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全日制研究生也要“抢”宿舍, 大学应保障每个学生住宿吗

开学季到了。本科苦读几年,今年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黎辰(化名)再过10天就要开学了,在即将开启人生又一崭考研之际,他却没有太多兴奋劲儿。原因是近几日他被学校告知,因学校宿舍资源紧张,他没有被分配到宿舍床位,入学后需要在校外租房,且没有任何形式的补贴。不止硕士研究生黎辰,西南交大博士新生小明(化名)、小夏(化名)也没有“抢”到宿舍。

需要“抢”宿舍的还不止西南交大的研究生。此前,媒体曾报道,湖南大学“因房源有限”,该校新入校的研究生住宿实行“差额选择”。对于越来越多学校实行的研究生“抢”宿舍入住模式,有不少学生不理解,为何学校不想办法解决研究生的住宿问题,要让没有“抢”到宿舍的学生到校外租房?

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对于我国高校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在笔者看来,我国研究生到校外租房,将是大势所趋,而对于研究生到校外租房,应该纳入学校所在地的人才公租房或廉租房体系,由政府部门给研究生在校外租房提供一定补贴。

早在2018年,北大等高校就已不解决专业硕士的校内住宿问题,不少专业硕士需要到校外租房,曾引起舆论关注。有舆论呼吁,大学应该扩建学生宿舍,为所有研究生提供宿舍;但也有不少人赞成,让研究生自行到校外租房。因为这才能让学校安心办学,不因住宿条件限制,影响学校的办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校曾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也是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办学进行的改革。发达国家的大学,大多只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提供住宿服务,而且,住宿费比在校外租房的费用还高,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基本都在校外租房,在学校周边,也有专门面向学生的公寓。如果学生在校外租房,学校实行学分制等教学管理,也就不受后勤服务条件的影响,可提高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但是,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现实的阻力,包括学生在校外租房会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增加不安全因素,不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等。

如果继续采取由学校提供宿舍模式,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都会受此因素制约。从招生角度看,“十四五”期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以学生宿舍床位数来确定研究生招生规模,显然不利于研究生教育发展。从培养角度看,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国高校将强化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把关,由此会导致更多研究生延期毕业。那么,延期毕业的研究生的宿舍怎么解决?如果都由学校解决,仅延期学生的住宿问题,就会“迫使”学校最好让学生早点毕业。

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为何实施不了?就在于学校“办社会”——要解决学生的吃与住问题。像本科生教学管理,如果真要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要修完规定的学分毕业,既有三年毕业的,也会有五六年才毕业的。对于五六年才毕业的学生,学校要不要提供住宿?如果提供,学校哪有那么多宿舍?这都是摆在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由学生到校外租房,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当然,这会带来学生经济负担加重的问题。为此,学校不能一推了之。学校提供的宿舍,应该首先满足家庭贫困学生的选择,同时,应由政府主导,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发一批人才公租房或者廉租房,以较低的租金提供给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这就各司其职解决对学生的教育与后勤服务问题,让高校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