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访谈《泮池学书答问录》——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唐楷之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展览简况
1994年浙江省书法篆刻大展
1994年首届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文化部)
1995年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艺术评展
1998年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
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中国书协、中国美术馆)
世界书艺祝祭(韩国首尔)
临界线上——韩国艺术双年展(韩国首尔)
情境书法大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
2005、2010、2015、2019年四届“书非书”国际现代书法邀请展
2011年德国威斯巴登国际书法艺术大展
2012年上海“非墨”水墨艺术大展
2012“无界” 、2014“ ”、 2016“融合”、2018“潮涌钱江”四届兰亭书法社国际双年展
2012—2016年六届海峡两岸高校书法名家作品联展暨学术研讨会(厦门、台北、成都、南宁等)
2013年国际书法作品大展(中国国家画院、成都中国书法馆)
2013年当代艺术家手工书、纸上作品国际巡展(上海)
2013年传承经典·收藏文明——中国第一届篆刻艺术名家作品收藏展(中国篆刻院)
2014年“首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书法邀请展(中国书协)
2016年广西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北京)
2017-2018年当代书坛二十家作品展(上海、宜兴)
2016年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优秀作品展(文化部、西安)
2017-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回展
2018年《老子节录》获“荣宝斋首届全国书法年展”优秀作品奖(北京)
2019年篆刻作品《逍遥游组印》入选《韩国双年展》(韩国首尔)
2019年书法作品《师说》、《二十四诗品》参加上海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2019年书法作品入选当代书坛70年代70家提名展(《书法报》武汉)
2019年书法作品入选“纪念于右任诞辰140周年草书展”(南京)
2019年 作品《唐诗》《花非花》参加布鲁塞尔水墨周驭墨展
2019年书法作品《论语为政》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立项“中国书法创作世界巡展” (纽约联合国)
2019年《水墨百家姓》入选中国设计大展(国家文旅部)
2019年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优秀作品展(文旅部、上海)
2019年入选第3届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精英作品研究展(南京)
2020年白居易《太平乐》等五幅参加上海书协“杜绝浪费-节约光荣:上海书协草书专委会书法作品展”
2020年于右任《杂感》等三幅参加“虚实-情性-首届全国草书学术提名展”(南京)
2020年苏轼《示子过》等三幅参加《传承与新变-长三角青年书法精英对话展》(上海)
2020年楷书《药师经》参加“纪念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20周年书法邀请展巡展”( 兰州、敦煌、张掖)
2020年《奋斗创造历史》参加“健康-小康:兰亭书法社双年展”( 浙江市委宣传部、省文联、浙江美术馆)
2020年《元白先生论书诗二首》参加“北师大书法专业创建二十周年名家书法邀请展”
2020年韩愈《师说》赵孟頫《松江》等三幅参加“探索者-上海美院青年教师作品展”
2007年“象外”、 2009年“笔触的精神与本质”个人作品展(北京)
科研及出版简况
2017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湖南美术出版社《林散之书法全集》全集副主编、书法分卷主编
2018全国高校书法专业系列教材16卷本-《草书临摹与创作》主编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副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2019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视觉艺术下的中国现代书法图式研究》
2015主持广西教育厅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书法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培养模式研究》
2014-2017执行主编广西教育厅、广西美术出版社中小学书法系列教材《书法练习指导》
2012年6月《艺术院校现代书法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发表于《美术报》整版
2013-2014年在国家核心期刊《美术观察》发表《关于中国画题跋与水墨艺术的三个问题》 《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学书法有必要上大学吗》等多篇文章。
2016论文入选《中国南京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论文集》
2016年《从书非书思考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问题》发表于《书法报》整版
2017论文《海峡两岸高校书法教育及代表书家略论》入编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高校书法论坛暨论文集
2017论文《高等书法研究生教育道技观初探》刊发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教育》创刊号
2017《中国美术报》整版发表论文《重新认识唐楷的价值》
2017年9月《胡公石的书法艺术与教育》刊发于中央文史馆《中华书画家》杂志社
2018中文核刊《中国书法》发表论文《南宋桂林摩崖石刻书法略论》
2018论文《当代书法高等教育散论》入选《第11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
2018《欧阳中石先生书法教育思想略论》入编《欧阳中石先生书法教育思想研究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2019《谈临摹》发表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教育》专刊
2018中文社科核刊《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31期发表作品
2020年4月论文《于右任楷书墓志及碑学刍论》刊发于中央文史馆《中华书画家》
2020年10月论文《隋唐楷书忖量》入编《唐代楷书研究与当代楷书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
2020年11月论文《隋代楷书探赜》发表于《中国书法》(cn:11-1136/j)
2009作品集《新唐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2010专著《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创新特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个人作品
苏东坡《南行序》246cmx108cm
苏东坡《示子过诗》181cmx97cm
苏东坡词《减字木兰花》244cmx89cm
于右任《杂感》143cmx34cm
汉-马援 《戒兄子严敦书》102cmx34cm
左右滑动以查看全部
《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第一》137cmx35cm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33.5cmx25cm
于右任《浣溪沙?寿张大千先生六十》
181cmx97 cm
教师访谈
壹
在您看来书法的最高境界是?
