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8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8江西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18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 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2.德川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的幕府(1603-1868年)。又名“江户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之战中消灭了丰臣氏的残余势力,完成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时期形成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天皇的权力进一步丧失;等级制度严格;儒学特别是理学,受到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对外实行锁国政策。1868年被推翻。

3.英国圈地运动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巴黎公社

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建立的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被迫举行武装起义,夺取了资产阶级政权。26日进行公社选举,28 日宣告巴黎公社成立。公社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措施,还对公职人员实行普选制、低薪制及可随时撤换的制度,保证人民对国家的民主管理。5月28日,遭到梯也尔政府军队的镇压而失败。巴黎公社共存在了 72天。

5.道威斯计划

1924年协约国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偿付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主要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中小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劳动义务制。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崙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政策超过了战时的必要;同时,在战争告一段落后又没有及时停止实行此政策,直接导致了 1921年春天的政治危机。

7.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8.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亦称印巴分治方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而命名,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蒙巴顿方案根据人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印巴分治后,英军撤出印度,印度的殖民时代告终。分治后,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印巴停火后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二、简答题

1.试析十字军东征及其后果

(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

(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2.简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阿拉伯人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 学、文学、历史学等方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筚一。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可以说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2世纪后西欧人正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了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对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等 重大发明,印度的数学、稻米和棉花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为“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启蒙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3.简要评述凯末尔主义

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这六项原则是:

(1)共和主义或民主共和主义,它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原则;

(2)民族主义,它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的原则;

(3)平民主义,它体现公民主权,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国家主义,它体现以国营经济为基础、同时鼓励私人工商业和坚持经济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则;

(5)世俗主义或反对教权主义,它体现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预国家政权、法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原则;

(6)改革主义,它体现反对满足现状、盲目保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体现坚持不懈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原则。

六项原则首先表现了凯末尔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突出特点。六项原则中,共和主义、平民主义和世俗主义,都属于民主主义的内容。最后,它坚持发展民族经济、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洋溢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取精神。

4.简要评述尼克松主义

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具体内容是:

(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二)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

(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

(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全球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意义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何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我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为了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同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助、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

三、论述题

1.论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条件、历史意义

(一)背景

①政治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并建立起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这不仅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国内环境,而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经济背景:圈地运动造就了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料,而且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等,都增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

④技术背景: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大机器工业培养了工人基干队伍和奠定了组织基础、劳动形式和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工业生产摆脱经验限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能。

⑤交通运输发达,四面环海,各地工业原料和商品都可以通过海运转到各地。

⑥英国国内市场形成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很早就出现了地区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发展快,商品自由竞争顺利。

(二)影响

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美、 法、德、日、俄等国也在19世纪内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不仅给生产技术带来巨大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确立工厂制对手工劳动的优势地位,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2)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劳动者同农业的分离,并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厂制度的附属品,以更密集的生产形式受到奴役,并破坏了家庭手工业。

(3)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了成熟的近代资产阶级和与之对抗的无产阶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于1825年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2.论述雅尔塔会议及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内容。1945年2月4-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木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会议。会议发表了《雅尔塔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和《雅尔塔协定》以及有关附录等文件。主要内容是:(1)关于德国。决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赔偿盟国的损失,并实行非军国主义化。(2)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最后达成原则协定: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即受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应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的民主力量。关于波兰疆界,东部依照寇松线,而在西部和北部波兰应得到领土补偿,西疆的最后定界应待和会解决。(3)关于联合国。经过争论,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成为创始会员国。二是提交安理会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质性问题,美、苏、英、中、法五大国有否决权;另一类是程序问题,如果常任理事国为争端当事国,则该国不得参加投票。会议还决定,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后达成秘密协定,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应予维持;由日本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恢复,包括归还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大连商港国际化、恢复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二)影响。雅尔塔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大国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所确定的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等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穿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

3.论述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一)欧共体成立的历史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自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一直居于世界中心地位的西欧实力被严重削弱,美苏崛起并形成了两极“冷战”对峙局面。为了抗衡美国和苏联势力的袭扰,西欧有联合起来的必要。(2)20世纪5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呼声日趋强烈。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远远落后于美苏,只有联合成为一个地区性组织,才能有效地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发挥作用。(3)战后,随着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加强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资本和生产国际化也越来越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西欧国家要求打破国家经济壁垒,加强经济联合。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日益直接地干预、组织经济生活,使各国政府出面组织超国家经济集团,实行国际经济调节和干预成为可能。

(二)欧共体的建立。

(1)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德等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于1952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宣告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2)建立关税同盟。根据《罗马条约》,1961年底,成员国间贸易限额全部取消,1968年完全取消对内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建立了关税同盟。

(3)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即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对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对农业生产者提供鼓励出口的各种补贴,并保证收购过剩农产品。

(4)建立共同体的货币体系。1978年12月,建立欧洲体系,并创建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和欧洲货币基金。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

(5)建立科技共同体。1985年“尤里卡计划”,促进了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6)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1987年《罗马条约》修正协议《单一欧洲法令》生效,使共同体内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的“四大自由”。

(7)《欧洲联盟条约》与欧盟的成立。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影响:

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组成的国际垄断联盟。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共同体国家对外贸易,特别是成员国相互贸易的扩大,刺激了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共同体的建立、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国际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西欧抗衡超级大国的地位,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区域化趋势的体现。

?

