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学生就业、考研、高考……这些建议冲上热搜!_教育_高校_研究(聚焦大学生就业现状)
今天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你所关心的,正是全国两会所关切的。今年,教育依然是代表委员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聚焦大学生就业、考研、高考、双一流建设等教育热点问题,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哪些建议说到你心坎里?哪些建议引发了热议?两会期间,中国教育在线将持续追踪这场春天盛会里的教育声音。
1、建议增加双一流大学招收对口高职生
“目前应用型本科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存在很大的困难,而目前招收对口高职本科的‘双一流’大学不多,且安排的招生计划数也很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初中学生选择就读职高或中职学校。”庹庆明说。
2024年全国两会来临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告诉澎湃新闻,为此,他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增加“双一流”大学招收对口高职本科生的建议。
为此,庹庆明建议,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增加“双一流”大学招收对口高职本科的招生计划;各市州、县区教育部门加大对高职本科宣传推介力度,尤其是向优质初中生源宣讲“双一流”大学对口招收高职本科前景和出路,从出口把好生源关;招收对口高职本科的“双一流”大学安排计划时应向对口高职本科适当倾斜,同时加强对高职本科培养选拔模式研究,吸引更多初中优质学生进入职高和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并顺利考上优质高校,实现“强强结合”,为培养出大国工匠奠定深厚基础。
2、建议高校招生政策适度向人口大省倾斜
3月3日上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住鲁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自济南乘坐火车抵达北京。火车上,谈到网友热议的“山河大学”构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戴彩丽表示:“山河大学”的走红实则折射出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从国家层面而言,建议高校招生政策适度向人口大省倾斜,但地区高等教育的建设水平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内力’。”
3、建议所有单位都拿出些岗位给大学生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接受新京报采访称,他今年关注科学教育和大学生就业问题。他表示,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创造能力,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科学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孩子,校内教育应该更多样化,另一方面动手实践是关键。“科学教育不应该是做题和考试,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充分动手实践。”同时他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找到心仪的岗位,他建议所有单位都能拿出一些岗位给大学生用于就业。
4、建议对就业歧视的单位严肃问责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稳就业的重点群体。根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的不同程度的歧视问题,建议规范就业歧视的内涵和定性,对在招聘过程中存在针对教育类型、学历层次等进行差别化对待行为的单位机构严肃问责。
同时,民进中央建议支持高校领导开展访企拓岗活动,提升校企合作热度,搭建校外就业实习实践平台,提供岗前培训、紧缺工种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适应产业发展、符合岗位需求的就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并让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靶向性。做实实习过程,杜绝走过场、开假实习证明等形式主义。
5、建议高校为无宿舍住且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提供补助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不再为非全日制、定向就业或一些特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提供宿舍。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姜耀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对越来越多研究生没有宿舍可住这一现象,高校应该采取经济援助、奖学金、住宿补贴等措施,为学校没有提供宿舍且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支持。高校可以探索与地方政府合作,拓展校外住宿资源,与企业合作,提供经济型住宿选择。他认为,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减缓、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和协调,研究生没有宿舍住的情况会得到缓解。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为66.71万人,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24.25万人。2022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已达365万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始不再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提供校内宿舍,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
姜耀东认为,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呈持续扩大态势。扩招导致部分高校的住宿资源趋于饱和,不再为所有研究生提供住宿已成为部分高校的既定策略,尤其是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然而,对于全日制研究生,部分学校仍会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或补贴。”
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固然彰显了国家对教育体系扩展和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视,但也暴露出教育资源,特别是住宿资源分配的不足。
姜耀东说,研究生住宿问题的凸显,不仅是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一大考验,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优化与创新的机会。随着研究生群体的壮大,原有的校内住宿资源已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要求高校、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分配和拓展教育资源,同时,也为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契机。同时,高昂的住宿和生活成本给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带来了负担。
“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福祉和社会公正的重大议题。”姜耀东说,因此,采取经济援助、奖学金、住宿补贴等措施,为学校没有提供宿舍,且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支持,已刻不容缓。
姜耀东建议,解决研究生住宿问题需要汇聚多方智慧和采取多元化策略。他建议高校可以探索与地方政府合作,拓展校外住宿资源;与企业合作,提供经济型住宿选择;并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住宿信息和便利服务。
