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目标院校怎么选 几大原则或可参考,但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七月暑假,正是研究生备考的关键时期,这个暑假复习的好坏与否甚至能直接决定你上岸的走向,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还有件事需要考生注意——该把考研目标彻底定下来了。
对于早早就规划好人生的同学来讲,自己的考研目标可能早就定好了,去哪个学校也早就心里有数了。但对于多数人来说,现在可能是确定目标的最后阶段了,再晚就影响复习了。
有一说一,考研相比高考,更是一门技术活。考研本身比高考要复杂得多,很多时候并不是单单以分数论英雄。
如果志愿报的好,成绩一般走个心仪学校的几率也很高。相反,如果没报好,很容易高分也调剂,最后走个莫名其妙的专业。
考研报考,更需要你权衡很多方面。
如果能上名校,就尽量不要选双非
教育部一直没搞过官方的高校排名,同时国家也一直在三令五申,不能对高校搞排名搞歧视,但事实上我们都懂,高校没有档次之分是不可能的。
早期的985、211,再到现在双一流,以及民间流传已久的什么“华东五校”、“C9联盟”、“国防七子”等等,哪一种不
都坐实了高校也有三六九等的事实。
因此,不要太天真的觉得学校没有排名研究生的档次就能统一了,真是这样考研录取就不会有分数高低的区分了。
当你毕业求职时才会发现,虽然大家都在强调不看学历,更看重学生个人能力,但每年的校招你从各个学校参与的单位就能发现,你学校出身不好,你连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都没有。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500强企业很少会到双非院校招聘,大概率还是从985、211以及双一流高校里招聘。
所以说,考生们在志愿选择报考时,一定要尽量目光长远,不要只关注于当下。
沿海地区的高校,比内地高校更值得选择
除了考虑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之外,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报考时可以参考的重要因素。你要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最好选择。
如果有将来没有想法去沿海城市发展,只想在老家发展就好,那么选择高校时可以不注重是否沿海这个因素。
但如果你将来想去沿海城市发展,想要见识更广阔的天地,那你就不能指望在内陆学校读书,之后再去沿海城市发展,这样想法会让你非常疲惫,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一旦决定将来要去外面闯一闯,那就尽量以你的目标地作为高校的选择范围,这样对你毕业后求职也更有利。
研究显示60%的研究生毕业后都会在读书所在地工作3年甚至更久,还有30%左右的学生会直接留在当地。因此,想要在哪站住脚,就尽量往哪里考。大多数高校也只在当地更受认可。
另外,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当前“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沿海地区吸引力相比内陆依然要大的多的多。
沿海城市的经济发达状况、就业机会以及薪资待遇等等,都要比内陆城市明显高出一截。这些地方走出去的各种人才也渗透了天涯海角,在这些地方的高校读研,人脉资源也很可观。
特色专业强的高校,可能比综合性院校更有价值
再者,相比各种综合类院校,很多特色专业突出的高校也非常值得选择。毕竟像清华北大这个级别的综合类高校不是谁都能考上的。如果只求名校比较吃力,倒不如看看特色高校。
有很多特色高校可能本身的综合实力并不突出,有的甚至还是双非,更别提双一流了,但就是这样的高校,却往往有某个专业在同领域里能名列前茅,这样的学校也值得关注。
这些学校可能不想一些综合性高校那样名声大噪妇孺皆知,但在相关行业的认可度却超乎想象,很多相关企业在招聘时更关注这些高校而非985、211,这足以说明它们的价值。
当然,这类高校总体上还是属于小众,具体怎么选还得看你对某些专业是否感兴趣,如果目标专业能对上,那还是很有选择价值的。
考研选择院校,这几个误区注意避开
最后跟大家说一说关于考研择校的一些误区,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开。
第一,注意不要盲目的选择名校。看到这肯定有人会发蒙,你前面说要尽量选名校,后面又说不要选名校,你这不前后矛盾吗?
当然不是,注意这里有个词“盲目”,盲目的报考名校是不可取的。前面跟大家说的考名校是让你在力所能及之内,前提是你使使劲儿能考上,而不是让你不顾一切的考名校。
比如你只有200多分的实力,好好复习能达到320左右的水平,那你非得冲击400+名校,显然也不现实。这样就算你二战三战甚至四战真上了,实际意义也不大。
第二,不要盲目的喜欢某个学校或者地区,就盲目的报考。前面说了,名校肯定比双非好,沿海地区发展也要比内陆好。但你在选择时不能因此随便就做决定。
真想去哪个城市最好提前好好了解一下,不要盲目的喜欢,比如广州或者上海,你很喜欢,但在没了解前别轻易做决定。
当地的气候、环境、消费水平等等你都能不能接受,这些不了解透彻就盲目报考,最后很容易后悔。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妥妥的东北姑娘,就对广州心心念念,到底考去了广州,结果毕业后就赶紧回来了。
一个是气温受不了,再一个是大蟑螂太吓人,再加上动不动的暴雨台风,冬天还没有暖气,小姑娘根本就扛不住,最后还是回家了,留在东北发展了。
总之,很多时候都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无论遵循怎样的报考原则,都只能是参考,千万别盲目报考,做决定前一定要好好做功课,了解了利弊之后再下决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