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人物一知罗素心怀自由理想的“和平主义者”哲学考研(罗素是一个怎样的人)

/罗素 /

“特别是由于通过哲学冥想之中的宇宙之宏大,心灵便也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心灵就能够和称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罗素《哲学问题》

引言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另两个是维特根斯坦、弗雷格)、逻辑学家、数学家、文史学家,坚定支持世界和平与非暴力事业的和平主义者;1950年罗素以《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一位著述丰盈,涉猎广泛的哲学家,罗素对20世纪西方思想界作出了丰富的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现代分析哲学”这一哲学流派,奠定了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和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在国际和平主义事业、自由主义政治运动、青少年教育学理论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罗素的哲学思想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起步于对莱布尼茨哲学的解读以及绝对唯心论时期,成熟于逻辑原子主义建立时期,归结于新实在论的立场(结合马赫的主观经验理论和柏拉图的共相学说)。罗素的哲学对分析哲学流派影响深远,例如:著名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就师从于罗素;卡尔纳普(carnap)、蒯因(quine)等逻辑哲学家也深受他的理论启发。

罗素在童年时期生活于其中的英式庄园,保留着古典的生活方式
罗素的代表作品有:《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1900)《数学原理》(1910)《哲学问题》(1912)《逻辑原子论的哲学》(1918)《逻辑原子论》(1924)《心的分析》(1921)《西方哲学史》(1945)《常识与核战争》(1959)《西方的智慧》(1959)《逻辑与知识》(1966)等。
人物生平
?早期:1872-1889年?
罗素出生于英国一个名为雷文斯(revens)的贵族庄园,父亲安伯利伯爵(amberley)和母亲安伯利夫人都是英国贵族,在罗素出生的两年之后和四年之后,父母不幸先后因病离世。罗素3岁起便和哥哥弗兰克(frank)跟随祖父母生活在英国彭布罗克郡(pembrokeshire)的庄园。每逢春天,庄园里的风铃草就会盛开,植物丰富,夜莺、啄木鸟等各种珍稀的鸟都在此栖息,生趣盎然,祖父母也保留着传统而刻板的贵族习惯,信奉基督教,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并且也如此教导哥哥弗兰克和罗素。

罗素在祖母和家庭教师的熏陶和培养下习得了丰富的知识,他从小就对历史、数学、哲学和宗教拥有天赋式的独特理解,同时罗素也十分刻苦。他常常在约翰勋爵的图书馆学习和看书,尤其对历史及其造反抗争的思想十分感兴趣

;而且少年罗素养成了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写作模式——他的字迹工整如同铜版印刷的笔体,思想之间的过渡也同样行云流水。罗素的精力几乎都投入在书本和学习上,就连哥哥弗兰克都忍不住评价罗素是一个“过于一本正经的小大人”。

罗素幼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导致他的情感方面一直缺乏安全感,他选择向知识寻求确定性,把眼光转向对知识的探索。哥哥弗兰克也时常教罗素学习几何学,陪他一起探索数学的世界,渐渐地罗素对数学的兴趣不断增长。

后来罗素遇到了启蒙老师尤恩,首次接触了《资本论》和非欧几何,而且尤恩富于批判的性格特点深刻影响了罗素。直到16岁生日时,罗素产生了关于上帝和宗教的全新看法,他本想跟随家族传统信奉基督教,但是渐渐意识到上帝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精神,对生活实在是没有根本性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罗素
中期:1890-1957年?
罗素以数学作为自己人生和学术研究的灯塔,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90年),继续研究数学问题。在校期间,他在数学荣誉考试中名列前茅,获得了数学奖学金,完成了论文《论几何学的基础》(1897年)。罗素曾表达出数学带给他的希望,“田野里有条通往学校南门的小径,我常常孤独一人在那里看日落,心中思考着自杀。但是我没有这么做,因为我还想要更多地了解数学。”

在剑桥期间,罗素结识了他当时参加过的数学名誉考试的考官怀特海(whitehead)。怀特海待人宽厚而温和,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他们的友谊随后持续了十年之久;罗素和怀特海合作并撰写了《数学原理》(1910年),这是一部数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基本都是复杂的数学公式推理演算,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数学的逻辑基础,证明所有的纯数学都有纯逻辑前提。后来两人因为宗教信仰方面分歧逐渐疏离,怀特海将上帝作为形而上学的真理,而上帝是罗素早已抛弃的东西。

后来罗素以论文《几何学基础》(1903年)获得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研究员职位,并且在此任教。罗素研究兴趣广泛,他以数学为出发点,逐渐过渡到对哲学的研究中,他在哲学方面主要研究并讲授莱布尼茨的思想,并且由于结识了穆勒(j.s.mill),他们一起转向了对康德哲学和黑格尔绝对唯心论的批判。罗素的志向并不限于学术圈,1907年,他试图竞选国会议员,但最终因为学术上的不可知论观点而竞选失败。

