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7苏州科技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2年苏州科技大学)

2017苏州科技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婆罗门教
古印度著名宗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婆罗门教信奉的神衹主要有梵天、舭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形成印度教。
3.布匿战争
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罗马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于公元前264-前146年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之间共发生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通过布匿战争,罗马彻底击败迦太基,夺得西地中海的霸权。
4.镰仓幕府
日本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的幕府。11世纪,形成两个最大的武士集团:关东的源氏和关西的平氏。1185年,关东源氏击败平氏,控制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当上了“征夷大将军”,在镰仓设立将军幕府,开始了武家政权镰仓幕府(1192-1333年)的统治时代。镰仓幕府成立后与天皇朝廷同时并存,名义上将军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朝廷只是象征性的传统中央政府,而以将军为首的幕府则是真正的中央权力机关。
5.李舜臣
李舜臣(1545-1598),字汝谐,本贯德水,生于朝鲜首都汉城。李氏朝鲜时期将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
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时,立下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靠14艘舰船,100艘改装民船击退日军133艘船。李舜臣在朝鲜被视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朝鲜人民的敬仰。
6.胡司战争
1419-1434年捷克人民反对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战争。因在胡司领导的宗教改革推动下,又因胡司的殉难为直接导火线,故名。1419年,布拉格起义爆发,是为胡司战争的开端。斗争中起义者分裂为两派:塔波尔派和圣杯派。圣杯派在没收教产与逐出城市中德国贵族后,害怕塔波尔派胜利会危及本身利益,于1433年转而同教皇、德皇妥协,共同镇压塔波尔派。1434年,在利帕尼会战中,塔波尔派遭镇压,胡司战争结束。胡司战争给捷克的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
7.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作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与中世纪封建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会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肯定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大力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和人的伟大,要求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道”,反对“神道”;崇尚个性自由,攻击禁欲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和号召人们追求荣誉、幸福和物质上的享受。
8.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9.航海条例
1651年英国为了同荷兰争夺海上贸易优势而颁布的航海贸易立法。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以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航海条例引发了英荷战争。1654年4月,荷兰在战败的情况下与英国订立《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的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立。
10.十二月党人
1825年12月发动反沙皇专制制度武装起义的俄国贵族革命者。因这次著名的起义发生于12月,故名。19世纪初俄国进步的贵族军官开始组成秘密革命团体。出现了以穆拉维约夫为首的北方协会和以彼斯捷里为首的南方协会。试图以武装起义推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或共和。1825年12月26日,北方协会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猝死后皇位虚悬之时,在彼得堡起义。半个月后,南方协会也在乌克兰起义。均惨遭镇压。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活动,促进了俄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俄国革命解放运动的发展。
11.凯末尔革命
1919-1923年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1920年8月,苏丹政府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军,1922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同年,废除苏丹制度,推翻奥斯曼帝国。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迫使列强承认土耳其独立,成立土耳其共和国。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12.缅因号事件
1895年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898年1月,美国借口“保护侨民”的安全,派战舰“缅因号”驶往哈瓦那,2与15日“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被炸沉,美国以此为借口,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陆军于6月在古巴登陆,在海军支援下于7月占领圣地亚哥。1898年8月,西班牙战败。12月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承认格把独立,战后美国在古巴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13.鲁尔危机
20世纪20年代因德国赔款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事件。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理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约10万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宣布停付一切赔款。占领鲁尔使法德两败俱伤,并加深了英法之间的矛盾,为美国插手赔款问题创造了条件。
14.开罗宣言
《开罗宣言》是二战中为确定对日作战计划由美、苏、中三国发表的宣言。1943年11月22日?26日, 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12月1日德黑兰会议 结束时,三国首脑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庄严宣告: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将坚持长 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 朝鲜自由独立等。《开罗宣言》表示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 抗战的结果。《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15.新边疆
1960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的改革政策。新边疆政策是美国试图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新边疆政策包括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如减税,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消除种族歧视,抑制经济衰退,发展空间技术等。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取得了某些成就,特别是在通过减税以刺激消费和企业投资方面。
二、简答题
1.简述希波战争的主要过程
