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太卷了!23年考研人数预计超500万!

近日,“2023年考研人数预计超500万”上了热搜。

从近几年的报名人数也不难发现,突破500万绝非空穴来风!

有数据支撑:2004年~2014年,考研人数始终徘徊在150W人左右,甚至在2008年、2014年、2015年出现了“诡异”的负增长。

但从2016年开始,研究生报考人数仿佛被打了生长激素,一路蹿升。

2020、2019考研报名人数分别增长51万、52万。

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377万,增长36万。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457万,激增80万,增长率高达21%。

2023年突破500万已是趋势所指。再结合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换算下来今年的报录比也将扩大至4:1,也就是说只有20%的学生才能成功上岸,更好一点的学校数据还会更低。

1

考研报名热度为什么居高不下?

①就业难是考研人数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毕业生规模首次破千万,而从2021-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这一组数据发现,越来越多的应届生选择了考研。

从2021-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来看,2022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占比为40.78%,相比2021届增长6.57%,反观选择企业就业其占比则出现下降,2022届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占比为34.21%,同比2021届下降了7.15个百分点。除此之外,2022届高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占比为17.57%;创业、出国深造、其他占比分别为4.25%、2.07%、1.12%。综合来看,毕业生企业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更倾向于考研、考公、考编等多种赛道来提升自己。

②就业市场越来越倾向研究生学历

除了应届毕业生数量激增,考研人数随之增长,在后疫情时代,很多企业被疫情冲击,公司裁员、降薪屡见不鲜,一部分失业人员从企业逃离后投入到考研中,另外一部分企业人员在工作一两年后发现上升空间有限,主动辞职去考研提升自己,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用人单位对从业者

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设置的门槛,以及社会的竞争压力,导致就业竞争的加剧,学历提升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求。

2

面对“卷人”,如何自救?

①认清考研是一场信息战

相比高考,考研需要熟知各方面的信息和资讯,包括择校信息、复习规划……从第一步开始,考研就在面临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实实在在地影响最后的上岸机会。

择校信息

院校基本信息

报考一个院校和专业,首先要对目标院校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学校的地理位置,处在一区还是二区。

了解报考院校是否是34所自划线院校之一,自划线院校不受国家线的影响。还有院校是“985、“211”或者双一流院校建设工程院校还是普通院校。

学校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学校专业排名情况及近年来排名变化情况,判断该校整体实力呈现上升还是下降趋势。

招生计划&报录比

了解往年各专业招生人数、报录比信息,综合判断适不适合报考。

从理论上来讲,只要不是特别热门的专业,招收的人数越多,意味着考上的机会越大,注意参照往年报录比查看,因为招收人数多可能报考人数也多。

报考人数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有多少,可以明确自己要复习到什么程度、考到多少分才可能超过别人,成功考上。

复习规划

资料自己整理,还是直接打包上岸同学的?

给定参考书和延展课外书哪个才是重点?

暑期要背二轮,还是上手做模拟?

政治考前临阵,还是长期巩固?

英语拿高分是技巧熟练,还是单词扎实?

信息差就像迷宫,有的人原地打转,有些人总在折返,有些人直奔终点。

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多多关注院校公告,随时获取最新信息;前期多方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前做好复习规划;多联系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备考复习。

②明白考研是与时间赛跑

相比高考“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考研甚至都不需要一直学,三个关键节点把握好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 暑期—考纲发布(7月—8月)

这段时间,大纲没确定,很多同学可能连自己的目标院校都还没最终确定,一些同学会选择在家中学习,学习效率和目标感骤降。

但另外一些同学,可能已经进入到基础知识的二轮复习,延展知识的巩固补充,专题项目的专项模拟训练中了。

▲ 考纲发布—报名结束(9月—10月)

考研过程中最动荡的时间段,多半数院校会在此时间段内修改考试大纲、考试参考书等,这会让很多同学猝不及防。

更换目标院校甚至专业课直接推倒重来的同学会集中涌现,甚至直接弃考。

▲ 现场确认(11月中旬—12月)

焦虑期,有些同学会经历心理崩溃,具体表现为:摆烂,知道自己今年会失败,选择放弃;焦虑,感觉自己学了很久,但上手做模拟的时候一塌糊涂,知识点和题目无法对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