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与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一样,如果从技术层面来说,可以称为“以技进道”,如果从哲学思想来说,是“天人合一”,从文化或艺术来看待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这八个字。
贰
请问您觉得写书法时的落款位置有什么讲究吗?
写书法时落款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定,或者说约定俗成,这是书法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方说写一首四七二十八字的唐诗,章法大概分为三行或者两行半,那么在另外空的地方,就要写上与之相关的内容,如这是李白的诗,就要写上李白的哪首诗作名称,还要记下时间,哪一年写的,谁写的,就是作者署名,最后还要钤盖印章,它是一个整套落款要求。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对这部分的表现就更多了,如类似古代书法中的题跋,题指的是前面部分,跋指的是后面部分。在传统书法中,题跋是不同的人或在不同时间、地点完成的。今天来说呢,作者从书法或者绘画的艺术形式美和作品整体构成来考虑,那么包括了把题跋这样的内容也作为创作形式呈现在章法的落款中,所以落款的内容、位置等变得丰富多彩。 落款的位置一般是根据书法的幅式来决定,这样落款成为了一种创作要求,使作品空间构成变得多元,更具有艺术性。
所以,在落款位置上,第一要符合我们原来讲的,普通的唐诗一首这样的落款,属于和正文补充协调的一种配套形式;第二将落款一并视为创作内容,书体可以与正文不同,书写位置也与普通样式不同而具有丰富的形式感。总之能够呈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等。所以 书法落款的位置有其约定性和复杂变化的要求,要研究作品具体风格的章法、幅式的演绎,从而形成新的视觉美感。
叁
请问您的书法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我们大多的业余爱好者,该如何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呢?
我的风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程式化,就是说还没有一个理想的定式,仍在探索中。仅就我学习书法的几十年来说,风格依旧在主轴上。这一核心的指向首先就是书画的经典脉络,现在的状态就是这个主轴延伸的某个点上。我的风格里面包含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根据不同的书体,还有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来创作,通常讲就是形式与内容统一。 就个人的风格方向来说,主要是在楷书和草书这两个书体上去寻找突破。突破取决于要尊重书体本身的特性,所以在书法风格选择上,我主张首先是经典、规范,这就要求创作的元素和技巧属于高难度和艺术性强的,而不是简单受某些时风、“流感”影响。从历史规律看,学习书法都是从同时代和周围的书家出发。我在学习书法时,也受老师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书写样式的模拟,而是艺术观念的接受。进入大学专业学习后,在向经典持续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思考传承
的意义,就是说把当下最好的艺术和古典的如何结合,如何塑造自己的艺术风格。我在艺术风格上的探索,主要反映在草书和楷书。草书追求汉唐和明清古风,融入黄宾虹、林散之笔墨语言,这是草书艺术的演化路径。楷书以唐代颜真卿为衣钵,融入魏碑和北齐书风,冀望在唐楷上能够有新气象。二者都在持续研究和实践中。
同学们要励志成为书画家,最重要是养成获得社会和学界承认的风格。大多数书法爱好者在追求创作风格时,很容易一开始就急功近利,希望通过简单训练以形成这样或那样的风格。我会去提醒那些爱好者,不要太早结壳,使自己世俗化,过早形成一种定式。普遍爱好者大多不会选择学书经典范本,他们容易受周围的书画家影响,建议要选择优秀的书法老师,选择经典碑帖范本,多看、勤练、善听、敏悟。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提高中国书法审美,熟悉中国书画历史,使自己的风格贴近经典。这样除了持之以恒训练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涵养学问,塑造时代精神。这样的话,随着我们的艺术技法不断地提高,升华审美,才能从创造层面上形成风格。
《兰亭序》245cmx125cm
肆
请问您在写书法时,心境有发生什么变化吗?