希波战争从公元前500年起至公元前449年结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前500?前479年),波斯军队对希腊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公元前492年,波斯对希腊本土发动第一次进攻,但由于海军遭遇风暴,陆军遭到色雷斯人的进攻,半途而废。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第二次进攻希腊,在马拉松平原登陆后,直指雅典。当时波斯陆海军人数在5万以上,而雅典只有1万人,在雅典指挥官米太亚德的指挥下,希腊方面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胜利。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率波斯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希腊,在中希腊的主要道口温泉关,波斯军战胜了由李奥尼达率领的希腊联军。公元前480年秋,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湾重创波斯海军,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个阶段(前479?前449),主要是希腊人进一步解放爱琴海上和小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49年,双方缔结和约,波斯承认小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希波战争正式结束。
2.简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3.简述中世纪诺曼诺曼征服对英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以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为由,在教皇的支持下,亲率大军渡海进攻英国。威廉在哈斯丁斯战役中击败了英王哈罗德的军队,威廉进入伦敦,加冕为王,称威廉一世,开始了诺曼王朝(1066—1154年)的统治,他对英国的征服被称为“诺曼征服”。
威廉一世在征服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集中强大的王权。他曾命令全体封建主 向他宣誓效忠,以保证政令统一。1086年,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做了详细调查和登记。由于清查项目细致无遗,调查过程极为严厉,人们好像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而将调查册称为《末日审判书》。这一调查结果一直保存到今天,是英国中古时期的珍贵经济史料。
4.分析美国内战前南北方的主要矛盾
美国黑奴制度的存废问题是南北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南北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冲突: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南部将奴隶禁锢在种植园;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为工业原料,南部奴隶制经济却具有殖民地经济性质,产品多输往英、法及其他欧洲国家;北部需要南部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南方的奴隶却没有任何购买力;北部需要提高关税保护本同工业,南部奴隶制极力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国外商品。南北的矛盾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领土的扩大、废奴运动的发展和黑人的反抗斗争的加强而日益激化。这以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54年的“堪萨斯内战”和1857年的“德雷德斯科特判决”为典型。
5.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背景,并分析改革成功的原因
1868年4月,睦仁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誓文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该年9月,定年号为明治,开始实施改革:
(一)改革旧制度。(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废除了公卿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为士族。1872年,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1872年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和15%的附加税。
(二)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 工厂,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2)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历”“易服”“剪发”等,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3)富国

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
(二)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6.试析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1933年1月23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上台组阁,这标志着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德国进入纳粹党法西斯专政的时期。而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1)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不牢固。右派认为它是同屈辱的凡尔赛条约联系在一起的,左派认为它是镇压革命的结果。当经济危机袭来,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它就难以延续。
(2)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纳粹党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支持,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进入30年代后, 又被大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认可,掌握了政权。
(3)各资产阶级旧政党已经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民主党和人民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严重下降,只有中央党尚有影响力,而且这些政党也缺乏有力、有远见的政治家领导。
(4)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组织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长期互相敌视,拒绝合作,同时这两党也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
(5)魏玛共和国是在推翻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军国主义而纳粹党的主张刚好迎合了军国主义的需要。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纳粹党利用了德国民众痛恨这个体系的民族主义情绪,攫取了他们的信任。
由于以上原因,纳粹党骗取了各个阶层的信任,成功地登上德国的权力中心, 上台执政。
7.苏俄如何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
苏俄在建国后不久,陷入了国内反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革命的需要,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按国家规定的数量收集粮食和农产品。在城市,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严格集中领导。实行国内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严格的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
虽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战争时期取得了成功,但是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提出并通过了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随后又通过了一系列的法令,统称“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归还或出租私人或者合作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流通上允许自由贸易,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管理体制上给予地方企业自治权。
苏俄开始放弃了通过行政命令手段直接过渡的方式而探索利用经济货币手段过渡的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具体情况制定的,通过发挥小生产的作用,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来发展生产,加强工农联盟建设;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一种间接过渡的办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至此,苏俄完成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三、论述题
1.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对罗马帝国统治的冲击(略)
