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媒[给力][给力][给力]在物联网…来自爱传播新传考研-微博(给力)
??1956年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在2016年迎来了收获期,这一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许多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据麦肯锡预计,至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应有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
?
人工智能正在一步步地由幻想变为现实,给多个行业和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媒介生态和新闻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带来了哪些问题?如何从观念和规范上进行引领?
?
今天要读的论文,会带你解决这些问题。
?
论文精讲#1
观念与规范 :人工智能时代媒介伦理困境及其引导
作者:胡曙光 陈昌凤
来源:《中国出版》2019年第2期
?
(一)论文框架
?
?
(二)重点笔记
?
1.人工智能引发的媒介生态变化
人工智能已经在多个行业中展露锋芒,在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如算法运用、机器人写作、自然语言的生成和处理、语音文本之间的相互转换、传感器新闻等等,给传媒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工智能正在改写“新闻”的定义。
?
(1)算法的发展带来新闻分发机制的转变
算法技术的发展使得在海量信息流中通过算法推荐定点投放信息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新闻分发的权力由大众媒体转移到了算法平台,由人移交给了人工智能。
?
算法推荐的运作逻辑是这样的:当用户第一次使用某平台时,该平台会对用户进行“画像”,将用户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标签化,推送与之相符合的信息,此后用户的阅读行为都会被精准记录下来,包括打开某新闻的停留时间,鼠标的上拉下滑等细节,通过算法的分析不断提高推送信息的精准度。
?
这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 :
①一是信息茧房效应,指的是我们在信息选择的过程中,偏向于选择与我们价值观相符,能愉悦我们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将自己像蚕一样困在茧房之中,只沉迷于自己赞同的信息,算法的成熟和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运算能力使得在海量信息中定点推送迎合受众口味的信息成为可能,这种信息选择偏向会加剧信息茧房效应。
②二是算法操控问题,利·巴里瑟(eli pariser)在其著作《过滤泡:互联网没有告诉你的事》中提出了一个“过滤泡”(filterbubbles)的概念,直指算法操控问题,在他看来,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会受到检索历史、阅读行为和习惯等影响,这都会受到算法的操控。由于“过滤泡”过滤信息的依据是用户的个人喜好和阅读记录等,那些不符合用户喜好或与用户价值观相左的信息有可能自动被过滤掉,用户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信息获取也有可能被当做兴趣爱好记录下来,这会导致用户获取全面信息可能性的丧失或者与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失之交臂的情况的出现。
?
(2)机器人写作给新闻生产提出了挑战
虽然就目前来讲,机器人写作存在着缺乏深度、缺乏特色且仅局限于某些个别领域等缺点,但其24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和超强的时效性仍给新闻业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仅如此,机器人写作背后的机器工具理性和人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也值得我们关注——机器人写作是不掺杂人类感情的,新闻稿件的生成完全依赖于数据和算法,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工具理性,即对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的追求。然而,人是有情感需求的,在很多时候会把尊严、爱、理想、信念等价值追求放在第一位,这是人的价值理性。这种价值理性通常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很难转化为精确的系统和算法设计,因此,也就很难被机器人写作所理解。
?
(3)人工智能对数据的需求拓展了新闻业务的范围
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基础——超强的运算能力、海量的数据以及精准的算法中除了超强的运算能力与计算机的硬件发展水平关系更为密切外,其余两个都离不开数据。为了跟上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媒体纷纷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开发数据分析工具成了媒体近年来的新兴业务之一。
?
媒体开发的数据分析工具主要分为两类 :
①一类是主要针对本媒体的用户和数据的分析工具,如金融时报开发的lantern和纽约时报开发的 stela,这类数据分析工具的目的是为了让记者更多地了解用户,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内容生产 。
②一类是开放给所有内容生产者的分析工具,如脸书(facebook)的facebook insight和“今日头条”的“媒体实验室”,这类分析工具在给内容生产者提供创作方向借鉴的同时,试图建立人与信息之间的高效连接。
?