6、建议用高考经验改革硕士研究生初试方式
近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成绩陆续公布,“上岸”成为网络热词。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非常关注硕士研究生的招录方式。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吴仁彪带来了用高考经验改革硕士研究生初试方式的建议。
吴仁彪表示,目前,硕士研究生初试规模约为高考人数的一半,2024年硕士研究生初试人数近450万,但初试的复杂程度却远远超过高考。“高考主要采取国家或省市统一命题方式,命题科目很少。研究生初试除了极少数统一命题科目外,还有大量自命题科目。”以2024年为例,全国统一命题科目仅25门,但自命题科目有28874门,涉及879个单位,平均每个单位自命题科目33门,5个单位150门以上,最多的单位170门。
“自命题初试最大的好处是通过个性化命题,选拔更优秀的人才,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吴仁彪分析,各单位自命题考试参考书通常为本单位本科生教材,对外单位考生不公平。其次,自命题科目太多,导致工作量太大,也容易通过个性化辅导泄密。同时,阅卷人全部来自命题单位,容易衍生腐败。“因为各招生单位考卷不一样,自命题初试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调剂招生,也不利于划全国初试合格最低线。”
硕士研究生考试怎么考?吴仁彪建议,硕士研究生初试统一命题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做法,比如对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在100以上的先统一命题,再推广到50和20。授权点数在20以下占自命题科目数极少,主要集中在军事、公安和新设立的学科专业,可以继续采取自命题方式或多单位联合命题方式。
他分析,如果先对授权点数在100以上的科目统一命题,全国可以减少80%以上的自命题数量。同时他建议,统一命题考试科目采取统一阅卷方式,防止阅卷腐败问题;可以借鉴高考模式,各招生单位既可以采用统一命题试卷,也可以自命题,给高水平大学更大自主权。
7、建议加大对中部地区“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新时代‘中部崛起’战略中应有所为、大有可为。”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表示,应加大对中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支持力度。
“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作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不仅有力服务了中部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策源,也是区域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促进了部属与省属、东中西部区域高校的协调发展,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潘碧灵说。
在调研中,潘碧灵发现,受地方政府财力水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意愿等因素影响,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下,部分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存在预算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
潘碧灵建议,一要全面加强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在办学平台、学科建设、成果奖励、教研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二要持续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学生宿舍、教研设备设施、图书馆、校园生活设施、实习实训基地、校园信息化等教育基础资源建设;三要稳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通过选派领导干部、学者专家到相应高校任职,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团队平台项目等形式,对其给予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的支援。
8、建议构建“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委邵驰表示,技能型人才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目前中国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此,他将提案建议加快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邵驰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情况,年轻人对技术的追求缺乏热情等。”
邵驰表示,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技能劳动不被重视。这些年,由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观念仍然存在。由于“普职分流”,教育对社会分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进入职业技能领域的年轻人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邵驰观察到,“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非兴趣入学的状况。年轻人就业脱实向虚,对技术的追求缺乏热情,不愿进工厂。”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校企合作不协调、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技能型人才收入偏低、分配制度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社会生产需求脱节,且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产业界的需求。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关注。邵驰说,学科专业缺乏特色、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由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缺少行业企业经验,课程内容陈旧,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对此,邵驰建议,要推动实现普职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构建“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体系,让进入职业技能领域的年轻人同样有职业发展空间。“全国范围内应尽快推进职业本科建设,打通工程硕士、工程博士通道,使技能人才也有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通道。”
如何探索职业本科建设新路?邵驰认为,职能部门应创新职业本科培养路径,在职业本科的招生方案、人才选拔、培养方案、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此外,要加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和完善技能型人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认定。
邵驰还建议,组织各方积极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加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宣传力度,尤其是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的宣传,大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9、建议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
澎湃新闻记者从民建中央获悉,民建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提案》。
