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设计##好设计共欣赏#这些独特的植…来自工业设计考研…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这一重要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的价值、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示范带动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
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学校美育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塑造“心灵美”放在首位。
大家都知道中国美学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大画家张璪的话,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世界万物之源,世界万物就在这个“心”上映照、显现、敞亮。所以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又说,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本身”。这就是说,在中国美学看来,“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
所以,实施美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唱歌,学会画画,欣赏音乐,欣赏美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使青少年具有一颗美好的、善良的、感恩的、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事物,懂得 助他人,懂得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山河,爱天地万物。
写作素材
?
一、名言警句
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毛泽东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苏格拉底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 ?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蔡元培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境界。——张世英[当代哲学家]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吴冠中[当代画家]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木心
在科学的领域里,时代的创造性冲动有力地迸发出来,在这里,对美的感觉和热爱找到了比门外汉所能想象的更多的表现机会。——美国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们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苏联教育家凯洛夫
美是到处都有的,但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
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学者、词人王国维
?
?
二、金句好段
01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精彩的举例,说明美育的重要性。)
?
02 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引用古诗词,阐述美育的现实功用。)
?
03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
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将美育放入中华文化中提炼升华,记住这六个字。)
?
04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美育与家国情怀、教育等话题相关联,拓开了格局。)
?
05 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事业中,让孩子涵养品格、完善人格、塑造心灵,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与青年成长话题相关联)
?
06 美育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孩子模仿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沿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沦为“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就像作家阿兰·德波顿所说的:我的目标并不是把一名工匠调教成一名艺术家,而是让他成为更加快乐的木匠。(这段论述颇具现实意义,联系最近小学生因作文坠楼事件。)
?
07 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加分论点:美育关乎文化自信的树立。给出3个典型事例,背!)
?
08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关联公民意识、人格塑造,同样可以结合家国情怀,以及民法典对人格权的重视。美育何尝不是尊重人格权的体现?这段还提到了科技与美的关系,也很好出题。)
?
09 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映射物质至上的当下社会,颇具哲学意味的一段话。)
?
?
三、典型事例
爱因斯坦与小提琴
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位优秀的钢琴师,小爱因斯坦6岁时,母亲就让他学习拉小提琴。因为从小的教育和熏陶,音乐成为了爱因斯坦一生的挚爱。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拉小提琴是爱因斯坦主要的休闲方式,而且,这也是他的灵感来源。他的助手霍夫曼说:“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爱因斯坦具有了惊人的创造才能。
李政道:科学和艺术就像硬币的两面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对中国画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国画作品笔墨洒脱、色彩绚丽,令人赏心悦目。谈起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李政道说,“当科研思路受阻时,某些艺术美感的启示,能使你茅塞顿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蔡元培:中国美育第一人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他还亲自在北大开设美学课(这是蔡元培在北大亲自讲授的唯一一门课),并且在北大建立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戏剧研究会、音乐传习所,大力推动艺术学科的建设,成为中国美育第一人。
鲁迅:一个被文学“耽误”的国民设计师
鲁迅拥有多重身份,除了弃医从文的作家,他还是一位审美一流的民国设计师。
鲁迅的美术功底很深,他自幼喜爱美术,并受过很好的艺术训练。弟弟周作人在文章《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回忆说:“鲁迅小时候也随意自画人物,在院子里矮墙上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荆川纸小册子上也画过‘射死八斤的漫画,这时却真正感到了绘画的兴味,开始来细心影写这些绣像……”
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很多采用“素封面”,即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颇有中国传统讲求的“留白”意境,远超于如今市面上花里胡哨的书籍装帧。《美术报》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鲁迅设计书籍装帧的文章,对于《呐喊》的设计,文章写道:“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呐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來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喊……这个封面不遣一兵,却似有千军万马;它师承古籍,却发出令人觉醒的新声。”
鲁迅非常重视美育。很少人知道鲁迅在北京大学教授的科目里就有《美术略论》,甚至他还举办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他说:“美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
王澍:建筑大师眼里的最丑建筑
建筑设计大师、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对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翻出美国一家网站曾评选出的全球最丑十大建筑的照片,让他挑选出感觉最丑的两张。
这十张照片有捷克奇奇科夫电视塔、美国西雅图体验音乐博物馆、迪拜亚特兰蒂斯饭店、罗马尼亚国会大厦、中国沈阳方圆大厦和巴西石油公司总部等。
王澍只看了一眼,就挑选出其中两张——迪拜的亚特兰蒂斯饭店和外形为铜钱状的中国沈阳方圆大厦。这个结果出乎现场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在美国网站上,大家票选出的“最丑”建筑的前两名并不是这两座建筑。
王澍说:“从生态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在世界能源、生态如此危机的前提下,迪拜人为了满足娱乐的欲望,在一个几乎没有水的沙漠里人造这么一座建筑,绝对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主持人点点头,随后又问:“那么,方圆大厦呢?作为一个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师,您不觉得这个建筑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吗?”