2.综合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进程、意义,论述世界近现代中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一)背景。(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国大革命发生时,正值法国和西欧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演变的时期,要求经济自由是当时资产阶级和一切小业主们的强烈愿望。但随着专制王朝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它越来越加重了对金融界和工商界的盘剥和勒索。此外,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也很盛行。这一切,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障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又使资产阶级在社会地位上遭受屈辱。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在18世纪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冲破这些障碍,根本改变国家的性质,已成为必然趋势。(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18世纪时法国的专制王朝和贵族等级已非常腐朽了。国内政治腐败,对外战争也迭遭失败。在因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消耗军费20亿锂之后,法国又于1786年同英国签订了贸易条约,于1787年5月生效。根据条约,法国大幅度降低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普遍降至10%以下。由于英国许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价格明显低于法国,所以英货迅速充斥法国市场,造成法国生产萎缩,于1787—1788年发生经济危机。与此同时,粮价大幅度上涨,1787-1789年上涨了一倍多。政府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财政处于破产境地已是确凿的事实。旧制度已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
(二)过程。(1)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6月20日,由于国王封闭会场,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代表们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决不解散。(2)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革命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政权转到制宪议会手里,标志着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开始。(3)《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1796年8月4日夜,制宪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农民的土地问题,史称“八月四日之夜”。《八月法令》便是根据这一夜的动议制定的。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之后,制宪议会又转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的草拟工作,经过逐字逐句地讨论,于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4)十月事件和革命倶乐部的活动:10月6日晨,群众在和禁卫军发生冲突后攻入王宫。拉法耶特急忙率国民自卫军为王宫解围,并要求国王去见群众。当路易十六出现在群众面前时,群众坚决要求王室到巴黎去,他被迫同意。当天下午在群众队伍的簇拥下王室人员到了巴黎,住进土伊勒里宫。从此,国王处于巴黎人民的监督之下。几天后制宪议会也迁到巴黎。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地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5)反封建法令的通过:首先,对旧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造,以宪法政治取代专制主义。其次是改造原第一等级和天主教的法令。再次是改造原第二等级贵族的法令。最后,在社会经济方面,以法律形式废除了种种封建性限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6)国王逃跑和《1791年宪法》: 1791年6月20日夜,国王、王后、王弟普罗旺斯伯爵(摄政王候任人)等人化装出逃。21日他们在靠近东部边境的发棱被人认出,不得已返回巴黎。国王逃跑事件在巴黎激起了一场民主共和运动。平息共和运动后,制宪议会于9月14日批准了宪法,这就是《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7)1792年8月10日的人民起义。(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8月10日后,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在吉伦特派领导下,立法议会和行政会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措施。(9)雅各宾专政:随着吉伦特派的倒台,国民公会完全处在雅各宾派的领导之下。新建立的雅各宾派政权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1793年国民工会通过了宪法,它是雅各宾派政治主张和经济主张的总纲领。为稳定经济与捍卫国家,雅各宾派实行恐怖统治。尽管恐怖统治在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方面有不容抹杀的作用,但是它仍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后果。(10)热月党与督政府:热月政变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重大转折点。1795年10月27日,新的立法两院开幕,当天任命了督政府,开始了督政府统治时期。从果月政变到花月政变,督政府在政策上左右摇摆,历史上称之为“秋千政策”,反映出政局的不稳。这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证明筋疲力尽的督政府已不可能有所作为。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已成为稳定形势的当务之急。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三)意义。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这次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它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3.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对戈尔巴乔夫进行评价
(一)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苏联的解体没有通过武力或战争,而是和平地解体的。除西方长期“和平演变”的政策外,主要还是苏联自身、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推行一系列错误路线与政策所致。
(二)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传统体制 后来越来越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 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甚至倒退。这严重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传统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苏联过去的改革屡屡失败,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停滞走向危机,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以及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使苏联共产党日益严重地与群众脱离,招致群众的不满等等,也是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大大地加重了苏联的沉重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援外开支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
(四)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强大助推力。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所带来的撤军、裁军、停止对亚非拉的扩张、与一些国家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等等,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改善苏联的国际形象和处境是大有益处的。
由于指导思想是错误的,戈尔巴乔夫的外交实践也造成了一系列对世界和苏联自身极其不利的后果。东欧的剧变、与苏联保持友好合作的一些国家所遇到的困难都同戈尔巴乔夫的政策有关。这种剧烈的变化 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是十分不利的,对世界力量的平衡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同西方大国的“伙伴关系”,苏联在重大问题上一步步向西方靠拢,做出了一系列的让步和妥协。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在外交上已开始沦为“二流国家”。
?