民建中央在提案中指出,自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多次出台政策推进职教混改,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产业学院或分院,支持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但职教混改政策“空转”现象仍较普遍。
为此,民建中央在上述提案中建议:加强职教混改法治保障。在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补充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相关内容,全面梳理现行法律法规中存在矛盾冲突的条款,细化相关政策规定,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法规政策支撑体系。
10、建议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李静多次带着对学生的关怀上两会。今年她提出“保障师生课间十分钟休息权益,加强教育生态优化,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家长和社会要相信学校、相信老师,因为学校和老师一直把学生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建议给学校办学减压松绑,同时在教育布局、网络监管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形成家校和谐合力、社会审慎宽容、网络客观正向、政府监管有力的教育生态环境。”李静表示。
11、建议大学每500名学生配1名心理教师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二级教授郭桂义拟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拟建议加大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的协同,将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序纳入社会医保范畴。
同时,严厉打击某些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虚假宣传、欺骗营销、滥用量表和精神类药物、高收费等行为,坚决取缔不合格机构。
郭桂义认为,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趋规范化、标准化,但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大学生心理隐患突出、资源整合共享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均衡等。
他拟建议大学按照1:500的比例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并保证其顺利开展个人体验和心理督导。
12、建议简化大学校园预约方式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拟提交《关于促进大学校园开放,实现大学与社会双向奔赴的提案》,拟建议建立健全大学校园开放管理制度,明确开放对象、范围和时间等,确保校园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简化校园预约方式,推进大学与社会双向奔赴。
朱同玉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其开放程度和与社会互动的频率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取消公众入校限制,有助于更广泛地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良好校外形象,增强社会对大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他认为学校也需要保持政策的灵活性,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定期对开放政策进行评估,收集师生和公众的反馈意见,了解问题和需求的变化,保障校园的安全和有序运行。
13、建议建立高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拟提交《关于改进高考志愿填报管理体系,强化咨询服务综合治理的提案》,拟建议加快探索建立高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ai技术,对历年高考数据进行精准分析。
李孝轩认为,当前,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不足。虽然考试院每年为考生印发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但指导性操作性不强。近年来全国多数省份录取规则也调整频繁。
为此,他拟建议改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管理体系。考试管理部门应主动作为,加快探索建立高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ai技术,对历年高考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推动各高校学科专业、招生计划、提档线等不同渠道涉考信息实现全面、充分共享,推进高考志愿填报“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挖掘涉考大数据对高考志愿填报的支撑效能。
14、建议预制菜进学校必须审慎对待
“预制菜是新兴事物,在某些领域和场合可以合理应用,但不可泛滥。”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带来了一份提案,呼吁应审慎推行预制菜,保护传统美食文化。
“中华美食是中华民族的世界名片,不应该因为千人一面般的预制菜而被温水煮青蛙式地泯灭。强制标准的缺失,导致推行预制菜的法制条件不成熟。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技术经济成本难以被消费市场接受,因为必须全冷链、全封闭运营,才能保证食品安全,而这必然导致成本上升。”丁佐宏认为,要切实保障社会大众对于预制菜消费的告知权与选择权。
同时,预制菜进学校、进社区须谨慎而为。在统一国标形成之前,预制菜进学校或社区必须审慎对待,严把质量关。相关部门要增加学生家长代表或社区居民代表的意见听取及投票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
15、建议减轻中小学教师行政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关注到,许多中小学教师每天要完成各种任务过多,包括各种活动、检查、app下载、打卡、拍照、公开课等,导致没有足够时间提升教学质量,关心学生心理成长变化。
蒋胜男指出,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所承受的行政压力直接关系到教育减负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果教师的行政压力无法得到缓解,教育减负政策将难以真正落地生根。这不仅会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还会将压力转嫁到广大学生及家长身上,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行政压力,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转嫁压力行为,确保教育部门的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和压力的影响。
16、建议逐步推进幼儿教育普及免费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建议,推进我国幼教从“普及普惠”到“普及免费”,免除幼儿园阶段的保教费,可继续收取餐费、幼儿用品费,为其逐步纳入义务教育打下基础。
提案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要转变。2023年,新生人口数量已不足1000万。202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1.90%。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停止招聘幼教老师,缩减编制,还有不少幼托机构因招生不足,出现关、停、并、转的情况。
“幼儿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正是一个契机,应全面推动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免费。”
关于两会,
聚焦教育,
您最关注哪些议题?
留言告诉我们~
来源: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新民晚报、山东商报等。(杨菲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