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中医考研院校排名)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精勤学习网本书严格遵循《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要求,共分为9章,每章均对大纲规定考点进行了详尽解析,相关考点插入往年真题。具体来说,有以下特色:
(1)归纳考点:根据考纲要求,系统地梳理了核心知识点,建立起系统而精确的知识脉络,可方便考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考试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详解真题:精选近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真题,并作出了详尽解析,插入到相应考点后面,对考生了解某一考点的出题情况、掌握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巩固重难点知识都大有裨益。
试看(完整版百度搜索精勤学习网)
第1章 绪 论
1.1 考纲要求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2.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3.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
(1)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1.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是应用中医独特理论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2)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
(1)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2)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3)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4)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2)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形成过程
①《黄帝内经》
a.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b.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d.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地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②《难经》
a.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约成书于东汉,相传为秦越人所作;
b.《难经》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内容丰富,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c.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
d.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e.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黄帝内经》并提,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③《伤寒杂病论》
a.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作者张机(字仲景),成书于东汉。后世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
b.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金匮要略》以脏腑论内伤杂病,对以内科为主兼及妇、外科的4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处方、用药等都有详细记载;
d.《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论述。
④《神农本草经》
a.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集秦汉时期众多医家总结药物学经验成果的精华,载药365种,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b.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之药无毒,主益气;中品之药或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之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
c.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d.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

病机学密切结合;
e.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中药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
①晋·王叔和—《脉经》—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a.该书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
b.提出八组相类脉的脉象鉴别;
c.提倡“寸口诊法”,明确左寸主心与小肠,左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右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
d.推动了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②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a.系统阐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
b.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制作、针灸禁忌、针灸经络与孔穴部位、针灸的临床适应证与操作方法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③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a.全书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b.重视病源的研究: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漆疮”的发生与体质有关;某些传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戾之气”引起;
c.在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对疾病的诊断与辨证论治起到推动作用。
④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医学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a.两书关于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养生之术、备急之方、病证诊治等内容,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
b.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开创了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①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