西装革履的英国绅士——哲学家罗素
一战爆发后,罗素参加了1916年的反战活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因此解除了他的研究员职位。罗素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深知战争会对国家、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负重,于是罗素又在1918年继续发表了反对美国的言论,包括对服兵役的批判等,由于这一举动他被英国判处监禁6个月。

后来罗素基本上就投身于国际和平主义事业中,他于1920年访问苏维埃俄国,但是对苏俄的社会主义运动深感失望,于是他又在1921—1922年辗转到中国,渴望在新的土地上找到社会主义与和平的希望,还曾在北京讲学数月。

罗素被开除教职后,主要以出版书籍、走穴演讲作为谋生手段。在此期间,罗素陆续展开了一系列讲演活动,其中包括在伦敦和中国讲演的《心的分析》(1921年),在美国讲演的《通向世界的三条道路》(1922年)等。罗素后来在英国继续从事哲学史的研究工作,成果包括《逻辑原子论》(1924年)、《哲学大纲》(1927年)等。1922年,罗素成为工党的候选人。

罗素还曾投身于教育事业,1927年和妻子一起创办了比肯山学校,力图把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可惜最后这所学校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由于资金、师资等问题最终只持续了16年。

罗素和他名为“苏格拉底’的小狗
罗素在后来的岁月里陆续从英国远赴澳洲和美国演讲,主要宣讲和平主义与反战争、反核武器的思想,还于1950年凭借《哲学·数学·文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50年代之后,罗素对战争(例如:反对越南战争、核武器等)的反对更进一步,1955年,他发表了《关于核武器的声明》,并寻求其他科学家签名支持,爱因斯坦签名后,这一文件后被称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两位伟人的名字赋予了这份文件特殊的魅力。罗素从现实和理性出发,抛开了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地域、国家和人种的偏见,保持公正与平衡,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维护全人类的安全利益。他在宣言中所表明的中立立场得到了东西方科学家的认可,也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信任,而这种认可和信任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会议能够在各国轮流举行并影响各国政府裁军政策的前提。

罗素家世显赫,又是人中才俊,在婚恋市场上一直非常受欢迎。他本人又非常多情,遇到喜欢的人立马主动出击,所以情史非常丰富,其丰富与复杂程度甚至不亚于他的哲学思想。

?晚期:1958—1970年?
罗素在60年代之后发表了三卷本《罗素自传》(1967年—1969年)等作品,继续参与着反战政治运动,主要批判美国所挑起的战争及其恶行。即便期间他屡遭监禁,但是仍不改初衷。

端举烟斗、迷之微笑的老年罗素
罗素活到了97岁高龄,1970年2月2日一个一如往常的清晨,罗素起床之后和第四任妻子伊迪斯坐在一起阅读、讨论问题。但是在傍晚时分,他逐渐感到呼吸困难,于是缓缓地在家人的注视下闭上了眼睛。
?
罗素曾经留下遗言称葬礼一切从简、不必送花,他的遗体也被装在一个普通的橡木棺材里,进行了火葬,之后家人为他进行的葬礼仪式也十分简朴。这位横跨两个世纪的哲学家兼思想家为后继者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遗产和思想财富。
轶闻趣事
?“开放式婚姻”是人生的自由指南? ?
罗素不但有着极高的学术天赋和丰富的文艺细胞,而且注重衣品穿搭,常常以西装革履的形象示人,即便是大冷天也要把风衣披在肩上保持形象,最主要的是他对婚恋秉持自由开放的态度。罗素一生中总共结婚四次,情人众多,其中还坑过“隔壁老王”(追求朋友之妻),花甲之年仍然精力充沛,和相差30多岁的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结婚,64岁时候又抱上了大胖小子。
罗素的第三任妻子彼得
罗素的学术名气远扬至东亚,1920年夏天他受汉语学界邀请,远渡重洋前往中国宣讲其政治思想和哲学研究成果,这次契机也是由于他对欧洲文明失望,转而向中国寻求社会主义的希望的缘故,他在中国一共待了10个月。

当时,罗素携一位年轻貌美的女眷勃拉克(d.black)一同前来,两人形影不离,当时中国媒体以为这是罗素的发妻,于是在《申报》写文时称呼对方“罗素及其夫人”。后来媒体才知道这是个“大乌龙”事件,纷纷又发报纠正称呼,表示歉意。没想到罗素对此只是会心一笑,并不介意,甚至还觉得中国人实在是太保守了。不过更令当时的中国媒体大跌眼镜的地方在于勃拉克不仅不是罗素唯一的夫人,而且是诸多情人之一,甚至还是罗素的学生。

罗素携勃拉克与“中国公学”等学界人士合影
实际上,就连罗素自己也数不清楚究竟有过多少“纯爱伴侣”了。在他看来,对爱情、知识和人类苦难的怜悯是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三种最纯粹的情感,他也确实践行着自己对自由恋爱的信念,以及开放式婚姻的“人生指南”,自己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过得十分潇洒。

?“八卦”同行是一种兴趣爱好? ?