和机器人写作类似,数据分析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同样存在着片面强调数据的工具理性的隐患,此外,还有着“唯数据论”和“数据独裁”的风险。
?
2.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媒介伦理问题
(1)人工智能发展的逐利性对信息自由传播等基本准则的破坏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与大型商业公司的布局息息相关,然而,商业公司是追逐利益的,普遍遵循着资本逻辑与市场逻辑,不同的公司研发人工智能的着力点都不尽相同,要警惕人工智能发展方受到商业公司天然的逐利倾向的影响。此外,成熟的商业公司一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和企业文化,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
?
(2)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信息沟
人工智能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复杂学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技术、数据的积累,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涉及多学科的背景知识,未来人工智能沟可能会出现并逐渐扩大。
?
事实上,人工智能沟的产生已经初现端倪。一方面,正如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人工智能是一种“巨星偏向型”(superstar-biased)的技术进步,它所带来的裨益可能只归于社会上很小比例的一群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提高了那些从事抽象思维、创造性任务以及解决问题人员生产力,导致这些岗位的需求增长;而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会使得一些技术含量
低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发展造成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集中于美国、中国、欧洲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呈现不平衡的状态。
?
(3)人工智能引发关于人类智能和生命本质问题的拷问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乃至未来的人联网,连接都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工智能是解决连接技术瓶颈的关键,未来经过人工智能的大发展,我们可以轻松实现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无缝连接,甚至可能连接到人的心灵空间,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壁垒正在慢慢消解。但是,当人类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使自身的感官能力大大延伸,通过人工智能的连接达到人与机器的深度结合时,我们将会面临一个问题——我们的意识还完全是自己的吗?我们将面临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挑战。
?
人工智能可以自主学习,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可以自我进化,具备多项生命系统的特征,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不可以说人工智能是某种生命体呢?当人工智能代替人工作时,我们期望其能像人类一样遵守道德法律秩序,遵循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如果未来将人工智能视为某种生命体的话,是否该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呢?我们又将面临关于生命本质问题的挑战,这个问题也直接影响传播伦理。
?
3.人本价值观与技术规范:对人工智能的引导
由于人工智能是颇具颠覆性的技术,其发展方向一旦发生偏移,后果将不堪设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领。
?
第一,对数据进行规范,提升数据的开放性。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在数据,想要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对数据进行规范,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自筹数据、公共数据和产业协同数据,这些数据由于体量过于巨大且来源不一,存在着不少的数据冗余,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将会显著提升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和表现。数据的开放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价值问题,如果人工智能测试的资源仅仅掌握在少数企业手里,那么大众的福祉将会被削弱,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因此要确保公众能够享用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测试数据集,然而要求逐利的商业公司公开数据显然不现实,这就需要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进一步开放数据。
?
第二,制定标准评估人工智能技术,保证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人工智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确会对某些领域构成威胁,引发一些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但是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才是根本性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威胁到人类文明。为了使人工智能更加安全地发展,必须定期评估人工智能技术,而要有效地评估就必须制定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由政府、业界、学者(即包括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也要包括相关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所共同制定的,这样才能保证标准的普适性。
?
第三,强调人本精神,将价值理性整合进人工智能的基础架构。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断选择与发展的过程,技术进步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技术进步的背后也必须保留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只有人类自身强调人本精神,把价值理性整合进人工智能的基础架构,用对正义、善良、公平的价值追求来控制和教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才能向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
(三)相关真题
?
移动新浪?层说要让ai更有价值观,让ai更好放?主流声?,谈谈你对ai与新闻选择背后的价值观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新浪?层的话的看法。(浙江大学,440,论述题,2022)
材料:关于微软公司辞退近80名外包编辑员?,?ai代替ai在新闻材料采集过程中犯了低级错误,将两个不同?种的歌?照?弄混。1.当下ai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结合材料谈谈ai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远景。(武汉大学,440,材料分析题,2022)
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上海大学,334,论述题,2021)
简述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西北大学,440,简答题,2021)
人工智能对替代新闻工作者的利与弊。(同济大学,615,简答题,2021)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媒行业的应用,对新闻生产的传播结构、传播理念和业务操作的影响,分别论述。(重庆师范大学,440,论述题,2021)
?