2018江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 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2.德川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的幕府(1603-1868年)。又名“江户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之战中消灭了丰臣氏的残余势力,完成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时期形成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天皇的权力进一步丧失;等级制度严格;儒学特别是理学,受到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对外实行锁国政策。1868年被推翻。

3.英国圈地运动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巴黎公社

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建立的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被迫举行武装起义,夺取了资产阶级政权。26日进行公社选举,28 日宣告巴黎公社成立。公社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措施,还对公职人员实行普选制、低薪制及可随时撤换的制度,保证人民对国家的民主管理。5月28日,遭到梯也尔政府军队的镇压而失败。巴黎公社共存在了 72天。

5.道威斯计划

1924年协约国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偿付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主要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中小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劳动义务制。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崙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政策超过了战时的必要;同时,在战争告一段落后又没有及时停止实行此政策,直接导致了 1921年春天的政治危机。

7.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8.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亦称印巴分治方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而命名,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蒙巴顿方案根据人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印巴分治后,英军撤出印度,印度的殖民时代告终。分治后,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印巴停火后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二、简答题

1.试析十字军东征及其后果

(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

(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2.简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阿拉伯人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 学、文学、历史学等方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筚一。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可以说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2世纪后西欧人正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了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对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等 重大发明,印度的数学、稻米和棉花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为“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启蒙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3.简要评述凯末尔主义

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这六项原则是:

(1)共和主义或民主共和主义,它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原则;

(2)民族主义,它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的原则;

(3)平民主义,它体现公民主权,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国家主义,它体现以国营经济为基础、同时鼓励私人工商业和坚持经济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则;

(5)世俗主义或反对教权主义,它体现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预国家政权、法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原则;

(6)改革主义,它体现反对满足现状、盲目保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体现坚持不懈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原则。

六项原则首先表现了凯末尔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突出特点。六项原则中,共和主义、平民主义和世俗主义,都属于民主主义的内容。最后,它坚持发展民族经济、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洋溢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取精神。

4.简要评述尼克松主义

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具体内容是:

(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二)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

(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

(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全球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5.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意义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何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我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为了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同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助、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

三、论述题

1.论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条件、历史意义

(一)背景

①政治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并建立起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这不仅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国内环境,而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经济背景:圈地运动造就了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料,而且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等,都增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

④技术背景: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大机器工业培养了工人基干队伍和奠定了组织基础、劳动形式和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工业生产摆脱经验限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能。

⑤交通运输发达,四面环海,各地工业原料和商品都可以通过海运转到各地。

⑥英国国内市场形成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很早就出现了地区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发展快,商品自由竞争顺利。

(二)影响

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美、 法、德、日、俄等国也在19世纪内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不仅给生产技术带来巨大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确立工厂制对手工劳动的优势地位,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2)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劳动者同农业的分离,并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厂制度的附属品,以更密集的生产形式受到奴役,并破坏了家庭手工业。

(3)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了成熟的近代资产阶级和与之对抗的无产阶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于1825年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2.论述雅尔塔会议及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内容。1945年2月4-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木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会议。会议发表了《雅尔塔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和《雅尔塔协定》以及有关附录等文件。主要内容是:(1)关于德国。决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赔偿盟国的损失,并实行非军国主义化。(2)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最后达成原则协定: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即受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应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的民主力量。关于波兰疆界,东部依照寇松线,而在西部和北部波兰应得到领土补偿,西疆的最后定界应待和会解决。(3)关于联合国。经过争论,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成为创始会员国。二是提交安理会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质性问题,美、苏、英、中、法五大国有否决权;另一类是程序问题,如果常任理事国为争端当事国,则该国不得参加投票。会议还决定,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后达成秘密协定,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应予维持;由日本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权益”须予恢复,包括归还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大连商港国际化、恢复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二)影响。雅尔塔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大国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所确定的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等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穿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

强权政治原则。

3.论述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一)欧共体成立的历史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自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一直居于世界中心地位的西欧实力被严重削弱,美苏崛起并形成了两极“冷战”对峙局面。为了抗衡美国和苏联势力的袭扰,西欧有联合起来的必要。(2)20世纪5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呼声日趋强烈。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远远落后于美苏,只有联合成为一个地区性组织,才能有效地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发挥作用。(3)战后,随着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加强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资本和生产国际化也越来越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西欧国家要求打破国家经济壁垒,加强经济联合。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日益直接地干预、组织经济生活,使各国政府出面组织超国家经济集团,实行国际经济调节和干预成为可能。

(二)欧共体的建立。

(1)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德等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于1952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宣告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2)建立关税同盟。根据《罗马条约》,1961年底,成员国间贸易限额全部取消,1968年完全取消对内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建立了关税同盟。

(3)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即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对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对农业生产者提供鼓励出口的各种补贴,并保证收购过剩农产品。

(4)建立共同体的货币体系。1978年12月,建立欧洲体系,并创建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和欧洲货币基金。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

(5)建立科技共同体。1985年“尤里卡计划”,促进了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6)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1987年《罗马条约》修正协议《单一欧洲法令》生效,使共同体内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的“四大自由”。

(7)《欧洲联盟条约》与欧盟的成立。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影响:

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组成的国际垄断联盟。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共同体国家对外贸易,特别是成员国相互贸易的扩大,刺激了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共同体的建立、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国际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西欧抗衡超级大国的地位,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区域化趋势的体现。

?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