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影视剧分级制度调查思考实践团队…来自21考研必须上岸…(苏州大学影视戏剧文学)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18苏州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井田制
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31亩),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渐衰落。
2.南衙北司
唐代后期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安史之乱后,宦官又逐渐掌握了军权,德宗时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典禁军,与二枢密使合称“四贵”,得预机密,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引起皇帝和朝官及士人的不满和反对,因而唐后期多次发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顺宗即位,启用旧臣王叔文等人,实行“永贞革新”,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不幸失败。文宗大和八年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3.坊郭户
宋代对居住在城、镇、草市的非农业人户的总称。以有无房产分为主户与客户,又据房产或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其中的上五等称为坊郭上户,下五等称为坊郭下户。上户大体包括了地主、商人、地主兼商人及富有的房产主;下户则主 要指小商人、小贩以及手工业者等。坊郭户必须承担劳役并交纳地税、宅税。坊郭户的出现表明宋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4.绿营
清兵入关后改编的汉人军队。因其旗帜为绿色且以营为基层编制,故名。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隶属于步军统领;在各省的,其最高组织为标,由总督统辖的称“督标”,由巡抚统辖的称“抚标”,由提督统辖的称“提标”。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
5.辛酉政变
又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1861年(辛酉年)那拉氏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在北京发动的宫廷政变。1861年8月咸丰病死在热和行宫,皇子载淳即位,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定明年改元为祺祥。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昕秘密策划废除大臣辅政。11月,奕昕控制北京的军队,乘皇室回京时机,将端华、载垣、肃顺杀死,拥护慈禧“垂帘听政”,废除祺祥年号,该称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6.胡适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安徽绩溪人。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主张文学革命。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驻美大使等职。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在学术研究中提倡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界影响较大。
三,简答题
1.荀子思想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名况,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和楚的兰陵县令。他主张以“礼”治国,他所说的“礼”,就是制度、政策,和“法”无甚区别。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荀子还对 观进行了阐述,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无关。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荀子》一书中。
2.南朝中央集权
南朝皇帝为加强皇权,在制度、用人和控制地方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即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 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中央的中枢权力机构大致有以下五个:(1)尚书省,掌“出 纳王命,敷奏万机”。(2)中书省,掌出纳帝命,即起草诏书、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3)门下省,其职责主要是在皇帝身边服侍、顾问应对等。(4)秘书省,掌典籍图书。(5)集书省,掌侍从左右,省阅奏书,并有驳回权,又与中书侍郎对掌禁令, 纠察违失,权亦极重。
以上机构,在职能上或有重复交叉,其设置也并无定准,还处于游移发展中,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至南朝时,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帝的权力是极为有利的,也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二)南朝中央集权加强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寒人势力的兴起。寒人在当时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得特别快。寒人势力上升的第一条途径是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身。寒人势力上升的第二条途径,便是掌管机要。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所以南朝时全以寒人典掌机要、处理政务。庶族地主的上升,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
(三)扼制地方势力的发展。东晋皇权衰弱不振的原因,就是士族势力过大,把持地方州镇并力图世袭。南朝为加强皇权,采取打击州镇力量的措施。这种措施主要是两方面的,即外割其土,内夺其权。具体而言,即排斥异姓在州镇的权益,而普遍地遣宗室诸王出镇方州。又建立典签行事制度,将州长官的权力削弱架空。另一方面,则分割州域以便分而治之,因而自东汉末以来,以州为地方权力重心的状况得到了改变,地方势力的发展受到了扼制,而中央集权则有了加强的趋势。
3.宋代理学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从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以贞观年间钦定的《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产生怀疑,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包括各种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的推动。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2)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这为宋代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3)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布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4)科举改革的影响。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二)代表人物。(1)程颢、程颐。程颢、程颐是后来宋学中成为主流派的理学的 先驱。二程认为,万物一理,一物之理也就是万物之理;理一分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的纲常等级,也就是维护天理。程颐将人性的两个层次命名为天理、人欲,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论理气心性,又必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依归,将自然、道德合二为一。程颢的观点和程颐有一些差别,认为人心具有良知良能。(2)朱熹。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颐,也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等人的观点,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他认 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原,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3)陆九渊。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因而有心学之称。陆九渊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并承袭和发挥了“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三)官方地位的确立。理学实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被采纳为官方哲学。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理宗朝时期。淳祐元年(1251年),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使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
4.东林党的政治主张
东林党的早期政治活动可以追溯到李三才反对张居正夺情一举,而东林党前后的主要政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东林学院修建之前,顾宪成等一批知识分子在朝为官,对朝政等多方面提出了论证,在政治活动当中崭露头角,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这可以说是第一阶段。