(四)考法预测与答题应用
?
“人工智能”已经是新传考研里的“老熟人”了,年年都会有很多学校考,今年也一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现在先提前积累,后期要以专题的方式做整理和背诵。
?
人工智能的考法也多种多样,几乎现有的题型都能考到——名词解释、简单论述、材料分析、评论……其中名词解释最为简单,在《网络传播概论》的书里就有答案,直接背。简答、论述、材料分析和评论尽管复杂程度和作答要求不太一样,但考的知识都是相同的。具体的设问点,可能包括人工智能的特点、应用、影响、利弊、机遇、挑战、问题、前景……你可以从这些点出发,去完成你的专题。
?
在本篇论文中,涉及到了三大块内容:
①人工智能对媒介生态的改变,可以用来回答影响、应用的题目。
②人工智能带来的媒介伦理问题,可以回答影响、利弊、挑战、问题的题目。但还需注意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或不好的方面一定不只限于媒介伦理上,还可能有对新闻人地位的威胁、内容生产的刻板化短板等等,同学们还需再多读论文做补充。
③人工智能的引导,可以用来回答对策、前景的题目。在谈问题、利弊时,也可以在最后一段简要提及,强化答案的建设性。
?
(五)相关论文补充
?
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3期。
仇筠茜,陈昌凤:《黑箱: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格局嬗变》,《新闻界》2018年第1期。
?
论文精讲#2
批判性思维与新冠疫情报道的伦理问题
作者:陈昌凤,林嘉琳
来源:《新闻界》2020年第5期
?
(一)论文框架
?
?
(二)重点笔记
?
1.批判性思维
1941年,美国学者爱德华·梅纳德·格拉泽(edward maynard glaser)提出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一概念,并对思维的过程进行了细分,强调了思维过程在批判性思维建构中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维强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通过反复的推敲和琢磨,将自己从原有的“信念”中解放出来,重新建构新的“信念”。简言之,批判性思维即通过个人的思维,实现对事物的“表象→事实→观点→信念”的建构的过程。
?
批判性思维是目前人类公认的合理思维,新闻传播要达到专业程度,理应运用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新闻传播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广泛的公共活动,作为决策层和公众的耳目喉舌,作为为公众提供思维所必备的基本信息的渠道,如何保障“非片面对表面的现象、价值进行描述和评论”,亦即做到真实地传播信息、深刻地揭示信息的从善价值,其本身的批判性思维运用就非常重要,以保证其思维“清晰地、准确地、相关地、有深度、有广度和有逻辑性”。
?
2.批判性思维与新闻报道的伦理选择(批判性思维与新闻专业性的联系)
(1)批判性思维与新闻之真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首要原则。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需要通过事件本身及相关因素的反复调查、核实来实现。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常常存在着矛盾;信息源的泛在化与新闻的真实性常常存在着矛盾;把关人的泛众化与新闻的真实性常常存在着矛盾。互联网进入web2.0以来,以节点化、互动式为特征的社交媒体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产生频度、传播范围及负面影响,使虚假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爆炸式增长。
?
在此环境下,运用持续的、动态的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用批判性思维开展新闻报道,以动态的思维跟进不断变动的事件发展,通过新闻人对现象的追问和反思,以及对相关因素的关联和审视,理论上而言,能够更清晰、精准地发掘事物表象背后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真实故事,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减少新闻反转给媒体和受众带来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
(2)批判性思维与新闻之善
新闻之善是新闻传播的集成式目标,集中体现于著名媒介伦理学者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clifford christians)所倡导的真实、人类尊严、非暴力的伦理信条之中。网络时代的媒介伦理存在多个层面,其中包括:事实与求真、客观与公正、数据与隐私、责任与边界,通过这些伦理,新闻传播的目标达到新闻之善。
?
