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笔记01我的考研史(我的考研之路征文)
终于,我又回到曾经犹疑的考研路上。
现在回想,我的整个大学生涯都处在这种犹疑和辗转反侧之中。最开始,我想考的文学,在大二时开始搜集书籍和资料,差一点就开始准备了。在大三的某个时刻,自己的兴趣又转向了历史学,主要是思想史方向,可能是因为受到一些思想史著作的感染,尤其是葛兆光的。那时候想考北大,报了班,买了复习资料,做好了备考的姿态,却迟迟没有组织起有效的行动。
大三升大四的那个暑假,本应是最关键的备考时期,我拿来读完了《平凡的世界》,得到了一个错误的读书感悟:可以把社会当做一所大学。索性,毕业后直接工作吧。于是,在大学校园中的考研打算就这样放弃了,系内保研的资格也完全没有去争取。在大四上学期的冬天,签了一个洛阳制造业公司的工作,然后又经过长春一家杂志社的面试,去编辑部实习。而后在寒假来临前,辞掉了杂志社的offer,决定毕业后去洛阳。
考政治学的想法,应该是在临近毕业时形成的,那天阳光正好,我外出返回南校区,途径校医院,走在路上的我突然冒出
这个念头,自己被自己鼓舞起来,似乎终于找到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和劳作的领域,走路带劲,迈步生风,那时阳光照耀,树影摇曳,我一路轻快地回到宿舍。
后来在洛阳工作半年,我又去了北京,在北京辗转两个工作,2012年第一次考研竟然没报上名(那天上午,我还没赶上去成都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火车),错过了缴费时间。2013年,第二次考研报名时,遇到限制考试地点的问题(在京无业的外地考生,需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当时又与河南公务员考试重叠,差点都放弃报名了。
还好最后时间错开,用北京社保卡有惊无险地报上名,南京大学的政治学专业。半裸考,成绩竟然还不错,英语和政治分数还不低(相较于我的心理预期),两门专业课对于我来说,也都得到了超出意料的分数——答卷时我是信手而写的,虽然不够南大的复试分数线(差了十分),但也大大超过国家线。可以选择调剂,我放弃了,在14年初老老实实去做了公务员,直至现在。
2014年底,又报了一次名,北大政治学。纯裸考,成绩惨不忍睹。我在如坐针毡的考场上决定,以后不再考了。出考场后,在赴约会的路上走了很远,给阿浩打了个电话,聊了许久——这一次,他考上了复旦的外哲专业,据他说,也是有惊无险地通过复试面试。
时间来到了2018年8月,我到这座豫西北小城已经5年,工作、恋爱、买房、结婚,这些人生大事逐项尘埃落定,日趋稳固的日常生活,编织着中令人无法向上突破的惯性力量。
在我再次决心考研前后,发生了几件意料之外的事件。17年十一期间,和媳妇一起回了信阳老家。应我的老铁肖博士之约,不顾家人反对,用一天时间去武汉打了个来回。吃了特色小吃,在肖博士的校园里流连忘返,心醉于阔大的湖景和临湖而居的宿舍。今年8月的某一天,肖博士用微信给我发了两段小视频,由他宿舍的窗台向外拍的。
当时,我正身心俱疲地在办公室写材料,心中的感受恰似人类学家在接触到异文化时遭遇的“文化震撼”,“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感谢肖博士直击心灵的提点与巨大启示。
武汉某高校博士宿舍楼外的夕阳湖景
而在此之前,为了筹办70周年哲学系系庆,大学同学超哥在班级微信群里统计大家的个人信息。我看到了汇总后的表格,多数同学要么还在读博,要么已经留在高校。
这几件事串联到一起,再加上我本身的工作原因、在这座小城市感受到的精神憋闷,让我再次决定,要考研了。
我有微信公众号、qq空间、简书、知乎、各种博客,甚至还有独立域名的个人博客,能写日志的平台很多,但因为目前工作稳定,不想让同事和亲朋知道自己的计划。所以,以后只在与各种社会关系比较疏离的豆瓣更新这份考研笔记,记录自己读的书、做的事以及背的单词,加上一点经验与心态,作为一种自我确证的心理建设吧,让时光留痕,凝聚那么一点能够改变人生轨迹的力量,趁还未太老。
最后,特别感谢家人的支持,目前我只跟媳妇详细说过自己的打算,还没有与父母沟通。
希望自己能更好地承担起对家人的责任。
以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