而第二阶段则是从顾宪成被罢免官职之后,回乡修建起东林学院开始算起,这一阶段东林党聚众讲学,评议朝政,并且其间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就是东林党推举其代表人物李三才入阁,也以此让东林党的名声广布天下,具有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阶段是东林一派的后期,主要由高攀龙等人接棒,继续主持着东林的讲学,这一时期的东林己经处于时代舆论的浪尖,尽管高攀龙等人对评议朝政十分谨慎,但是此前东林学风与思想己经影响了士人,深入人心, 于是在朝廷政治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东林这一党派。第三阶段一直到东林人士惨遭迫害而结束,也正是在东林政治活动的后期一一第三阶段,东林人员的学术活动与政治活动逐渐分立,党政的色彩变得十分浓重,东林党也不再是纯粹的学术性党派,而是参入了政治斗争较强的复杂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东林党的成员已被迫害殆尽,但是东林精神却不曾消失,在士人当中已相当流行。在东林党的政治活动的第三阶段,在政治方面是东林党党派斗争的一面,但仍然有一部分东林党人或者非东林党人,秉持着东林精神在晚明政治上一方面有意避免党派斗争,另方面则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同时对当时的士人学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有刘宗周与黄道周二人。二人在明末的学术领域以及政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老师辈。他们二人可以说是继承了东林精神,又避免了政治党派的斗争,能够批评时政,刚毅不阿。
5.资政新篇
(一)内容。1859年4月,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轩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6.评析南京临时政府
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独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立宪派、旧官僚都在积极为建立一个由自己控制的中央政府而进行各种活动。宋教仁为了削弱黎元洪的权力,筹划组织中央政府工作。各省代表在黎元洪、黄兴谁为大元帅的问题上争执不下。此时,孙中山从海外归来,打破了临时政府人选问题上的僵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中虽有立宪党人和旧官僚,但革命党人占据着主要地位。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权。它的成立,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一个尝试,宣告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帝制的彻底崩溃。
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了三个月的时间,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法令。
政治方面:宣布各族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等公权,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
经济方面:颁布了一些奖励和保障工商业的规章;鼓励民间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一些苛捐杂税等。
文化教育方面:规定学堂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统称校长;各种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宗旨,禁用 清政府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废除小学读经科,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等。
外交方面:为了争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承认,临时政府在《宣告友邦书》中,明确宣布承认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利益和特权。但是,帝国主义一直不承认临时政府,使临时政府在外交上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财政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临时政府内部不统一,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临时政府不敢发动群众,而是通过举借外债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主要途径。
南京临时政府的基础是脆弱的,内部存在着危机。它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在政治上并 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尽管其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弱点,但其民主共和的立场是坚定的,尤其是在促成清朝覆灭和民国成立的革命大业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论述题
1.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 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2)盐铁收归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经营。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烦难,农民的劳役负担沉重以及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 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了执行此法,大农令充实调整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供需,又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从中牟利。
(3)颁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中央通过这一政策增加了收入。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意义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进入了继西汉、宋朝之后的第三个高峰。除明清之际因战乱一度受到破坏外,这一高峰基本上持续到了清朝。
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
与手工业相关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
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技术的革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贡献。
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朝也曾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
在商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其中尤以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西商最为著名。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镇市、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
与商品经济的繁荣相联系,明朝中叶以下的社会风气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在明朝后期一些人看来,嘉靖前后明显是两个不同的时代。
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仍然带有严重的局限性。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结构虽以自给自足为主,但本身也能够容纳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在此类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明清商品经济虽比前代有了更大进步,但并未能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本上的冲击。
3.抗日战争从正面战场评析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召开的国防会议确定实行“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以空间换取时间。为便于对日军作战的统率指挥,初期将沿海和临战地区划分为5个战区,后来扩大为12 个战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一)正面战场的地位: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0余次,此外,还有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军队伤亡惨重,其中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第一,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第二,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第三,正面战场的顽强作战为中国赢得有力的国际地位(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顽强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英美苏等国际力量的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意义。全面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的抵抗,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赢得了时间,也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2018苏州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井田制