批判性思维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既是以批判性思维模式相助新闻真实性等新闻专业性的实现,也是 助新闻媒体在新闻实践中做出更加合乎伦理的理性选择,并推进媒体平台追求新闻之善。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期间,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更加敏感,对信息的权威性的要求也更高。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这既是挑战和压力,也是体现新闻之善、以良性的舆论监督和良性的舆论引导助建良性的互联网信息场域及更加深远的社会场域的机遇。
?
3.抗疫期间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批判性反思
此次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暴露出媒体在真实性实践方面,存在极大的窘境,而其中因缺乏批判性思维而导致的专业伦理丧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
(1)片面思维下的失实:断章取义,人云亦云
①传统媒体的失实现象。
疫情期间,传统媒体作为公众获取资讯的权威渠道,承担着新闻发布、信息疏导、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等重要职责。然而,部分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因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竟出现未经核实便贸然对错误新闻进行转发,又或在新闻报道中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甚至隐藏事实、转移焦点的行为。
?
??片面陈述表面现象、断章取义,是一种缺乏思辩性思维的表现。
3月中旬,多家媒体在未对泰国疫情及国情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断章取义地报道了“泰国向中方请求医疗物资援助后、又向美国出口大量口罩”的新闻,导致大量网友一边倒地声讨泰国。
?
??批判性思维是为了杜绝人云亦云、不加核证的信息。
3月13日,某权威媒体微博、某国际报道网微博、某著名客户端等多家中国媒体,均报道了一则消息:巴西总统新冠病毒检测阳性,7日曾与特朗普共进晚餐。它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英国《镜报》这家著名的大众报纸——该报的信息源是巴西的一个不知名媒体,并在之后撤回了报道。不核实信息、不重视信息源的权威性与否,这是缺乏思辩性思维的例子。
?
??片面地将表面现象的价值评判夸大、扩大,也是批判性思维缺失。
3月14日,某权威国际新闻媒体网发表社评《让人震惊:第一个放水祸害全世界的竟然是瑞典!》,评论的由头是“瑞典官方12日决定停止对新冠肺炎确诊病倒的统计,该国也将不再对轻症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检测”。但是通过对瑞典的几家主流新闻媒体网站信息的核证,发现当时的政策仅限于医院饱和的斯德哥尔摩地区;高危人群一律提供检测,尤其是对老人会派紧急医疗车;有政策保护轻度症状者不被解雇并享有病休津贴。
?
??在非常容易核实的情况下,媒体报道虚假事实,这是工作过程中缺乏准确性思维要求的体现。
4月11日,某国际新闻网引述俄罗斯国营电视台(rt)的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签署一项命令,对那些不愿让本国公民或居民离美回国的国家实施签证制裁,并多次引rt的观点和内容则为复述的内容:“rt还在报道标题中质问”;“rt称,白宫当地时间10日晚发布的一份备忘录表示……”。这则消息的报道对象是那项命令,却以转述rt的方式仿佛在报道rt的事件,报道是不清晰的;那项命令已经发布在白宫官网,rt的链接里也有原文,去核证一下并非难事,上面清晰地表明这项签证备忘录是针对那些违反美国法律的外国人及其祖国的,这则报道存在事实性错误。
?
在获取信息、核实信息、发布信息如此便利的今天,虚假信息一旦被揭露、纠正,便严重损害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需要慎之又慎。健康的新闻环境下,新闻专业应以公共生活有机体中具有“专业自主性权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新闻媒体通常在专业理念、意识形态、国家立场大局等方面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运用批判性思维辨别真伪、判断善恶,守住新闻的真实原则,追求向善的目标,这也是谋求新闻权威性和可信度的根本方向。
?
