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回顾【观集古印谱听江流有声】华东师大书法研究生走进韩美“中国…(观古鉴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原标题:回顾【观集古印谱 听江流有声】华东师大书法研究生走进韩美“中国印文化大展”

寒潮来袭,正值上海最冷的一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的研究生怀揣着探寻中国印文化的热情来到韩天衡美术馆参观“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本次展览由韩天衡先生精心策划,以中国印章发展历史为主线,汇集中国历代玺印与明清以来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来集古印谱和篆刻家印谱,以及“四大国石”为主的珍稀印材。

展厅囊括了印文化几大方面,分为印谱、印章、印材三部分,有周秦两汉的古玺、明清文人流派印章、印谱,以及精美的印章石材。在副馆长张炜羽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步步走进展馆,感受印文化。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领导顾工、王新宇陪同参观。

在印谱展柜前,通过张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印谱中有原印钤拓,还有摹刻原拓,最早的第一部用古玺印钤盖的印谱是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同学们还见到了久闻其名的《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及《十钟山房印举》。面对展柜里弥足珍贵的印谱,同学们被其深深吸引,许多只能在网络或印刷品上见到的印谱如今陈列在眼前,在张馆长的解说下尤其显得栩栩如生。印谱是研究印学、考证补史的重要佐证,这次对历代印谱的直观学习,为同学们研究印学提供了借鉴,打开了视野。

接在印谱展厅后的是明清文人印章。这里陈列着许多同学们习印路上临摹借鉴过的经典印章,如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听鹂深处”,清代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孤品。面对这些印章实物,原石印面线条的深度、曲度,转折及刀口的处理都可一睹,和平日书中学到的内容相互映衬,令同学们时而惊叹时而惊喜。许多同学在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展柜前驻足良久,从印面、边宽多个角度细细观察,张老师娓娓道来边款中记述的印章刻制来由。在场参观的大多数同学只是了解这方印章作为邓石如代表作的风格特征,在听过张老师的讲解之后,背后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到印章背后包含的古代文人情怀与情感价值。

文彭-琴罢倚松玩鹤

最后一个展区陈列的是以“四大国石”为主的珍稀印材。除了被印材本身的美艳吸引外,同学们对印钮雕刻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夔龙钮、虎钮、狮钮、异兽钮、山水人物雕刻等等,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张老师回忆起年轻时一同与韩天衡老师挑选印材的往事,向同学们传授挑选印石的技巧,令同学们大开眼界。

参观活动结束后,张炜羽老师为大家进行了《关于心心相印展特点——兼论中国印学发展史中若干个知识点》讲座,从中国印谱发展史、中国历代玺印发展史、元明清文人篆刻发展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特点,内容涉及到印谱的种类、近代重要的印谱、封泥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秦汉与隋唐官印的差别等。

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认为这次展览是一个空前的、全面集合印文化的展览,弥补了当今篆刻界的缺憾,突出了印文化的支撑点。就像今天所讲的篆刻家与金石家的差异一样,这个展览更偏向于将印升华为印文化的层面,所以对我们所培养的研究生来讲,会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陈巨来-第一希有

顾琴老师表示:“这个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维度、多视角地对中华印文化展开多元化、高品质且历史性地呈现。观览时所目及的印谱、古印、美石、雕材,都在艺术鉴赏与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品质与精度方面达到当代印展难以比及的高度。观展者有福!当倍加珍惜好。“

同学们通过这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参观,对印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同学们研究印学生发出许多新的思考,应该说,这种带着研究、问题意识的观展,是作为研究生区别于社会人士观展的学习路径,应该有有质量的文化思想输出。现摘录部分同学观后短评如下:

周正(2020级):“此次展览所见《十钟山房印举》共两种,一是陈介祺六十岁后编辑的二十八册版本,据介绍为最早版本……我今年疫情期间购买了山东人民出版社新出《十钟山房印举》,采用的是癸未本,虽然印刷精美,但没有遵照原书体例,一对比觉得出版物还是拥挤了些,丧失了古印谱在排版上的形式美感。按孙慰祖先生为该书所作序言,该印谱“世无完本,亦无定本”,因陈介祺未完成该印谱的考释工作,该书若能再版,采用此次所见壬申本之版式直接影印,然后由今贤考释并书入第三栏,既是圆先贤未竟之业,也会是当今印界一桩美事吧。”

