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毕业作品展丨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作品(毕业作品展览)

毕 业 季
设 计 毕 业 秀
illustration graduation show
●中央 美 术 学 院●
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研究生毕业展
本期为大家推送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生的毕业展作品展示。

2020年 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研究生毕业展 前言
眼睛的作用是什么?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eye?
曾经有位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 “眼睛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不以为然地给出了许多“标准答案”。老师最后给出的答案却出乎所有学生的意料,他的答案是:“眼睛的作用是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看不见的。”
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我们从小到大日积月累地掌握了许多被称为常识和知识的东西,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也潜移默化地构成了我们观察世界和判断是非的惯性思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就是一种观念,提示我们要更多相信看得见的东西,因此,在许多情形下,务实比务虚更被乐见,脚踏实地比天马行空更受推崇。
天文物理学家们关于宇宙构成的理论也耐人寻味。他们认为:宇宙由“看得见的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三部分组成,其中,看得见的物质,如星系、星云、星团、星星、太阳、月球、彗星、流星以及地球上所看到的一切物质,仅仅占宇宙总质量的4.4%。换言之,宇宙中绝大部分存在之物是不可见的,它们却是形成宇宙的隐形力量。
可以说,“可见之物”的型态常常是由“不可见之物”催生和塑造的,这犹如物质之于精神,概念之于观念,方案之于方法… “如何看见看不见”已成为一种日趋被重视的创新思维,它被广泛应用在探索未知和未来的领域。在我们热衷于关注光鲜亮丽的“热点”的同时,似乎也应该“看见”无处不在的“盲点”— 那些无形、隐形、遁形的“不可见”的存在之物呢?
新年伊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为我们带来始料不及的致命危机,人类需要重新认知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意思和意义,以此为契机,反思既有的常识,质疑僵化的知识,清空膨胀的自负,弥补茫然的无知,从而去感悟无形的智慧 …
“如何看见看不见”,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2020年的毕业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采用了网络展览方式,这给毕业创作和展览带来别开生面的效果,希望借此独特的方式,呈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同学们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艺术思想,那些“可见”和“不可见”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预祝研究生展圆满成功。
是为序。
—— 宋协伟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始终强调专业的深化研究和项目课题实践,重视设计的中国传统学科和交叉新型学科的比较研究,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实践。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我们认识到设计将日益成长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而价值创新一直是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核心。
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文字与图像等视觉作为基本媒介进行沟通与传播,是涉及文字设计、图形设计、信息设计、编辑设计、品牌设计以及互动设计、空间设计等多学科、跨领域的重要设计学科。 本研究方向需要不断广泛融合多学科与不断开拓设计的学科边界,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入视觉传达学的核心建立更为本质的大设计与大艺术观照下的学科内核。 本研究方向以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为价值取向,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术平台,构建多学科、跨平台的视觉艺术设计教育主题。
01.“共愈“——2019-2020防疫手记
作者姓名/刘静蓉
导师组/王子源教授(责任导师)、杭海教授、肖勇教授、林存真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发生到2020年初爆发至今,全世界都被笼罩在其阴影之下,抗疫防疫成为了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选择“ 防疫”这个主题来进行毕业创作,以插画的形式体现“ 防疫”事项与重要关注点。抗击疫情,凸显设计的力量。

此次毕业创作选择“ 抗疫防疫”主题的初衷是什么?
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的严峻态势下,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学子,应当在自己的研究与专业范围内作出对于社会危机的积极呼应与共鸣,设计的力量不容小觑。
毕业作品中是通过怎样的设计视角与内容传达主旨的?
作品中包含了全国疫情发展的数据分析梳理,重大事件的发生节点,防疫科普知识点以及聚焦抗疫代表人物等内容,通过插画、招贴、动画等设计手法的来表现并传达“ 山川共愈,同心同责”。
在创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与设计表达?
信息设计要求将其中如累计病例、新增病例等等内容的大量数据、时间、趋势等信息梳理、统计归纳以及分析研究,这就需要实践调查、理解研究、信息可视化等研究性过程。
导师评语
设计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指南,也是一种责任,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为家庭生活和社会注入灵感和力量。
——王子源教授
02.《隐私相册108》
作者姓名/ 苏欣
导师组/杭海教授(责任导师)、肖勇教授、王子源教授、林存真教授