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31亩),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渐衰落。
2.南衙北司
唐代后期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安史之乱后,宦官又逐渐掌握了军权,德宗时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典禁军,与二枢密使合称“四贵”,得预机密,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引起皇帝和朝官及士人的不满和反对,因而唐后期多次发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顺宗即位,启用旧臣王叔文等人,实行“永贞革新”,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不幸失败。文宗大和八年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3.坊郭户
宋代对居住在城、镇、草市的非农业人户的总称。以有无房产分为主户与客户,又据房产或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其中的上五等称为坊郭上户,下五等称为坊郭下户。上户大体包括了地主、商人、地主兼商人及富有的房产主;下户则主 要指小商人、小贩以及手工业者等。坊郭户必须承担劳役并交纳地税、宅税。坊郭户的出现表明宋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4.绿营
清兵入关后改编的汉人军队。因其旗帜为绿色且以营为基层编制,故名。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隶属于步军统领;在各省的,其最高组织为标,由总督统辖的称“督标”,由巡抚统辖的称“抚标”,由提督统辖的称“提标”。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
5.辛酉政变
又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1861年(辛酉年)那拉氏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而在北京发动的宫廷政变。1861年8月咸丰病死在热和行宫,皇子载淳即位,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定明年改元为祺祥。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昕秘密策划废除大臣辅政。11月,奕昕控制北京的军队,乘皇室回京时机,将端华、载垣、肃顺杀死,拥护慈禧“垂帘听政”,废除祺祥年号,该称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6.胡适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安徽绩溪人。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主张文学革命。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驻美大使等职。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在学术研究中提倡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界影响较大。
三,简答题
1.荀子思想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名况,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和楚的兰陵县令。他主张以“礼”治国,他所说的“礼”,就是制度、政策,和“法”无甚区别。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荀子还对 观进行了阐述,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无关。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荀子》一书中。
2.南朝中央集权
南朝皇帝为加强皇权,在制度、用人和控制地方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即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 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中央的中枢权力机构大致有以下五个:(1)尚书省,掌“出 纳王命,敷奏万机”。(2)中书省,掌出纳帝命,即起草诏书、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3)门下省,其职责主要是在皇帝身边服侍、顾问应对等。(4)秘书省,掌典籍图书。(5)集书省,掌侍从左右,省阅奏书,并有驳回权,又与中书侍郎对掌禁令, 纠察违失,权亦极重。
以上机构,在职能上或有重复交叉,其设置也并无定准,还处于游移发展中,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至南朝时,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帝的权力是极为有利的,也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二)南朝中央集权加强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寒人势力的兴起。寒人在当时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得特别快。寒人势力上升的第一条途径是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身。寒人势力上升的第二条途径,便是掌管机要。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所以南朝时全以寒人典掌机要、处理政务。庶族地主的上升,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
(三)扼制地方势力的发展。东晋皇权衰弱不振的原因,就是士族势力过大,把持地方州镇并力图世袭。南朝为加强皇权,采取打击州镇力量的措施。这种措施主要是两方面的,即外割其土,内夺其权。具体而言,即排斥异姓在州镇的权益,而普遍地遣宗室诸王出镇方州。又建立典签行事制度,将州长官的权力削弱架空。另一方面,则分割州域以便分而治之,因而自东汉末以来,以州为地方权力重心的状况得到了改变,地方势力的发展受到了扼制,而中央集权则有了加强的趋势。
3.宋代理学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从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以贞观年间钦定的《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产生怀疑,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包括各种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的推动。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2)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这为宋代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3)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布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4)科举改革的影响。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二)代表人物。(1)程颢、程颐。程颢、程颐是后来宋学中成为主流派的理学的 先驱。二程认为,万物一理,一物之理也就是万物之理;理一分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的纲常等级,也就是维护天理。程颐将人性的两个层次命名为天理、人欲,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论理气心性,又必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依归,将自然、道德合二为一。程颢的观点和程颐有一些差别,认为人心具有良知良能。(2)朱熹。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颐,也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等人的观点,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他认 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原,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3)陆九渊。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因而有心学之称。陆九渊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并承袭和发挥了“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三)官方地位的确立。理学实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被采纳为官方哲学。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理宗朝时期。淳祐元年(1251年),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使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
4.东林党的政治主张
东林党的早期政治活动可以追溯到李三才反对张居正夺情一举,而东林党前后的主要政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东林学院修建之前,顾宪成等一批知识分子在朝为官,对朝政等多方面提出了论证,在政治活动当中崭露头角,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这可以说是第一阶段。