季冲(2020级):“在近距离欣赏原石时,我发现了一些自己在学印时忽略的一些细节。比如用刀方面,曾经我总是认为冲刀和披削刀法是刻印的主流刀法,直到看到文彭这方印章,还保留着秦汉时期铸印时的刀口,说明他所用的刀法与晚明的刀法有很大区别,而在其他印石中,却鲜有这种形式的刀口,这便是一个研究的方向。”

王真(2020级):“邓石如著名的朱文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之前曾多次在书本里读到、亦看过印蜕及边款的高清图,然而原石还是第一次见。第一眼看到这方石头,非常震撼,竟与想象中全然不同!首先,其印面刀痕平浅,与

印象中的明清朱文流派印陡直深邃的刀口迥异,抑或是经年使用,令白处印泥积聚,朱文线条显得更为虚浅。我们知道同一方印章每次钤拓都会因印泥、纸面、钤拓者等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而这样虚浅的印面是否会增加每次钤拓的不确定性和意外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之前从未想过,却值得深思,对我自身的篆刻创作也有很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李红成 (2020级) :“观印文化大展,就好比书法学习上的原碑刻实地考察,它是一次对我们篆刻学习资料全方位、多层次的集中展示。看原印、观印谱、赏印材,让我们立体的去感知中国印文化的魅力,目前知识储备尚且薄弱,只能感知中国印文化的冰山一角,日后多加积累,争取能有更多体会和思考。”

谢培贤(2019级):当注视着琳琅满目的印石和古印谱,忽然间有种与历史对视的真实与敬畏感。一路观赏印花,也一路识读印文,感慨文人篆刻“道”与“技”的浑然一体之余,想起晚明印学家沈野所著《印谈》中的话:“印虽小技,需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这一论述反映了沈野对文人篆刻艺术修养的要求,也颇有延展性,它所谈及的学科范围不止篆刻,大到“凡百技艺”,都需要“静坐读书”。而此处的“读书”含义所指,应是综合的艺术文化修养,并不局限于读哪类书籍,也不局限于文字这一种形式。

周子翔 (2019级) :海派篆刻的陈巨来其篆刻原石作品在本次展览中也有陈列,整饬秀雅的印风一直被大家喜爱和摹习,关于陈巨来篆刻的研究较之以前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但体量上深度上还有很大的研究与学习发展空间。在学陈巨来工稳一路印风的过程当中,较多的追慕学习者于线条和章法关注或为最多,在与其相关联的如材质和印面效果印底面貌的关注似乎略微轻于对印蜕的关注。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工稳一路印风当中,也是在篆刻学习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注意起来的一个方面。因为印章的材质和印面效果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印蜕所呈现的视觉效果。

肖雄 (2019级) :在本次展览当中我们也看到了诸如浙派和皖派还有海派篆刻名家的不少篆刻作品,我们通过对原石的观察不难发现,关于刀法各家有各家所特有的表现手法,有冲有切,有披有削。大可不必过分迷信刀法之说。印章千古事,还需我们通过大量的临摹和学习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但也要谨记,追求篆刻艺术的精进是永恒不变的。

古飞 (2019级) :“文彭篆刻的刀法是一个较为值得关注的要素,其线条的形状并不是梯形凹凸状,而是呈“蟠丝”状,并不是只靠冲刀所能够形成的。结合实践来看,尤以双刀法,并以切刀为主,且刀面挺立,这样所镌刻的刀痕就会足够深,最终能达到“铸铜”的效果,大胆试想,这与最后对印面的小心收拾自然分不开。”

张路宽 (2018级) :“战国玉印引起了我的注意,若不经意,不作正局,闲逸自然,整体气象却颇有庙堂之气,含玉为其体,更觉温柔敦厚,无半点机巧做作,《论语》言:“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以此喻之,不亦可乎?汉人玉印法实瓣香于此,然其自由之体态,无汉人伸大展促之病,实胎息于周人。”

汉玉印-臣翳

郑祥军 (2018级) :“笔者以为,对于汉朱文印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汉官私印中,很多烙马印、吉语印、图像印甚至是印文砖、文字瓦当等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借鉴的方式。这些印印面(或砖面)多数都以朱文为之,且形式多样,方形、条形、圆形、异形等等不一而足,为我们日常创作提供了更多借鉴的可能。”

撰文 摘编| 王雪纯 王竞雪

在线参观入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