美洲。

二、简述题100分

1、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70余年的积累,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繁荣,但诸多矛盾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

(1)建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低级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商议军国大事,逐渐形成内朝,并凌驾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之上。

(2)建立新选官制度。汉武帝继续推行“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制度,同时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选拔出身低微的才能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实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职能,用酷吏监视和打击地方“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范围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势力益弱。颁“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与地方官交通勾结。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央朝廷任官,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颁“酎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不足,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统一币制。中央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禁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货币,旧币一律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以增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平准即国家购销货物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富商巨贾垄断市场,后者可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财产并据此纳税。告缗即凡有告发商人有隐匿财产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财产之一半分给告发者作为奖励。此举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文治武功”,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建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建立八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职业军人,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端。

(3)击败匈奴,提高中原政权的地位,“汉人”一词出现。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简述两税法的内容及其作用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一)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 (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9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6)“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二)历史意义。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4.先秦思想五家的代表作品和思想

(1)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和孟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2)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当然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3)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还说人生只是一场大梦.

(4)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曾为秦所用,他的学说也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5)兵家.代表人物:孙子(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3、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及其作用

(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的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的土地,对富农和地区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2)1947年7月9日,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两个原则:一是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无土地的农民都分得了自己的土地其作用意义在于,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支援解放战争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4、简述西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元3世纪的危机使罗马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而封建制因素的增长和大地产经济的发展又严重瓦解着日益腐朽的奴隶制度。

⑵政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帝国后期,皇位变更频仍,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于瘫痪,导致政局动荡。而“分而治之”和划省而治的政策又使行省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甚至出现“30僭主”的局面。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罗马对意大利和被其征服的地中海世界采取的“分而治之”和划省分治的政策有重要关系。

(3)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

各地的人民起义严重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帝国后期,受到沉重剥削、处境不断恶化的奴隶和贫 民纷纷起来反抗。公元269年,高卢地区爆发了“巴高达”运动,起义者有奴隶、隶农、贫民,他们组建军队,攻占城市,控制农村,杀富豪,分土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宣布脱离罗马帝国。这场斗争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世纪30年代,在北非爆发了“阿哥尼斯特”运动(“阿哥尼斯特”意为战士)。农民、奴隶、隶农汇集起来,要求实行社会平等,财产公有,彻底摧毁罗马奴隶主的统治。他们到处攻占奴隶主的庄园,焚毁债券,解放奴隶。这场运动动摇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

(4)以蛮制蛮政策造成了养虎为患。军队的蛮族化使罗马帝国根本无法抵御蛮族入侵,最终给自己培养了掘墓人。骑士阶层、流氓无产者和马略军事改革的消极影响,东西罗马的分裂和自保,帝国军队以及帝国政权本身的蛮族化,西罗马帝国统治者对西哥特人的政策失误、养虎为患等等,也对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蛮族的入侵直接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帝国军队最高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推 翻帝国末代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

总之,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简述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与影响

(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

(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三、论述题120分

1、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影响着北魏的发展。北魏统治者如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二)改革内容。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年),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的任期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三)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 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2、评《天朝田亩制度》

(一)内容。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对以土地为中心的各项制度作了具体系统的规定。为了实现《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大同理想,它规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法则。首先,把全国的土地接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九等,不分男女按照每家的口数平均分配,16岁以下者减半。其班,全国的人口随土地的多少、好坏程度来调配,但是全国的土地所有权一并归国家所有。

?(二)影响。《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分配制度否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是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农民阶层美好愿望的真实体现,因此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给了群众继续奋斗以达成这种目标的动力,但是,这种空想式的绝对平均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不仅因为当时太平天国和整个中国所处的恶劣环境,而且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左,不具备可操作性。

《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方案,规定得相当具体,其中一些是比较积极的,比如禁止妇女缠足,禁止买卖婚姻,严禁鸦片等,还有一些规定,明显的绝对化,从而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运动规律。比如以绝对的平均主义来规划农村的生产、生活;打破家庭的观念,而是按男女来分营居住等等,这些有悖常规的改革,在施行一段时间后,问题都暴露无遗,只好又改回原来的旧例。

3、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 体系三个方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可以分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三个时段,具体而言:

(一)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至工业革命前):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为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紧密联系的整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西方各国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经过争夺,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二)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起来。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自由竞争时期。19世纪中期,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陆续掌握了政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得以实施。此阶段,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对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美的侵略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同时传播了新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和改革,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这是资本主义形成世界体系的最重要标志。

(三)最终形成(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定型,垄 断组织出现。19世纪晚期,出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高潮,通过开拓市场,资本输出成为掠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市场体系)最终形成,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4、论述冷战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一)冷战的三个阶段划分。

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1955年,苏联签订了对奥和约,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同时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挫,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南撤军,中美建交。

③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二)特征:

①冷战的意识形态特征:都希望在经济上战胜对方,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扩大影响。②军事对抗的防御特征:在整个冷战时期,其实美苏之间一直在进行着相互攀升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但是政策的灵魂为防御,以和平为原则。③冷战中在美苏之间具有一种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④冷战中也有缓和。如1953—1956奥地利问题的解决和1955年苏联和西德的建交。

(三)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