书写时心境的描述很难,通常可分两层。 其一就是创作作品时,最佳的创作心境是人的自由;其二往往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心境会发生微妙而复杂的变化。尤其写草书,古人讲“临时从宜”,我们的心境或者创作的最佳状态要“无意于佳乃佳”,不要刻意去做。这样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创作状态。但是,当下的创作生态,都是把它当成一种工作,或者体力劳动,就像运动员要训练出多少秒的速度,或者说书法家要达到什么样的创作样式,作品要诉诸某种目的等等,所以这个时候的心境易受左右,就会比较迫切,反映功利性的诉求。我个人的创作心境还是保持着一种比较自由的,没有具体功利性的良好状态,所以往往在创作过程中,心境不会波澜曲折,而是相对平稳的。当然也不是没有变化,在作品创作的反复调整、大量书写、重复书写过程或面对创作失意状态,对体力、情绪和心智的磨炼尤为显著。这一点,在艺术改变人上比做成一幅作品更重要。
书法也许与绘画不一样,绘画在起草草稿后,可能会一直画下去,画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画一年,虽然完成需要长时间,但还是能够看到形态逐渐呈现而获得喜悦。而书法的创作不尽相同,我们在创作一幅作品时,往往一起笔就感觉不对,为保证笔画形质的稳定与协奏,不仅调整章法,甚至还会调换书体;或者调整字形结构,或者局部用笔等等。反复、重复会影响心境,表现在作品上,又反过来作用于人,这时我们的心境实际上与不断地创作实践相协调。所以需要书画家沉下心,专注投入,在创作书写的困惑和挫折中历练心性。唐代孙过庭《书谱》对书法创作有“五乖五合”之说,各种书写条件都对书法有影响和制约,关键还是在涵养成健康和谐的心境。所以,一幅作品的优劣与否,往往是去焦虑,尚雅淡的。不要追名逐利,以某种定式去复制,而是在创作中启迪灵感,坚韧意志,发挥好技法优势,享受书写的快乐。
伍
在历代著名的书法家中,有没有您崇拜的呢?他对您产生怎样的影响?
既然是历代著名的书法家,我想他就应当是令人崇拜的,但是这也比较宽泛。在讲中国书法史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将中国书法史比作一颗大树,历代的名家、名作或者一个时期的风格流派,就好比这棵大树主干上长出来的枝桠。这样就沿着他的主干去记,顺着发现果实,或者朝阳、或者朝北不同的面去记,考察其风格类型,研究这个书法家在当时和历史上的影响等等。
在中国书学上对我起到作用的书法家,或者说我最崇拜的书法家,无论楷书还是草书,在不同的书体里都有历史性、代表性的书法大家,最重要的当属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在汉代的隶书里面,也有一些,哪怕那些碑刻没有留下书家名字,但也是杰作,比方说《张迁碑》、《石门颂》这样的作品;还有如唐代的颜真卿,因为他相对于王羲之来说,是革新鼎故的创造者。我写草书的时候更多注意唐朝张旭、怀素和孙过庭,还有明代的董其昌、王铎等。在学习过程中转益多师,所以这些大家都是我崇拜学习的偶象。
这些历史代表性书法大家对我的影响巨大, 第一是他们的书学观念; 第二就是他们的技法与风格; 第三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同样像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风格抉择和创新问题一样,取法借鉴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思索和突变的一种路径。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时代,比古代的书法家信息量更大,有条件更方便看原作或高清的资料。同样,他们给我带来的影响,可能比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更大。因为那个年代是比较自然的传承,是对文化整体的一种传统学习,而今天我们实际上是作为一项专业学习,主动、迅速的继承。在有限的时间和断裂的文气中接受衍展,古代经典偶像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任重道远。我们一时难以说清楚这种崇拜具体反映哪些影响,但谁又能脱离这个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书法家一生当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最大的影响应是 “抗志希古”,见贤思齐,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路径。
陆
你认为书法对中国画的价值是?
书法对中国画的价值或者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是中国艺术里一个永恒的命题,通常讲 “书画同源”。“书画同源”说明中国书法和国画都是中国文化衍生的两大体系,书法和国画又是相对独立、各具特性的。书法和国画里面都讲到一个“笔”和“墨”的技法和学理,都是用毛笔和墨来创造文字或者图像。“笔墨”不仅仅是材质物性,更具有民族文化的精神意义。
我认为书法对于中国画的价值主要在于 笔墨系统上的影响作用。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论》提出了“字学”,其中“图形”和“象形”都指称绘画,“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现代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说,实践中国文人画对于书法的“写意”精神。但这并不等于说写好字就能画好画,但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写不好字,总归是一种遗憾。尤其像苏东坡、董其昌和海派代表赵之谦、吴昌硕,俱是诗、书、画、印、鉴、识的大家。同学们立志成为优秀的中国画家,要担当中国画的时代使命,就要自觉加强书法学习。书法不仅能够为国画落款题跋臻善,还能够为塑造国画风格提供有益的路径。
作为一个书法家来说,如果书法作品里缺少画意,对笔墨语言的体认与把握缺乏拓展的能力,在书画之间未能融通,我想这样的书法家也是有局限。在上海美院国画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书法课程,在本科一、二、四年级开展书法篆刻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将来,还要开办书法本科专业教学。中国书法和国画专业优势互补,教学融通,不仅继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奠定了书画并进、艺文双修的学科特色和实力,更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优秀专业人才。
于右任《浪淘沙》180cmx98cm
柒
能不能提供一些学习书法的意见?