②部分自媒体:缺乏专业认知,失实造谣。
这次疫情信息传播中社交媒体、公众号自媒体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大量的民众基本上是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的。但是,一些自媒体用户受到利益的驱使,在疫情期间传播虚假信息、甚至故意捏造虚假新闻,利用网友的爱国主义感情,煽动不理性、不健康的民族情绪,极大污染了互联网空间。
?
“@微博辟谣”账号所罗列的由自媒体散播的谣言链接中,大部分与海外个人、企业行为相关,抑或直接是外国政府的国家行为。典型内容包括“私人邮寄口罩被海关征用”“知名生物制药公司研制出新型抗击疫情药物”“中国公民在某国遭遇虐待”“新冠疫情爆出巨大黑幕”“多国渴望回归中国”等,阅读量达数千万次。2月27日至3月16日,“掌上印尼”“厄瓜多尔华人在线”等60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布多篇雷同文章:“世界失控了”“华商太难了”。内容大多大同小异,在不同的公众号上,只是换了地名、人名和从事行业,其余均雷同。微信客服证实均为假新闻。
?
自媒体多数缺乏专业的素养和能力,实践中,在对自媒体管控常常遭遇多种困境。国难当前,公众对于与国家、民族相关的信息空前敏感。值此之际,为博取关注和流量、牟取非法利益,故意将其他谣言恶意拼接、偷换内容,发布涉疫虚假新闻,完全颠覆了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
(2)错误价值判断的思维:真信息却不善
新闻传播是为人类服务的,其人文关怀中理应有同理心以使报道从善。但是,有时候媒体报道了真的信息,却不善。这里存在一个价值描述和评论的问题,也关涉批判性思维缺失。
?
??有一则在权威媒体的客户端出现的新闻标题:《中国以外87182例,反超了!》标题的内容是准确的,但是它引发了许多网友的情感不适:搞得像比赛;读出了灿烂的心情,还有一点幸灾乐祸;缺乏关爱和同情……在灾难报道中丢失了人文关怀、失去同理心,这样的价值导向,不是在有广度、有深度的思维下做出的。
?
??抗疫期间有一则令人伤痛的新闻:广西援鄂医疗队小梁护士出病房倒下后脑死亡。有媒体在报道时,配发了一张图片:小梁的父亲坐在家门口,膝前靠着一个醒目的红色大纸牌,上有一行小字“临时救助金”及大大的“50000元”;他的两侧各坐着两位当地的工作人员。报道中说:“了解到梁xx的家庭境况困难,3月13日,x县民政局给她的家庭发放了5万元的临时救助金,收到救助金的父亲梁xx热泪盈眶,心绪难宁。”
?
且不说这张照片有明显的摆拍之嫌,报道中以一种怎样的心理,去描写这位几乎失去爱女的父亲,因为收到救助金而热泪盈眶?这篇报道明显缺乏人文关怀和同理心,这样的价值指向,是达不到新闻向善的标准的。
?
(3)情绪主导的一些用户:非理性传谣
“社交化”如今已经成为传播和获取新闻信息的一个主导性趋势,越来越多的媒体受众在日常中更多地选用社交媒体来获取新闻信息,但却未能同步匹配辨识信息、质疑反思、推理判断的能力,以至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囚于谣言的茧中。
?
用户发布的谣言通常以“人传人”的形式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内容多为与公民日常生活与个人疫情防范息息相关的信息,例如“食用某食物能有效提高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能力”“某小区又有患者被确诊了”“某市自来水加大氯气注入”“某地开学时间已定”等。这些信息的特点在于极易查证,只需具备相应的生活常识,或者登录权威、可靠的官方平台进行校对,便可对内容的真假有更清晰的判断。
?
但就是这样“单纯”的谣言,偏偏能在短期内多次引起舆论哗然。本文分析了“@微博辟谣”账户所发布的微博中1357条辟谣链接,其中由普通社交媒体用户传播出来的谣言多达1316条。同一谣言甚至常常在多个不同地区以同一形态反复出现,引发不同地域民众恐慌。
?