罗素的史学研究文风轻快、文笔优雅,《西方哲学史》使罗素声名大噪,并且作为一个哲学史学家被学界和读者所熟知;同时罗素的史学和传记写作方式也十分诙谐,为严肃的科研增添了几分幽默的色彩,他也十分热衷于讨论哲学家同行们的“八卦”。

比如在《罗素自传》中,他就描述了一件有关恩格斯的趣事。在他笔下恩格斯(f.engels)被描述为“工作狂魔”,每天都神色急迫、步履匆匆思考工作。罗素有次在剑桥(cambridge)市区又碰见暴走的恩格斯,出于好奇,罗素拉住恩格斯忍不住询问他最近在忙些什么。恩格斯回答道,自己立刻要借妹夫的自行车骑车去伦敦处理工作。没等罗素回过神,恩格斯就一溜烟地走了。关于这件小事罗素还在自传中忍不住吐槽:“我真是不知道他一天忙活什么呢,不过没过几天银行利率就从10%跌到了5%。绝对是恩格斯搞的鬼。”

此外罗素还把叔本华(a.schopenhauer)和裁缝邻居的琐事纠纷直接写成了“激情犯罪”版本,导致读者一直以来都以为是不近人情的哲学家直接抱起老妇从二楼丢下去了。没想到这其实是擅长修辞的罗素的杜撰之作,为读者带来了一件哲学家的致命“八卦”,这个版本反倒流传甚远。叔本华精疲力竭地跟老妇打了十几年官司,但是在罗素笔下他却被写成心肠歹毒的家伙,叔本华的棺材板都差点按不住了。

开怀大笑的老年罗素
可以说,作为哲学史家的罗素不仅擅长幽默,而且还要把这种幽默带到史学研究中,让读者在思考问题之余和自己共享这些“快乐源泉”。
重要思想
逻辑是哲学的本质。
罗素在《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中的作用范围》中重新定义了哲学的根本问题,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这个界定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其中蕴含着“实证主义”的原则,即“科学”必须被经验所证实或验证,超出经验的科学的领域我们完全是无知的;另一方面,其中包含着对哲学作科学化的界定,即“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科学的命题,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后一方面又被他继续拓展为4条纲领:其一,认识必须限于经验;其二,新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逻辑分析;其三,新哲学逻辑分析不增添任何新知识;其四,新哲学进行逻辑分析的目的是使科学更加清晰明白。总之,罗素将马赫主义的经验实证原则运用到哲学研究中,使哲学及其任务服务于科学研究,提出真正的哲学的问题就是逻辑问题。

逻辑原子主义。
罗素将自己的哲学统称为逻辑原子主义(the philosophy of logical atomism),主要内涵是将经验世界视作由原子事实(主观感受)构成的集合,因而对事物和知识的探究方式就是不断分析,直到分析至“原子事实(atomic fact)”为止。他的逻辑原子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罗素将马赫的“经验要素”(例如:冷热软硬香臭等)替换成“给予的经验事物材料”及其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原子事实就变成了事物的性质及其关联(例如:天气是冷热交替的。);其二,哲学将复杂的经验世界分析拆解为原子单位(例如:这个橘子是橙黄色的。),构成最基底的原子事实;其三,评判“原子命题”是否为真的条件是将它与“原子事实”做对比,以此说明经验世界的逻辑必然性归根到底是一种重复性。最终,罗素把普遍之物、共相解释为“逻辑形式”,将逻辑形式和原子事实作出了截然分隔——这样一来,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也和逻辑实证主义彼此区分开了。

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基于“逻辑原子主义”学说。一方面,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将抽象概念(例如:圆的方、精灵等)的实在性归结为逻辑符号,区分了专名(proper name)和摹状词(description)。专名(例如:苏格拉底、康德)具有独立的意义,它们是实在的,摹状词(例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海上的金山)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仅仅是描述某类特定虚构对象;另一方面,摹状词理论区分了命题和意义,说明只有真命题才具有意义。总之,摹状词理论使得概念更为清楚明白,对概念背后的真实对象和构造对象作出区别,从这个角度回应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关于“存在”和“非存在”的争论。

罗素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哲学问题》
考研热点

近5年来关于罗素哲学的考察频率中等,罗素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点考察人物。其考点举例如下:摹状词(厦门大学2021年简答;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名词解释)、罗素悖论(复旦大学2023年简答)、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南开大学2018年名词解释)等。

“逻辑原子主义”“摹状词理论”和“逻辑是哲学的本质”是罗素哲学中的复习重点,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和简答。(学习小tips:可以将罗素的哲学思想与马赫主义的主观经验论、柏拉图主义的共相理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结合起来,前后关联、对比理解。)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