学习书法的意见,我想不同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都有很多的要求。 从我个人来说,对学习书法的建议是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就是要切身观照不同需求的人和不同阶段的学习。
比方说,对于 一般兴趣的小朋友,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不主张用严格的书写规范强加束缚。简单说不要求写欧阳询这样的楷书,不以“严格”标准要求用笔、结构技法精准能力,但是要求干净、相对整饬和遒劲。我尝试用隶书或者篆书,尤其是大篆,以自由图画古文字的形式来引导小朋友们学习兴趣。这个方法同样适合外国人学书法,其实也是文字学启蒙的一种好方法。 首先要做到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补充能够持续学习的能量。而不是简单讲规矩、重法度,让人感觉学书法是这样枯燥乏味的,畏难而退。这样他们对学习生厌,当然不会持续。
而对于 中小学生的要求,在注意兴趣培养的同时首先是讲究规范。规范汉字教学,把字写正确,做到美观、实用这样的特点。尤其是对很多中小学生写字不规范,写错别字等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再者中小学生在运用毛笔临摹经典碑帖的过程中,慢慢在生活、学习熏陶中,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中小学书法教育反映并提升了美育的成效。
对于 高等学校或专业学子,书法专业或者与之相关的美术、国画专业学生来说,要求更高。必须通过中国书法的专业训练, 掌握五个书体和相关史论知识,这是我们说的专业与职业的问题。包括篆刻艺术,金石学和印学,虽然是相对独立的门类,但与书法学息息相关。对高等教育的书法学习要求,不仅在于技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更重要通过学习中国书法进入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核心。
书法是打开中国文化、哲学的一把钥匙,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古文,热爱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泛泛的美育要求,不仅仅是一般的扩展眼界,也不仅仅是普通层面的常理认知。 关键是学习书法,擅长书法艺术创作,习得并享受书法的智慧。书法的智慧表现了中国哲学阴阳的朴素关系,博大精深、变化无穷。我们要认识宇宙世界的哲思,学习书法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学习书法,体现爱国的具体行动,增强文化自信和促进民族团结,对于国家文化安全都有极大的好处。我对学习书法的意见,最主要的就是 坚持传统教育学讲的“有教无类”。对于学习书法的同学,无论十五六岁的青年朋友,还是七八十岁的长者,我们经常交流一些书法上的问题,给予切实指导。学习书法,不论年龄、无论性别、种族和层次,都是个体要求生活完美的一种态度。因为人人都希望在书写过程中,动手益智、享受快乐。从书法中学习智慧去观照生活中的矛盾,看待社会发展问题,处理好和谐的关系等等。大家在书法学习中从认识器具到不断提高能力,进而养成有书写的生活习惯。今天虽然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割裂,但是在持续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能够构建连接古今的桥梁,促进中西方文化有效交流。 总之,对学习书法的同学,我建议要了解“笔墨纸砚”器识文化,做到三点:一葆有兴趣,二持之以恒,三崇尚雅正。前两点很多爱好者和书家都能达到,难度和高度在第三点,唯其重要,涵养审美的经典性,不就偏俗,这是我对所有书法爱好者和专业同学的建议,互敬共勉!
策划|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学生会
采访|包涵
文案整理|华轶凡 陈芊冉 雷思颖
摄影|王辰谊
排版|邵天舒
审核|王辰谊 陈静
力
匕
艺访谈栏目以推出一批有理想信念、 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美院好教师目的,通过对身边教师的访谈,让更多学生了解美院教师课堂外的另一面。艺访谈栏目现面 向全体本硕博学生征集对美院教师访谈的原创性文章,每期推出一名优秀老师,具体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教师介绍、教师日常照片、访谈内容、教师作品、教师寄语、视频等。
敬请各位同学用word进行排版后,将文章发送至mdsufacshu@163.com邮箱,或自行在秀米进行排版后,将文章转存至mdsufacshu@163.com邮箱,并发送邮件告知。
阝 勹
廴 匚
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