4.批判性思维下的新闻传播及其素养
新闻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基本的专业的敏感和价值判断,如采、写、编、评、播、制、摄方面的能力,而最亟需的,是将专业的伦理准则吸收内化为伦理素养,这些素养包括人文关怀、对真实可信等方面的追求等。无论是从事专业传播还是作为社交个体的转发分享,都需要基本的素养。
对于传媒业者来说,新的时代提出了传统的专业能力以外的新要求,需要从业者具有对新技术时代信息及平台特质的了解,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以及具有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在社会化媒体中“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等。
对于公众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
?
批判性思维所包含的信息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反馈、内容阐释等诸多能力,是媒介素养的必要能力,也是支撑每一个自然人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能力。delphi报告细数了“有理想批判性思考能力”需达到的标准:凡事习惯追根究底,认知务求全面周到,判断必出于理据,心胸保持开放,态度保有弹性,评价必求公正,能坦然面对主观偏见,判断必求谨慎,且必要时愿意重新思量。将这一要求进一步操作化,便是要求通过全面搜集相关资料,对争议点清楚了解,在此基础上选取合理的标准,专注于探索问题,而且在该问题该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坚持寻求最精确的结果。
?
(三)相关真题
?
论信息疫情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华南师范大学,440,论述题,2022)
论疫情谣?产?、传播机制、对策。(吉林大学,440,论述题,2022)
从健康传播视?,分析媒体在疫情中的作?。(厦门大学,334,简答题,2022)
结合中外案例,论述疫情下新闻传播报道效果与抗疫防疫的关联。(浙江工业大学,440,论述题,2022)
论述社会化媒体的类型和各个主题在疫情期间的?社会化媒体做抗疫的实践。(北京交通大学,612,论述题,2022)
试析新闻媒体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哪些功能。(北京外国语大学,941,论述题,2022)
?
(四)考法预测与答题应用
?
本篇论文聚焦批判性思维和新冠疫情中的媒体报道,两个主题既可以放在一起分析,也可以单独成题。
?
批判性思维不仅仅可以用在疫情下的媒体报道中,其他与媒体报道规范、传播要求相关的题都可以纳入这个角度,比如虚假新闻的治理、谣言治理等。
?
本文也提供了很多疫情下的媒体案例,只要是与疫情、与新闻真实和新闻关怀相关的题目,文中的案例都可以派上用场。
?
(五)相关论文补充
?
栾轶玫,张雅琦:《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信息呈现与媒体表现》,《新闻战线》2020年第3期。
刘海明,宋婷:《共情传播的量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共振与纠偏》,《新闻界》 2020年第10期。
?
论文精讲#3
构筑智能媒体全链条的三重理念:产品、数据、平台
作者:黄家圣,陈昌凤
来源:《电视研究》2022年第1期
?
(一)论文框架
?
?
(二)重点笔记
?
1.智能媒体的全链条构筑
(1)链条化的分析视角
长期以来,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倾向于采用全局性、动态式的视角来关注不同主体的生产活动及其创造价值的过程。其链条化分析视角能够最大程度勾勒出价值流通各环节间的互构关系,由此供应链(supply chain)、产业链(industry chain)和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应运而生。
?
从基本概念出发,三者分别存在不同的面向:
①供应链与产业链本质上是用以描述管理与组织层的问题,但供应链重点关注生产过程中流通成本的管理,可大致分为计划(plan)、获得(obtain)、存储(store)、分销(distribute)、服务(serve)等环节,牵涉供货商、供应商、制造商、仓储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主体。
②产业链侧重于关注生产的效率与资源空间关系,反映出生产组织的经营战略、竞争优势等深层要素。
③价值链则指向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生产者通过开展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以获取效益。
?
(2)媒体资源链条
若将上述思路沿用至新闻传播业,可以系统性地审视当下媒体转型的底层逻辑。
?