《隐私相册108》是基于人们在互联网情景下对隐私的探讨,根据这一社会现象来进行呈现的,其中采访了108位用户,利用视觉传达的手段从多角度解读个体对隐私的理解,通过筛选和摘录最终将108位用户绘制成画像并集合成册。希望借由这本书来整合人们对隐私的不同探讨,旨在读者与书的互动中引起大众思考。

毕设主题为何而定?
网络时代下,人们是如何界定隐私?我们是否需要牺牲隐私去换取更便捷的生活?这些问题启发我来完成这个作品。
你怎样理解你的主题?
个体对“ 如何理解隐私?”的解读存在差异,这体现出了人性的两面性。这是非常有趣且值得讨论的。
能否从你的研究方向出发来谈谈作品本身?
作品围绕4个关键词呈现:非形式逻辑、陌生化、认知偏差、文字与图形。作品中收录了108位受访者的论述,整理分类为不同的章节,通过不同的视觉语言进行传达。
导师评语
互联网语境下的隐私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苏欣收录了108名用户对网络隐私的评论,最终用平面设计的方式予以呈现,巨大的信息量以一种清晰的结构有条不紊地开展,书籍与录音互动,让读者自己去找寻并得出结论。
——杭海教授
03.动物解放
作者姓名/ 张辰
导师组/王子源教授(责任导师)、林存真教授、杭海教授、肖勇教授

动物实验是否该被纳入道德考虑的范围?
动物实验在现代制业中是广泛的现象,无论是食品、药品、化妆品还是其他制造业都成为不可避免的环节。 通过动物实验确实可以避免对人产生的诸多问题,但让人痛心的是很多这样的动物实验并不是必须的。 因此动物实验也伴随着对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思考。
我模拟了一个实验室,基于文献资料的客观现实和合理想象动物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畸变与伤害。希望通过一种荒诞现实的表达方式,让人们重新思考动物实验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关系以及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

你对自己的毕业作品是如何解读的?
作品主要探讨动物实验在巨大科学发展进步光环下的阴影,其所隐含的伦理关系向我们表明:一方面动物实验确实可避免对人产生的一部分问题,另一方面疫情之下也让我们对人与动物的生存关系产生思考。
创作的启发是什么?
彼得·辛格所写《动物解放》在促使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非人动物的问题上,起到一种有益的作用。
你期望观众能够在你的作品里获得什么样的体验或感受?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镜子,我能带给观众一种自我反思、对事件的思辨就够了。如果通过这种荒诞现实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开始关注实验动物的处境、思考与动物的关系、对文明价值的质疑也是不错的。
导师评语
作品表达了对社会发展的反思,对文明价值的部分质疑,对人类、动物生存状态的沉思,最终以强烈的、超现实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正是设计可以体现的艺术立场与价值评判所在。
——王子源教授
04.描绘大地的色彩分形巴旦木纹样
作者姓名/ 艾孜买提·艾尼瓦尔
导师组/ 肖勇教授(责任导师)、刘波教授、王子源教授、杭海教授、林存真教授

巴旦木纹样与分形图形都具自相似性,对称性,不规则性和布局随机性。变化丰富,有很强的延展性,变化自由有规律。寻找传统维吾尔巴旦木纹样与分形图集中相似的图案,根据分析分形具有特点的与巴旦木纹样相似的分形茱莉亚集算式中的复数数集进行计算机算法生成创新。