而第二阶段则是从顾宪成被罢免官职之后,回乡修建起东林学院开始算起,这一阶段东林党聚众讲学,评议朝政,并且其间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就是东林党推举其代表人物李三才入阁,也以此让东林党的名声广布天下,具有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阶段是东林一派的后期,主要由高攀龙等人接棒,继续主持着东林的讲学,这一时期的东林己经处于时代舆论的浪尖,尽管高攀龙等人对评议朝政十分谨慎,但是此前东林学风与思想己经影响了士人,深入人心, 于是在朝廷政治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东林这一党派。第三阶段一直到东林人士惨遭迫害而结束,也正是在东林政治活动的后期一一第三阶段,东林人员的学术活动与政治活动逐渐分立,党政的色彩变得十分浓重,东林党也不再是纯粹的学术性党派,而是参入了政治斗争较强的复杂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东林党的成员已被迫害殆尽,但是东林精神却不曾消失,在士人当中已相当流行。在东林党的政治活动的第三阶段,在政治方面是东林党党派斗争的一面,但仍然有一部分东林党人或者非东林党人,秉持着东林精神在晚明政治上一方面有意避免党派斗争,另方面则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同时对当时的士人学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有刘宗周与黄道周二人。二人在明末的学术领域以及政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老师辈。他们二人可以说是继承了东林精神,又避免了政治党派的斗争,能够批评时政,刚毅不阿。
5.资政新篇
(一)内容。1859年4月,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轩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6.评析南京临时政府
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独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立宪派、旧官僚都在积极为建立一个由自己控制的中央政府而进行各种活动。宋教仁为了削弱黎元洪的权力,筹划组织中央政府工作。各省代表在黎元洪、黄兴谁为大元帅的问题上争执不下。此时,孙中山从海外归来,打破了临时政府人选问题上的僵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中虽有立宪党人和旧官僚,但革命党人占据着主要地位。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权。它的成立,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一个尝试,宣告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帝制的彻底崩溃。
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了三个月的时间,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法令。
政治方面:宣布各族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等公权,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
经济方面:颁布了一些奖励和保障工商业的规章;鼓励民间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一些苛捐杂税等。
文化教育方面:规定学堂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统称校长;各种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宗旨,禁用 清政府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废除小学读经科,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等。
外交方面:为了争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承认,临时政府在《宣告友邦书》中,明确宣布承认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利益和特权。但是,帝国主义一直不承认临时政府,使临时政府在外交上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财政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临时政府内部不统一,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临时政府不敢发动群众,而是通过举借外债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主要途径。
南京临时政府的基础是脆弱的,内部存在着危机。它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在政治上并 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尽管其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弱点,但其民主共和的立场是坚定的,尤其是在促成清朝覆灭和民国成立的革命大业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论述题
1.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 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2)盐铁收归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经营。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烦难,农民的劳役负担沉重以及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 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了执行此法,大农令充实调整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供需,又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从中牟利。
(3)颁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中央通过这一政策增加了收入。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意义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进入了继西汉、宋朝之后的第三个高峰。除明清之际因战乱一度受到破坏外,这一高峰基本上持续到了清朝。
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与手工业相关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
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技术的革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贡献。
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朝也曾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
在商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其中尤以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西商最为著名。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镇市、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
与商品经济的繁荣相联系,明朝中叶以下的社会风气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在明朝后期一些人看来,嘉靖前后明显是两个不同的时代。
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仍然带有严重的局限性。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结构虽以自给自足为主,但本身也能够容纳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在此类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明清商品经济虽比前代有了更大进步,但并未能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本上的冲击。
3.抗日战争从正面战场评析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召开的国防会议确定实行“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以空间换取时间。为便于对日军作战的统率指挥,初期将沿海和临战地区划分为5个战区,后来扩大为12 个战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一)正面战场的地位: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0余次,此外,还有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军队伤亡惨重,其中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第一,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第二,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第三,正面战场的顽强作战为中国赢得有力的国际地位(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顽强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英美苏等国际力量的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意义。全面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的抵抗,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赢得了时间,也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