①首先在供应链层面,媒体的生产主体在智能媒体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闻聚合型平台的出现让多元的生产主体得以共存,进而涌现出聚合式新闻(算法+人工)、自动化新闻(大数据+算法)、浸入式新闻(虚拟现实+人工)、可视化新闻(人工可视化)等全新的生产模式。这种人与技术交互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新闻的内容生产、存储以及分发环节均围绕着数字化技术而开展,既往以新闻编辑室为核心的线性生产模式被解构,文本信息将以数据的方式得以在云平台存贮,智能算法日渐成为新闻资源的组织方式和内容的分发主体。
②其次,产业链对应着新闻业背后的业务运作、经营方式、市场定位。媒体围绕自身资产推行产业化运营策略是媒体发展的重要运作手段。目前媒体的产业化路径从驱动方式来看可大致划分为市场驱动型和政策推动型。从发展策略来看,媒体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围绕着既有的媒体资源进行品牌价值延伸,积极拓宽自身的产业链条,如进军流媒体、打造mcn机构、孵化电商平台等。
③而从长远来看,智能技术介入对媒体最深层次的影响体现在价值链层面。在传统价值链体系中,创造价值的两大重要维度是价格优势和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即指生产者借助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来提供无差别的产品服务,以换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优势则指产品服务相较于竞争者的独特价值。网络经济时代,价值呈现的方式发生了深层变化,价值的流向由原本的供方单向输出转变为供需双方的双向交换流动,社群成为技术和渠道之外的异质性资源,产品由单一的使用价值逐步转化为用户对产品使用价值的感知体验。诸多国内主流媒体正在积极尝试提升内容对用户的信息附加值,尤其是知识、财经、科技相关的资讯正在快速地“货币化”。未来媒体要实现突围与破圈,必须强化内容、服务同用户的关联性与粘连性,凸显新闻资讯不可替代的专业价值。
?
2.价值链:善用产品思维彰显专业价值
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价值存在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信息价值仍是新闻本源价值和第一价值,媒体对大众而言仍是认知与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变的则是新闻的其他附加价值或派生价值,其正在随着媒介形态而发生改变。对应当下的数字语境,强化媒体价值属性可借助产品思维,从内容、关系以及价值观三个视角着手。
?
首先,真实、客观且富有时效性的内容始终是新闻的价值基石。于人类社会而言,优质的新闻可被视为公共知识的构成部分,新闻媒体为社会提供文化层面的阐释,人们通过共同的信源来分享、传递故事,增进彼此的共识。
?
其次,信息流的“深度中介化”导致大众接触一手数据的过程变得更为困难,大量质量低下且毫无关联性的数据占据了信息空间,甚至造成了“数据空洞”(data voids)等负面问题。因此,媒体除了对有意义的数据进行挖掘之外,可尝试围绕社交关系、信息需求以及社会服务与用户之间建立深层次的关联,通过构筑具体使用场景提升媒体与特定受众群体的适配性,衍生出以数据关系为核心的附加服务体系,建立网状式的产品矩阵,兼顾头部用户群与长尾市场,创新媒体呈现方式以满足不同垂类的用户需求。
?
3.产业链:强化数据思维,推动资源转化
随着产业链外延的不断拓宽以及智能技术的介入,数字化打破了固有制作、发行模式,用户对内容的感知与使用价值转换率提升,媒介传播成本进一步下降。对于处在转型中的媒体而言,技术革新和数据化既是实现纵深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资源转换效率的关键策略。
?
提升媒体产业链中的数据转换效能,应当秉持用户导向,基于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 view)和演化增长的维度综合挖掘数据在媒体产业布局中的潜力。未来的媒体应当在产业链层面重新布局,以数据思维推动产品智能化、信息服务数据化、垂类信息个性化、新闻内容沉浸化。通过数据将产业链上的技术、资金、人才有效地整合与利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数据创新带动产能突破和产品创新,围绕用户信息需求打造全新产业体系。
?
4.供应链:借助平台思维实现流程再造
平台化(platformization)是国内外媒体转型的一大趋势。作为经济体和基础设施的在线平台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的诸多领域,显著影响着信息的生产、分发和流通。于媒体而言,平台的启示与意义更多体现在供应链层面,即生产和分发两个基本环节。
?
