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25新传考情分析兰州大学新传考研(2021新传考研热点专题)

??一、院校介绍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

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和新型学科生态。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及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稳培引用”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05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7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52人。有研究生导师2365人;在站博士后325人;临床医学教授120人、副教授256人。有两院院士(含兼职)2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人;神农青年英才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中国女科学家奖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奖1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2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07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7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0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75人;陇原青年英才21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生20495人,硕士研究生14822人,博士研究生4875人。有99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5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2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2个、参与共建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1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高校残疾人事业研究基地1个,老龄科研基地1个,中国梦研究中心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的263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84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举办兰州大学威尔士学院。

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

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奏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招生信息
三、报录比

?
学硕
专硕

2023
40人报考,录取31含推免16
229人报考,录取86含推免29

2022
75人报考,录取31含推免17
316人报考,(一志愿上线30)录取88含推免15

2021
95人报考,(一志愿上线16)录取35含推免15
363人报考,(一志愿上线79)录取84含推免24

?

四、分数线

?
学硕
专硕

2023
55-90-365
60-90-380

2022
56-90-367
60-90-367

2021
50-90-355
50-100-370

五、参考书
新闻传播学、新闻与传播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第二版)》,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2.《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二版)》,王润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新闻学概论(第八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

4.《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网络传播概论(第五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6.《现代广告学概论(第五版)》,陈培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

7.《公共关系学教程》,胡百精、宫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8.《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9.《新闻编辑》,《新闻编辑》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0.《新闻评论教程(第三版)》,马少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新闻传播学研究期刊

六、真题
2023专硕

334

一、名词解释(5*8

1.来视

2.深度造假

3.沉浸式新闻

4.非虚构写作

5.直带货

二、简答题 (2*15)

1算法推荐有哪些伦理问题

2.谈谈县级融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功能和路径

三、材料分析题 (410)

材料概述:a和b因抢车位被报道。但不同媒体对于a的称呼有“欧阳女士”、“宾利女”、“a女士”,让人们分不清。1.有媒体报道此事件时使用“欧阳女士”的称呼,后证实此名是a女士自己起的艺名,但媒体并未标注“化名”,你认为这样做对吗?有专业学者认为“真实姓名也是新闻真实的一部分”,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

2.如今不少媒体使用“标签”,是什么原因?你认为什么时候可以合理使用“标签”

3.新闻采编过程中,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名?如何处理?为什么?

4.新闸话题构建和媒体贴标签怎么避免翻车?

四、业务操作题 (40)

[互联网弹窗新规9月30日起施行霸屏广告乱象有望根治为了规范弹窗信息推送服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自2022年9月30日起施行,为互联网弹窗服务划定红线。《规定》紧盯新闻信息推送、弹窗信息内容导向、弹窗广告等重点环节,强化了对于“弹窗问题”的监管力度,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生态环境假如你是某个客户端全媒体记者,针对互联网弹窗信息以及新出的规定写深度报道的策划案(包含采访提纲,不超过 800字)

?

440

一、名词解释 (6*5)

1.循环日报

2.中华新闻通讯社

3.舆论

4.专业主义

5.技术可供性

6.家办报

二、简答题 (4*15)

1.解放日报的改版原因,过程和意义

2.简述梁启超耳目喉舌的观点,并谈谈我国记者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3.近年来,新闻反转频发,请谈谈原因。并说明如何才能避免出现新闻反转

4.谈谈你对“万物皆媒”的理解

三、论述题 (2*30)

1.结合实际,针对突发事件所组织的新闻记者发布会现场谈谈需要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2.2022年10月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在新媒体网络中被热议,其对于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争论不休,最后,书籍出版社、教育工作者和群众都纷纷晒出自己得出处和理解。请根据以上材料,利用传播学知识分析此现象。

2023学硕

640

一、名词解释(5*6)

1.传播的仪式观

2.反“客里空

3.《新莱茵报》

4铺垫效果

5.解释性报道

二、简答题 (2*15)

1.评价“受众商品论”?