王澍回答道:“铜钱形状确实充满了中国味,但它的金钱味更浓。至于为何觉得它丑,因为英国一个建筑史家说过:‘如果一座城市的建筑是庸俗的,那么整座城市里的人都将跟着它变得庸俗。”
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朱光潜:美学是一生的修行
“(他)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踏一双布鞋,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甚至有点像一个杂役工。他满头银发,高悬在上,露出一个宽大的额头,几乎占了半个脑袋。他步履稳健,全身透出凝重肃穆之气。”在当代翻译家柳鸣九的记忆里,这位毫不起眼的、不“美”的老者正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
作为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和现代美育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朱光潜一生都与青年为友。针对青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以及青年即将面临或已经面临的诸多人生问题,他著书立说,把美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以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加以表达,如朋友般地引导青年人正确看待人生意义,从美育的角度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谈美》是朱光潜早年留学西方时的美学思考和体悟,谈美从哪里来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提出“人生的艺术化”;《谈美书简》则是其耄耋之年的心血之作,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芙蓉姐姐”:“审丑”型“网红”第一人
“审丑”型“网红”大多长相平平,他们往往依靠出格的举动引人关注,借以出名、获利。而在十几年前爆红网络的“芙蓉姐姐”,堪称“审丑”型“网红”第一人。
“芙蓉姐姐”原名史恒侠,出生在一个陕西小城的普通职工家里。在被陕西省内一所普通高校录取后,她选择了复读。但造化弄人,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她无缘高考。她被迫重返之前考取的学校,毕业后准备考研,并将目标瞄向北大、清华。
随后,史恒侠连续三年考研失败,但与北大、清华结下了“奇妙的缘分”。2002年9月,她在刚买下考研资料后就迫不及待地在北大未名论坛考研版上发表《北大,你是我前世最深最美的痛》一文,随即引发轰动。2004年,她“硬凹s型”的照片在水木清华等论坛上走红。相貌平平的她,在照片中穿着大胆、姿势妖娆,并将照片的标题取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因此被网友嘲讽为“芙蓉姐姐”。出名之后,史恒侠利用“芙蓉姐姐”打造自己的ip,参加各类演出,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芙蓉姐姐”也因此一度成为低俗的代名词。
如今史恒侠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她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获得了足够多的红利,也影响了之后不少的人:罗玉凤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被网友称为“凤姐”;男子周某因盗窃四次入狱,而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却让他成为“网红”;自诩为“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的马保国,在短短30秒内连续3次被自由搏击爱好者击败,其随后发表的“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好自为之)”等言论却刷屏网络……
?
四、观点角度
观点一:美育的起源
“美育”一词在中国的首次提出,源于1906年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在王国维看来,精神之能力,包含“真、善、美”三个层次,总称为心育,即德育、智育、美育三者协调发展,而美育不但可以促进德育、智育发展,且能促使人的情感“达完美之域”。(来源:人民网吴昊)
观点二:美育的作用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因为美育作用重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观点三:美育事关文化传承
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在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是因为美育有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来源:人民网,白龙,有删改)
观点四: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来源:人民网赵婀娜)
观点五:美育不等于应试,尤其不等于“美术考级”
美育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让孩子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毋庸讳言,一段时间里,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相对属于短板。在一些人看来,美育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美育;在具体的美育工作中,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在社会上,各种类型的美术培训机构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功利导向、利益驱动,“美术考级热”就是其中一例。(来源:人民网赵婀娜)
?
范文展示
?
以美育之花结高尚品格之果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然而,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可谓“甚嚣尘上”,大有代替主流媒体的趋势。这样粗糙怪异的文化不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观,使得中华文化的美好高洁被侵染,让人们不知“何为美”。故此,唯有加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感?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因此,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之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