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战考研未上岸”被嘲人生奋斗不妨多一些选择_资源_个体_年轻人(考研没上岸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8战考研未上岸”被嘲:人生奋斗不妨多一些选择
近日,一名女生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8年考研失败的经历,冲上热搜引发网友讨论。(3月6日极目新闻)
据当事人介绍,她从2015年第一次以应届生身份考研,除最开始两年,其他几次考研都没有完全脱产收入,都是边生活边学习。自己之所以对考研矢志不渝,主要是因为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想学点东西。现在分享自己的考研经历本意是想和过去告别,目前已收拾好心情整装重新出发。
当事人的下一站去哪里,还不得而知。但在她晒出的图片里,从其为考研所做的密密麻麻的字迹工整的笔记,铺满整个地板的程度来看,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为梦想打拼的精神可嘉。这一路走来,不能说她一无所获,只是这样的人生拼搏是否有些过于执着?或者换句话说,即使最后考研成功上岸了,是否就一定所得远大于所失?
毋庸讳言,研究生曾一度被认为是学历含金量的象征,尤其近几年受就业形势以及其他因素等综合影响,“考研热”持续升温,考研“高考化”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以2023年考研报考人数为例,据统计,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近474万,与之相应的是,虽然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录取人数远远跟不上报考人数增长速度这一“僧多粥少”的尴尬仍未得到有效疏解。从此角度,当事人边工作边考研,可谓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而其为了提高学历提升水平去考研,更是值得肯定与支持。
可话分两头说,诚然,面对人生路上的打拼,个体实际不同所选择的人生打拼方式也有不同,他人当多一些善意的理解和尊重,但回归个体而言,在坚持为梦想打拼的同时,如果再多一些理性的思考,适时适地做出一些理性的选择,是否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之路离成功会更近一些,也更快一点。
心理学中有一种资源保存理论,其核心观点认为解决问题需要投入个体资源,但投入资源势必造成资源流失。如果在个体资源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加思索地进行资源投入不仅于解决问题无益,反而很可能使已投入的资源白白流失,而这种流失所带来的压力感知会更为强烈,进而形成负向的“丧失螺旋”。也就是说,当个体对外在形势和自身能力不能知彼知己的情况下,盲目主动出击,反而会加速资源流失,进而也许丧失本应可以掌握的其他人生际遇。
对此,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以前阅读过的一个牵蜗牛散步的故事。有一个成功的年轻人没有感觉到幸福,把烦恼告诉上帝,上帝就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告诉他不要松手,要一直牵着。路途中,年轻人不断催促,可蜗牛始终非常缓慢地爬行。最后,年轻人实在没
有办法,便让蜗牛慢慢爬,而他自己坐在路边休息。这时,他却看到了每片叶子的不同,闻到了花香,听见了鸟叫虫鸣。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放慢我的脚步。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位年轻人。固然有梦想无可厚非,为了梦想一再坚持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切忌盲目的坚持,让坚持成为一种偏执。合理应用个体资源非常重要,提高工作自我清晰度及自我价值感,是“增值螺旋”的有效措施。有时,坚持坚持再放弃,转个身再去寻找新的出路,让个人的成长路径多一些选择,既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励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