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琦哥医学考研资料分享#医学人文精神…来自医学教育徐琦-微博

??一、异常心电图出现的情况

1.左心室肥大:只要看v5大于5格,也是上下纵的5格;

2.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2格,是上下纵的2格;

3.心房颤动:所有的p–p,q–q,r–r,s–s,t–t没规律;

4.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

5.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

6.房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个波的pqrst形状是正常的),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7.室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注此时r波变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8.典型心肌缺血:v456的st段下移。

9.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宽+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前壁看v123456;后壁看ⅱ、ⅲ、avf)。

二、各类型心电图图示

1.正常心电图

2.窦性心动过速

3.窦性心动过缓

4.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是节律不一致。

5.室性期前收缩—特点: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次/分之间。在电视节目中反映抢救危重病人时常常用此图来衬托紧张的气氛。

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点:没有正常波形,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及深的t波,有点像拉开的弹簧一样一圈一圈的。

8.房颤—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

9.房扑—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相同的f波。

10.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波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始出现。

11.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固定不变,qrs波自动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始出现。

12.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p波的节律与qrs波的节律没有联系,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律。此图p波130次/分;qrs波只有42次/分。

13.左、右心室肥厚—特点:心电图对右心肥大的诊断敏

感性较差。通常以qrs波群电压增高为标准。

14.典型心肌缺血—特点:st段水平形或下斜形压低大于0.1mv或抬高0.3mv。

15.急性心肌梗死—特点:

早期:首先t波高大,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高耸直立t波开始降低并倒置。

近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st-t恢复正常,残留坏死q波。

三、心电图各波形对应的临床意义

1.-p波增宽,见于: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心病;高血压;急性左心衰;房内传导阻滞;心房梗死。

2.-p波增高,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横位心;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病变;交界性心律。

3.-p波形态变化,见于:房性心律游走;多源性房性早搏(房早)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性并行心律合并房性融合波;双重心房心律等。

4.-p-r间期改变,见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迷走张力增高;房性早搏(房早);交界性心律;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5.-p-r段偏移,见于:心房梗死;心房复极波明显,可使p-r段压低。

6.-p-r段不等,见于: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7.-qrs波高电压,见于:左、右心室肥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室内差异性传导;室性早搏(室早)、室性逸搏、室性融合波等。

8.-qsr波低电压,见于: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肥胖、肺气肿;水、电解质和代谢紊乱;心力衰竭(心衰);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

9.-qsr波宽大畸形,见于: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室早;心室肥大;高血钾;心肌炎、心肌病;室内差异性传导。

10.-qsr波形态变化,见于:多源或多形性室早;房早或房性心室颤动(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早搏与融合波并存;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并行心律;间歇性预激综合征。

11.-q波变异,见于:左束支传导阻滞;高度顺钟向转位;心肌梗死(心梗);心肌病;室间隔肥厚;右心室肥大;预激综合征。

12.-st段压低,见于:心肌供血不足;急性非q波型心梗;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肌病;低钾血症;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大。

13.-st段抬高,见于:急性心梗;急性心包炎;早期复极综合征;室壁瘤(持续抬高>3~6个月);变异性心绞痛。

14.-st段延长或缩短,见于:低血钙(st段延长);高血钙、心动过速(st段缩短)。

15.-t波低平或倒置,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低血钾、药物(乙胺碘呋酮、奎尼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预激综合征;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脑血管意外等。

16.-t波高耸,见于:急性心梗超急性期;高钾血症;早期复极综合征;脑血管意外;急性心包炎。

17.-tp融合,见于:心动过速;房性早搏。

18.-q-t间期延长,见于:q-t间期延长综合征;脑血管意外;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心肌炎、心肌病;室内传导阻滞;酸中毒、低镁血症;奎尼丁、乙胺碘呋酮等药物。

19.-q-t间期缩短,见于:使用洋地黄过程中;高钾血症或高钙血症;心动过速。

20.-u波倒置,见于:心肌缺血;高血压、心肌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钾血症;心肌梗死早期。

21.-u波增高,见于: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低镁血症;冠脉供血不足;药物(奎尼丁、洋地黄、乙胺碘呋酮等)、左心室肥厚、脑血管意外等。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钾血症、交感张力增高、深吸气、运动等也可见p波增高;间歇性心房内传导阻滞。

22.-p波低平(振幅<0.05mv),见于:高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肺气肿、气胸。

23.-p波消失,见于:窦性停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室传导;房颤或房扑;交界性早搏或交界性心律;阵发性室速等。

24.-p波倒置,见于:右位心;左心房心律。

25.-电轴左偏,见于: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下壁心梗;肺气肿;b型预激综合征;高钾血症。

26.-电轴右偏,见于:左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右心室肥大;a型预激综合征;前侧壁心梗;垂位心脏。

(来源网络)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