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息!考研国家线3月中旬公布!_复试_分数线_院校(国家对考研的优惠政策)
??戳免费领 ?
距离23考研初试成绩公布越来越近了!
出分前关于复试的这几件事必须做??小新准备了【各院校历年复试真题】、【复试调剂经验贴】,内含最新调剂资讯、往年报录比数据分析、超全复试指导训练,戳码即可0元领。
(戳码查看最全复试指南)
成绩公布后就是国家线及34所院校公布分数线,关于国家线公布的时间也有最新消息,接下来一起看看吧~
兰州大学发布《2023年硕士研究生考生考前必读》文中指出:
初试成绩查询时间为2023年2月21日后,复试分数线公布时间为2023年3月15日左右。
(图源: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政法大学在《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须知》中提到:
我校初试成绩预计在2月下旬公布,复试分数线预计在3月中旬公布。
(图源: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往年国家线公布时间也是在3月中旬。也就是说,国家线预计3月中下旬就会公布
2022年是3月11日公布(星期五)
2021年是3月12日公布(星期五)
2020年是4月14日公布(星期二)
2019年是3月15日公布(星期五)
2018年是3月16日公布(星期五)
院校复试线会在国家线前还是国家线后公布,具体要以院校官方通知为准,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结果以及做好充分准备了。
其实,想要稳稳录取,单单关注国家线是不够的,以下6大分数线还需重点关注。
01
国家线
国家线即全国硕士研究生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是基础分数线。
国家线包括总分分数线和单科分数线,单科包括大科(试卷分数>=150)、小科(试卷分=100)两种。
通过国家线指的不仅仅是总分通过了国家线,每一门单科也都要通过国家线。在国家线公布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与国家线之间的差距,做好相应的准备。
02
34所高校自划线
自主划线是教育部审批的部分招生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招生情况自主决定考研复试分数线,而不必参照考研国家复试分数线。
自主划线的学校的分数线会比国家线先公布,且一般会高于国家线。
34所自划线高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
、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报考这34所高校的同学,主要关注的就是学校的自划线,可以提前知道自己是否能进入复试,没进入复试的也可以尽早准备调剂。
03
a区和b区线
国家线依据不同地区,分数线标准有所差异,即a区线和b区线。
a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西、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重庆、四川、陕西21省(市)。
b区:包括海南、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
如果报a区的考生单科或者总分没过a区的分数线,却过了b区国家线,还是有机会参加b区招生单位的调剂。
04
院校线
学校(院)线是各招生单位在国家线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当年招生人数、报考人数、过国家线人数及复试人数比例等确定的考研复试线。
国家线和院校线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的来说,国家线是录取资格线,院线是复试资格线。即院线决定能否进复试,国家线决定能否读研。
因此,通过了国家线且通过院线的好好准备复试,通过了国家线未通过院线的联系调剂,未通过国家线的二战或者找工作。
05
各学科门类线
国家线根据各个学科门类划分,根据学科的热门程度、难易程度等,分数线的高低各不相同。又形成了各个学科门类的分数线。
考研分为十四大学科门类,每个专业代码的前两位就是学科代码,比如01代表哲学、02代表经济学。
十四大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
06
专业录取线
专业录取线就是录取该专业的最低分。
由于大部分院校录取采取差额复试方式,所以最终的录取线和院线并不完全相同。
由于每一个专业都有热门冷门之分,所以每个专业的录取都会自然形成录取最高分、录取最低分。
过了院线,可进入复试的同学可参考往年专业录取线,衡量自己被录取的把握的大小。与专业录取线之间还有一定差距的,可同时准备复试调剂,避免发生复试失利后准备调剂时能选择的院校已经不多的情况。
如果你初试高分过线,复试表现好可以让你稳稳录取;如果你初试表现不佳,复试表现好还有逆风翻盘的可能。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尽快准备复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本期留言互动
你能接受国家线涨多少?
(小可爱们,评论区见哦~)
大咖领跑 福利放送
??萌新必备6大核心资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