以往媒体内容的产出由线性的生产逻辑所主导,各新闻素材的主要流通场景是相对封闭的新闻编辑室内部,生产模式较为程式化。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以及媒体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局限于新闻编辑室内部的线性生产与分发模式显然难以应对新环境的挑战。换以平台思维,媒体或许应当积极采用数据化的机制进行生产要素再组合,基于智能算法分发提升产品的分发精度,运用个性化推送增进与用户信息需求的契合度。并且应当尝试搭建不同资源之间的网状互动架构,以助力媒体在资源集成管理、减轻流通成本上寻求新突破。借助供应链协同的理念,媒体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搭建集成式的生产模式推动自身业态革新和流程再造。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各级媒体构建的云媒体平台、融媒体中心,都是在尝试采用一站式资源集约化管理的方式重新构筑内容生产链条,将不同端口、不同渠道、不同领域的信息汇聚到统一平台之上,减少内部生产要素的流通环节以提升生产效率。
?
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平台与平台之间应当建立起常态化的联动与共享机制。新传播生态下,以分众式内容输出模式为特性的社交媒体俨然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头,作为内容供应方的媒体机构自身的渠道优势和与用户的信息势差已消弭。出于提升内容的独特价值,增强新闻时效性的实际需要,不同媒体、平台之间应当拓宽供应链,借助商品机制和选择机制打通外部渠道,将数据、内容作为资源进行跨界联动,提升各内容供应方的生产能力,形成全行业的模块式互动关系。
?
此外,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应当借助数据化的方式予以革新。智能算法、大数据等多维的信息源头已经可以实现对用户画像的精准捕捉,媒体应当建立动态的信息推送机制和数据反馈处理机制,从用户需求出发调整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重视用户反馈以突出内容生产的指向性。
?
(三)相关真题
?
智能媒体(山西大学,440,名词解释,2022)
智能媒体(华东师范大学,334,名词解释,2022)
智能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影晌。(上海大学,334,简答题,2022)
智能媒体时代对新闻从业者的挑战以及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掌握怎么样的核?竞争?。(上海体育学院,334,论述题,2022)
新技术(云计算,智能媒体,虚拟现实,大数据等)使得新闻生产与消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安徽大学,622,论述题,2021)
?
(四)考法预测与答题应用
?
在考试中,智能媒体常以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出现,有可能会以智能媒体为关键词,直接考特点、发展对策、影响,也可能以智能媒体为背景,考察这一技术语境下的人、业务、理论变化。
?
这篇论文不仅为智能媒体时代下媒体发展对策类的题目提供了现成的答案,也提供了一个可以推广的分析框架,即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当你在面对问题找不到思路和逻辑时,不妨从这三个角度去找找答案。
?
(五)相关论文补充
?
胡正荣:《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建构一个全媒体的生态系统》,《中国广播》2016年第11期。
刘庆振:《媒介融合新业态: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介产业重构》,《编辑之友》2017年第2期。
?
?
以上就是本期论文精讲的内容啦!加上上期内容,我们一起读了6篇陈昌凤老师的论文,对于智能媒体技术和当下的传媒生态,相信你已经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认识。下周我们将继续解锁更多文章!最后,别忘了点击文末链接,免费领取本期精讲论文和补充论文的pdf版本哦~
?
??论文大礼包:百度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nl10xrpi7ukvrn4n-jjzw?
提取码:b6dp
?
内容来源:
[1]胡曙光,陈昌凤.观念与规范:人工智能时代媒介伦理困境及其引导[j].中国出版,2019(02):11-15.
[2]陈昌凤,林嘉琳.批判性思维与新冠疫情报道的伦理问题[j].新闻界,2020(05):19-27.
[3]黄家圣,陈昌凤.构筑智能媒体全链条的三重理念:产品、数据、平台[j].电视研究,2022(01):8-1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