2017苏州科技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婆罗门教
古印度著名宗教。婆罗门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婆罗门教信奉的神衹主要有梵天、舭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公元前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及其他民间信仰形成印度教。
3.布匿战争
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罗马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于公元前264-前146年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之间共发生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通过布匿战争,罗马彻底击败迦太基,夺得西地中海的霸权。
4.镰仓幕府
日本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的幕府。11世纪,形成两个最大的武士集团:关东的源氏和关西的平氏。1185年,关东源氏击败平氏,控制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当上了“征夷大将军”,在镰仓设立将军幕府,开始了武家政权镰仓幕府(1192-1333年)的统治时代。镰仓幕府成立后与天皇朝廷同时并存,名义上将军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朝廷只是象征性的传统中央政府,而以将军为首的幕府则是真正的中央权力机关。
5.李舜臣
李舜臣(1545-1598),字汝谐,本贯德水,生于朝鲜首都汉城。李氏朝鲜时期将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
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时,立下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靠14艘舰船,100艘改装民船击退日军133艘船。李舜臣在朝鲜被视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朝鲜人民的敬仰。
6.胡司战争
1419-1434年捷克人民反对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战争。因在胡司领导的宗教改革推动下,又因胡司的殉难为直接导火线,故名。1419年,布拉格起义爆发,是为胡司战争的开端。斗争中起义者分裂为两派:塔波尔派和圣杯派。圣杯派在没收教产与逐出城市中德国贵族后,害怕塔波尔派胜利会危及本身利益,于1433年转而同教皇、德皇妥协,共同镇压塔波尔派。1434年,在利帕尼会战中,塔波尔派遭镇压,胡司战争结束。胡司战争给捷克的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
7.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作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与中世纪封建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会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肯定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大力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和人的伟大,要求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道”,反对“神道”;崇尚个性自由,攻击禁欲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和号召人们追求荣誉、幸福和物质上的享受。
8.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9.航海条例
1651年英国为了同荷兰争夺海上贸易优势而颁布的航海贸易立法。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以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航海条例引发了英荷战争。1654年4月,荷兰在战败的情况下与英国订立《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的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立。
10.十二月党人
1825年12月发动反沙皇专制制度武装起义的俄国贵族革命者。因这次著名的起义发生于12月,故名。19世纪初俄国进步的贵族军官开始组成秘密革命团体。出现了以穆拉维约夫为首的北方协会和以彼斯捷里为首的南方协会。试图以武装起义推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或共和。1825年12月26日,北方协会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猝死后皇位虚悬之时,在彼得堡起义。半个月后,南方协会也在乌克兰起义。均惨遭镇压。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活动,促进了俄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俄国革命解放运动的发展。
11.凯末尔革命
1919-1923年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1920年8月,苏丹政府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军,1922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同年,废除苏丹制度,推翻奥斯曼帝国。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迫使列强承认土耳其独立,成立土耳其共和国。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12.缅因号事件
1895年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898年1月,美国借口“保护侨民”的安全,派战舰“缅因号”驶往哈瓦那,2与15日“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被炸沉,美国以此为借口,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陆军于6月在古巴登陆,在海军支援下于7月占领圣地亚哥。1898年8月,西班牙战败。12月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承认格把独立,战后美国在古巴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13.鲁尔危机
20世纪20年代因德国赔款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事件。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1922年7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理由,请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约10万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宣布停付一切赔款。占领鲁尔使法德两败俱伤,并加深了英法之间的矛盾,为美国插手赔款问题创造了条件。
14.开罗宣言
《开罗宣言》是二战中为确定对日作战计划由美、苏、中三国发表的宣言。1943年11月22日?26日, 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12月1日德黑兰会议 结束时,三国首脑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庄严宣告: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将坚持长 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 朝鲜自由独立等。《开罗宣言》表示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 抗战的结果。《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15.新边疆
1960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的改革政策。新边疆政策是美国试图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新边疆政策包括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如减税,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消除种族歧视,抑制经济衰退,发展空间技术等。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取得了某些成就,特别是在通过减税以刺激消费和企业投资方面。
二、简答题
1.简述希波战争的主要过程
希波战争从公元前500年起至公元前449年结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前500?前479年),波斯军队对希腊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公元前492年,波斯对希腊本土发动第一次进攻,但由于海军遭遇风暴,陆军遭到色雷斯人的进攻,半途而废。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第二次进攻希腊,在马拉松平原登陆后,直指雅典。当时波斯陆海军人数在5万以上,而雅典只有1万人,在雅典指挥官米太亚德的指挥下,希腊方面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胜利。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率波斯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希腊,在中希腊的主要道口温泉关,波斯军战胜了由李奥尼达率领的希腊联军。公元前480年秋,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湾重创波斯海军,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个阶段(前479?前449),主要是希腊人进一步解放爱琴海上和小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49年,双方缔结和约,波斯承认小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希波战争正式结束。
