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分析2024年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院校分析师前景怎么样)
???
武汉轻工大学创建于1951年,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是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湖北省第一批本科招生高校。学校现有常青和金银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现设17个教学院(部),举办有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000余人;校舍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6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87万余册,数据库49种,电子图书230万余册,电子期刊45万余册,拥有7个优势特色学科相关数据库和机构知识库平台,是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湖北省自动化水平优秀级图书馆。
学校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断强化学习、应用、探究、创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大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拥有实验教学(中心)27个,其中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近三届省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优秀教学成果奖3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学校以“常青科技文化艺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每年均荣获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能创新”的优良素质,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聚焦“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农学和管理学为两翼,工、农、管、理、经、法、文、医、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现有本科专业7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专业6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0个,交叉学科硕士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类别(16个领域),其中 “国内一流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4个,“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67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建有中国油脂博物馆。学校被列为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知识功底扎实、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名师120余人。学校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国家高端外专、湖北省“百人计划”和“楚天学者计划”等90余位高端人才担任特聘教授。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全国食品、畜牧饲料、水产行业重要的研发基地,是国家粮食行业(武汉)教育培训基地,特色优势明显。近年来,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7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56余项;出版著作、教材88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6项。获授权专利24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30余项。学校瞄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湖北现代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改造升级等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及科研优势,当好行业科技“孵化器”和企业发展“助推器”,培植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粮油食品饲料品牌,扶持了一批国内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地方支柱产业,为行业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秀组织单位”、“首批湖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智利、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2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学校坚持推进国际化办学,稳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实施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武汉论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国际学生学历教育项目,招收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国际学生,做好“留学轻工大”品牌。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通过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形成优良校风,不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党委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先进党委中心组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数十项荣誉。
砥砺风雨,谱就华章,武汉轻工大学始终与祖国共奋进。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秉承“明德、积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弘扬“爱国爱校、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聚焦“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不断改革创新,着力内涵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
?
艺术设计学院溯源于1996年开设的包装工程专业,2003年学校组建艺术设计系,2011年与人文科学系合并组建艺术与传媒学院,2021年调整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艺术设计学院。
学院依托学校轻工食品大类优势学科背景,聚焦“大食品、大健康”,将设计教育对接设计产业,用设计实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设计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以人文素养与设计理论为支撑,以食物与健康领域设计与创新创业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
学院位于武汉轻工大学金银湖校区,毗邻风景秀丽的国家级金银湖湿地公园,地铁交通2号线和6号线贯穿横纵,一线直达武汉三镇火车站、天河国际机场。著名城市老街文化展现区“汉口里”,世界级园艺博览景区咫尺可达,清新的自然空气加上便捷的交通,为设计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人,硕士生导师20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3人,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30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15人,36-45岁教师21人,46-55岁教师11人,56岁以上教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学历学位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此外,学院还聘请了常青学者和20余位海内外知名的美术与设计学者和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四个本科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建设,人才培养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发展格局,扎实开展专业建设。获批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被评为四星级专业。
平台建设
学院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大力推进平台建设。配备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陶瓷艺术设计实验室、木工工艺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快速成型实验室、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数字艺术创意实验室、交互设计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虚拟演播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机房等综合实验室17个;建有大学生双创空间及多个研究生工作室,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设计实践与创作的条件。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平台在现代产业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课程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体系化、立体化建设,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和金课建设,并以此为龙头,带动专业依据人才培养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实施信息时代下的核心课程群建设规划。以一流专业为目标,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加强一流教学团队建设。积累的课程资源已建立艺术设计学院超星线上优秀课程库,形成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分级建设规划。截止目前,学院教师获批省级一流课程6门,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4个。
人才培养
学院突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成果导向。毕业生人文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且富有一定创新能力,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学院师生荣获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国际国内学科竞赛奖项400余项;公开发表或出版学术论文、文艺作品150多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踏实好学、勇于创新,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科学研究 ?
学院拥有科技创新团队1个,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湖北省社科基金1项以及省厅级研究项目50余项。科研进帐累计6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获批专利近400件,多项成果获省市教学科研奖励。
社会服务
学院以文化创意、食品及健康设计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挖湖北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湖北经济文化项目建设。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动成果转化,近年来签订横向项目50余项,合同经费800万,项目区域涵盖湖北、湖南、陕西、北京、广州、广西等地区。先后承担了《名家论坛》项目、华浓梦酒品牌包装、中铁11局江汉特大桥施工预演三维虚拟演示验证项目、解放军某部指挥训练系统、指挥作业及训练考核软件、上海安翰医疗辅助阅片流程动画项目、消防系统仿真模型、火灾应急处理模型、防火防爆决策软件、电力模拟训练装备发展研究等多个经济文化建设项目和地方人文景观设计;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6个,在课程中对接学校定点扶贫乡村,积极为振兴乡村献策出力,为加快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国际交流
学院为进一步推进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积极与美国南犹他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推进优势学科合作,建立本硕交流计划以及联合培养硕士计划。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培训;支持教师积极参加知名国际学术会议,扩大骨干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及举办国际会议等,共同搭建国际学术活动平台,提升学院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学科建设。
//
+function () {
var box_id = “videobox_” + parseint(math.random() * 100000000, 10)
document.writ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