新疆少数民族纹样如何创新与应用?
通过不断地跨领域实验,赋予传统少数民纹样新的生命力,同时打破民族界限,

展现新疆独特民族文化的整体展现。
为什么要用分形理念创新维吾尔巴旦木纹样?
有创新性、前景良好,可应用于众多领域。
分形理念创新、拓展巴旦木纹样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将当代设计艺术的衍生造型与民族纹样做比较、探究、论证,再将当代设计元素融合到传统纹样以及应对当代设计艺术的必备条件再进行重新构造,衍生出不断的创造力,最终希望能做出具有民族特性的视觉元素并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作品。
导师评语
作品尝试从民族传统中汲取视觉符号,并用设计的方式整合拓展。
——肖勇教授
05.春夏秋冬
作者姓名/ 宫永豪
导师组/ 刘波教授(责任导师)、肖勇教授、杭海教授、王子源教授、林存真教授

我通过建立自书体的三维模型,作品的视觉整体轮廓是“春夏秋冬”四个大字,春字运用代表生机的草绿渐变色,夏字运用活力十足的橙红渐变色,秋字运用代表丰收的麦穗黄渐变色,冬字运用蓝天白雪的蓝白渐变色。每一个大字都是用若干个小字组成,春夏两字都是爆满的文字外形,笔画不分明。而秋冬两字是逐渐鲜明的字的外轮廓,笔画分明。这也对应着春夏两季万物茂密生长的感觉,而秋冬两季万物是逐渐萧索的状态。

本次《春夏秋冬》创作的主题思路是什么?
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人有四态,生老病死。
本次创作的前期准备有哪些?
前期整理自己创作的自书体作品时,决定突破二维的文字,利用黑色和彩色卡纸、剪刀、刻刀和签字笔,创作了剪刻自书体“希望”、“春暖花开”、“逝者安息”等主题的作品,发布在抖音平台上累计有上千阅读量,这也激发了我创作立体自书体的决心和信心。
本次创作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把每一个小字看成一个“细胞”,成千上万的“细胞”就可以构成一个“器官”,这种“器官”带有视觉冲击,是可以强化文字传达的深刻内涵。
导师评语
今学生宫永豪将他研究的自书体、剪纸放置在空间之中,构思独特,有自己对艺术的见解。观者面字、字映观者。春夏秋冬,他的作品可以体现人性思考,艺术可以慰藉人心。祝愿宫永豪同学继续努力,无悔于青春,成就大业。
——刘波教授
06.sunflowers456
作者姓名/陈佩涵
导师组/林存真教授(责任导师)、王子源教授、杭海教授、刘波教授、肖勇教授

sunflowers456是与梵高油画同名的互动多媒体装置。 选取油画中的十二枝向日葵作为作品的视觉图形,并对其进行重新解构与抽象化处理。 利用深感摄像头捕捉观者的行为路径,通过数据编程处理触发视觉画面的同步变换。 观者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其身份在作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中相互置换。 作品所关注的是对造型中的主观意识空间再创造,思考视觉的多维空间的表达与主观意识空间再创造的关系,为图形或图像在空间的创造与展示提供另一视角的可能性。

请简述一下设计的构想?
装置的三个画面对应主体的三个观看视角,其交互实现模拟向日葵花盘向阳而动的行为属性,将「花」与「太阳」分别对应着「装置图形」与「观者」,形成一种动态地「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三个画面中的主体图形之间互为联动关系,使所呈现的画面随参与人数变化而不同。
如何看待线上展览?
线上展览将实体展览中空间塑造的场景性和作品的体量感置于次要位置,如何基于线上展览特征和观看体验来呈现作品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命题。
导师评语
该作品深入研究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多维视觉在二维空间中的表现,以此理论为依据,用新技术手段完成多维视觉在低维空间中的呈现,把新技术与美的原理在新时代形成新的融合贯通。sunflowers456装置中,互动对主观意识空间再造的介入,模糊了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角色界限,扩充了视觉在多维空间的呈现,形成持续感。现代科技与新媒体的创新,为多维的发展提供了必然性,这对未来艺术设计的模式提出了新的命题。
——林存真教授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