2.简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第一,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第三,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第四,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 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3.简述中世纪诺曼诺曼征服对英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以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为由,在教皇的支持下,亲率大军渡海进攻英国。威廉在哈斯丁斯战役中击败了英王哈罗德的军队,威廉进入伦敦,加冕为王,称威廉一世,开始了诺曼王朝(1066—1154年)的统治,他对英国的征服被称为“诺曼征服”。
威廉一世在征服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集中强大的王权。他曾命令全体封建主 向他宣誓效忠,以保证政令统一。1086年,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做了详细调查和登记。由于清查项目细致无遗,调查过程极为严厉,人们好像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而将调查册称为《末日审判书》。这一调查结果一直保存到今天,是英国中古时期的珍贵经济史料。
4.分析美国内战前南北方的主要矛盾
美国黑奴制度的存废问题是南北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南北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冲突: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南部将奴隶禁锢在种植园;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为工业原料,南部奴隶制经济却具有殖民地经济性质,产品多输往英、法及其他欧洲国家;北部需要南部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南方的奴隶却没有任何购买力;北部需要提高关税保护本同工业,南部奴隶制极力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国外商品。南北的矛盾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领土的扩大、废奴运动的发展和黑人的反抗斗争的加强而日益激化。这以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54年的“堪萨斯内战”和1857年的“德雷德斯科特判决”为典型。
5.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背景,并分析改革成功的原因
1868年4月,睦仁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誓文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该年9月,定年号为明治,开始实施改革:
(一)改革旧制度。(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废除了公卿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为士族。1872年,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1872年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和15%的附加税。
(二)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 工厂,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2)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历”“易服”“剪发”等,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3)富国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
(二)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6.试析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1933年1月23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上台组阁,这标志着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德国进入纳粹党法西斯专政的时期。而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1)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不牢固。右派认为它是同屈辱的凡尔赛条约联系在一起的,左派认为它是镇压革命的结果。当经济危机袭来,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它就难以延续。
(2)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纳粹党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支持,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进入30年代后, 又被大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认可,掌握了政权。
(3)各资产阶级旧政党已经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民主党和人民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严重下降,只有中央党尚有影响力,而且这些政党也缺乏有力、有远见的政治家领导。
(4)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组织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长期互相敌视,拒绝合作,同时这两党也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
(5)魏玛共和国是在推翻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军国主义而纳粹党的主张刚好迎合了军国主义的需要。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纳粹党利用了德国民众痛恨这个体系的民族主义情绪,攫取了他们的信任。
由于以上原因,纳粹党骗取了各个阶层的信任,成功地登上德国的权力中心, 上台执政。
7.苏俄如何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
苏俄在建国后不久,陷入了国内反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革命的需要,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按国家规定的数量收集粮食和农产品。在城市,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严格集中领导。实行国内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严格的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
虽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战争时期取得了成功,但是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提出并通过了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随后又通过了一系列的法令,统称“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归还或出租私人或者合作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流通上允许自由贸易,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管理体制上给予地方企业自治权。
苏俄开始放弃了通过行政命令手段直接过渡的方式而探索利用经济货币手段过渡的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具体情况制定的,通过发挥小生产的作用,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来发展生产,加强工农联盟建设;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一种间接过渡的办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至此,苏俄完成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三、论述题
1.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对罗马帝国统治的冲击(略)