2简述“创新与扩散理论”谈谈你对“创新”的理解?

3.定本制度及其影响?

4.新闻价值及其要素,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变化?

三、论述题 (3*20)

1.论述《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运动中的过程,内容及意义?2.什么是数据新闻,数据新角对新闻生产流程以及传播理念的影响?

3.社交媒体在促进/发展健康传播的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健康传播?

844

一、名词解释 (5*4)

1.隐性采访

2.新闻按语

3.新闸跳笔

4.微内容

5.数字素养

二、简答题 (3*10)

1慢直播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

2.反转新闻的成因?

3.主流媒体向国际传播中国故事的困境?

三、论述题 (2*20)

1.元宇宙背景下新闻业的发展趋势?2.播客的复兴原因以及广播的发展前景?四、业务操作题 (60)

材料:关于《湿地公约》 (材料来源:新华社微博 11.08)题目:

1.结合材料,写一则采访提纲(要求必须有:?采访主题、采访对象、采访问题)(20分)2.结合材料,题目自拟,写一篇 800?字左右的评论 (40分)

2022专硕

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一、简答题 (每题 10?分)

1.解释性报道的含义和特点?

2.简述新闻稿件中对事实材料的要求?

3.简述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差异区分?

4.简述 pugc的含义和优势有哪些?

、述题 (每题20分)

1.论述融媒体时代记者采访创新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2.互联网传播技术下,分析下重大新闻报道主题的策划如何开展?

3.结合所学,论述机器新闻写作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实务写作题 (50?分)

一则有关中青报的文章,和考研学习监督员有关

?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 (每题6分)

1.《西行漫记》2.第三人效果3.“出圈”4.计算广告5.调查性报道

二、简答题 (每题 15?分)

1.简述《解放日报》的改版过程,并结合这一时期历史谈谈你对“党媒姓党”的认识?

2.简述假新闻的特点及如何甄别和防范?

3.举例说明,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

三、论述题 (每题 30?分)

1.试论述在新的形势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时间和空间,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

七、院校老师
1、?冯诚

男,汉族,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华社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新华社江苏分社社长、分党组书记。1985年进入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1993年7月任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1996年12月——2016年12月先后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甘肃分社、湖北分社、江苏分社社长、党组书记。

2、林治波

教授、高级记者

1963年出生于山东 ,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同年参军,进入军事科学院战史部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国共产党通史》的撰写和新版《毛泽东选集》的注释,个人代表作为《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将军传》。是电视文献片《万里长征》《中流砥柱》《彭德怀》《徐海东》《使命》的主要撰稿人。2000年调至人民日报从事新闻评论工作,曾任专栏组组长、要论组组长、评论部副主任,起草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开幕社论和部分任仲平文章,发表各种新闻评论数百篇。2009年底调任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3、樊亚平

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1969年生,甘肃省正宁县人。现为兰州大学“萃英学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新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9年被推选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009年、2012年两次获甘肃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依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从事交流与研究工作一年。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从业者职业化史、新闻观念史、报业市场培育等研究。

4、李曦珍

(1965年—),甘肃通渭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电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和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在党报系统从事过10多年新闻编采工作。自2002年在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的媒介技术哲学研究和媒介批评研究,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国外社会科

学》等国家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1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论点摘编。著有《理解麦克卢汉:当代西方媒介技术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自2008年以来,先后主持过三项中央高校资助项目和一项国家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全球超级传媒研究》)。

5、张利洁

女,陕西扶风人,博士。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研究所所长。?

6、李惠民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同年参加兰州大学新闻系工作, 1998年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开设课程:

《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舆论学概论》、《现代宣传学》。研究生课程:《舆论学专题研究》、《新闻与传播专题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向:

新闻业务,宣传舆论,本地新闻事业发展的咨询策划,发展传播学研究。????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