2.综合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进程、意义,论述世界近现代中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一)背景。(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国大革命发生时,正值法国和西欧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演变的时期,要求经济自由是当时资产阶级和一切小业主们的强烈愿望。但随着专制王朝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它越来越加重了对金融界和工商界的盘剥和勒索。此外,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也很盛行。这一切,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障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又使资产阶级在社会地位上遭受屈辱。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在18世纪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冲破这些障碍,根本改变国家的性质,已成为必然趋势。(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18世纪时法国的专制王朝和贵族等级已非常腐朽了。国内政治腐败,对外战争也迭遭失败。在因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消耗军费20亿锂之后,法国又于1786年同英国签订了贸易条约,于1787年5月生效。根据条约,法国大幅度降低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普遍降至10%以下。由于英国许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价格明显低于法国,所以英货迅速充斥法国市场,造成法国生产萎缩,于1787—1788年发生经济危机。与此同时,粮价大幅度上涨,1787-1789年上涨了一倍多。政府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财政处于破产境地已是确凿的事实。旧制度已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
(二)过程。(1)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6月20日,由于国王封闭会场,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代表们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决不解散。(2)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革命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政权转到制宪议会手里,标志着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开始。(3)《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1796年8月4日夜,制宪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农民的土地问题,史称“八月四日之夜”。《八月法令》便是根据这一夜的动议制定的。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之后,制宪议会又转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的草拟工作,经过逐字逐句地讨论,于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4)十月事件和革命倶乐部的活动:10月6日晨,群众在和禁卫军发生冲突后攻入王宫。拉法耶特急忙率国民自卫军为王宫解围,并要求国王去见群众。当路易十六出现在群众面前时,群众坚决要求王室到巴黎去,他被迫同意。当天下午在群众队伍的簇拥下王室人员到了巴黎,住进土伊勒里宫。从此,国王处于巴黎人民的监督之下。几天后制宪议会也迁到巴黎。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地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5)反封建法令的通过:首先,对旧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造,以宪法政治取代专制主义。其次是改造原第一等级和天主教的法令。再次是改造原第二等级贵族的法令。最后,在社会经济方面,以法律形式废除了种种封建性限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6)国王逃跑和《1791年宪法》: 1791年6月20日夜,国王、王后、王弟普罗旺斯伯爵(摄政王候任人)等人化装出逃。21日他们在靠近东部边境的发棱被人认出,不得已返回巴黎。国王逃跑事件在巴黎激起了一场民主共和运动。平息共和运动后,制宪议会于9月14日批准了宪法,这就是《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7)1792年8月10日的人民起义。(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8月10日后,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在吉伦特派领导下,立法议会和行政会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措施。(9)雅各宾专政:随着吉伦特派的倒台,国民公会完全处在雅各宾派的领导之下。新建立的雅各宾派政权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1793年国民工会通过了宪法,它是雅各宾派政治主张和经济主张的总纲领。为稳定经济与捍卫国家,雅各宾派实行恐怖统治。尽管恐怖统治在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方面有不容抹杀的作用,但是它仍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后果。(10)热月党与督政府:热月政变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重大转折点。1795年10月27日,新的立法两院开幕,当天任命了督政府,开始了督政府统治时期。从果月政变到花月政变,督政府在政策上左右摇摆,历史上称之为“秋千政策”,反映出政局的不稳。这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证明筋疲力尽的督政府已不可能有所作为。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已成为稳定形势的当务之急。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三)意义。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这次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它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3.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对戈尔巴乔夫进行评价
(一)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苏联的解体没有通过武力或战争,而是和平地解体的。除西方长期“和平演变”的政策外,主要还是苏联自身、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推行一系列错误路线与政策所致。
(二)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传统体制 后来越来越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 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甚至倒退。这严重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传统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苏联过去的改革屡屡失败,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停滞走向危机,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以及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使苏联共产党日益严重地与群众脱离,招致群众的不满等等,也是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大大地加重了苏联的沉重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援外开支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
(四)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强大助推力。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所带来的撤军、裁军、停止对亚非拉的扩张、与一些国家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等等,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改善苏联的国际形象和处境是大有益处的。
由于指导思想是错误的,戈尔巴乔夫的外交实践也造成了一系列对世界和苏联自身极其不利的后果。东欧的剧变、与苏联保持友好合作的一些国家所遇到的困难都同戈尔巴乔夫的政策有关。这种剧烈的变化 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是十分不利的,对世界力量的平衡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同西方大国的“伙伴关系”,苏联在重大问题上一步步向西方靠拢,做出了一系列的让步和妥协。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在外交上已开始沦为“二流国家”。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