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放开研究生推免资格势在必行

??从上表可以看出,报考人数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招生人数的增长幅度。平均录取率由2018年的32%下降到2022年的24%。事实上,在所有的招生人数中,有一部分招生名额是在前一年的10月份通过免推录取(如2021年网上确认推免研究生为12.26万人),实际的研究生考试录取率比上述数字低。如果区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的话,因为推免研究生绝大多数录取的是学硕,学硕的竞争更为激烈。

当年推免研究生的资格是教育部规定并分配给各高校。正常情况下,学校再根据各学科的条件进一步分下去。这样各学科之间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比例并不高。据网上资料,除了清北有很高的推免比例(55%左右),一般211高校获得推免资格的比例在15%左右,其他高校就更低了。

教育部除了规定各高校推免资格的人数,对于各校招生中接收推免学生的比例也有规定,原则上不高于50%。事实上,这部分的规定只对少数高校有约束,多数高校虽然设定了一定数量的推免学生,但最终基本上都是招不满。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对于各个高校可以招收推免学生指标要远大于获得推免资格学生数,这样就产生了清北除了接受自己的学生外,还可以招收其他985和211大学的学生(如2021年清华录取的推免生中,自己学生只占42%,因为清华还有一部分推免生选择直博了),这些985和21

1学校又进一步竞争比自己差一档的学校的生源,依次竞争。最终的结果是很多学校自己的毕业生都申请比自己本科学校好的学校了,而学校很多时候计划招收的推免学生指标无法完成。这时候,即使学校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很满意,希望可以推免上研究生,但因为他们没有推免资格,只能放弃。

学生的推免资格是如何确定的呢?各个学校的选拔机制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是相似的:是基于本科前三年的课程成绩+综合评价。课程成绩评定就是前三年的各门课程的加权平均,各校差不多。区别在于综合评价,有的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将担任学生干部等活动予以加分,有的对发表文章给以加分等。最终将这两部分成绩相加,得到最终成绩排名,然后按照成绩分配推免资格。总目前情况看,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基础非常扎实,综合素质是比较好,这也是各高校愿意招收推免生的原因。

除了推免生外,绝大多数研究生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录取的。研究生考试一般是在前一年的12月份举行,来年的3月份出成绩,4月份教育部给出各学科的分数线。985高校可以自主划线,其他高校就要按照教育部划定的录取分数线作为最低分数线进行招生。这还会涉及到大量调剂等问题。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共有4门课,其中外语和政治是必考科目,各占100分,还有两门专业课,可以是各校自主出卷,各占150分,这样4门课总分为500分。事实上,很多专业都要求考数学,而数学是全国统一出卷,根据难度不同进一步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因此真正反映专业课水平的只有两门课,如果考数学的话只有一门专业课。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生入学考试就和高考差不多,更多是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于研究生至关重要的研究能力则基本无法考察。尤其是一些理工科,读研究生需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则根本无从考核。这也造成很多导师抱怨招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有时不得不从最基本的实验教起,完全不是指导研究生学习的方式。

为了解决考试成绩不能评价学生专业潜力和研究能力的难题,研究生招生还安排了复试环节。按照规定,复试成绩占有一定比重,而且一旦学生在复试中成绩不合格,就会被直接淘汰,不予录取。但教育部为了防止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有不公正的事情发生,对于初试成绩格外重视,那些在初试中排名靠前的考生如果没有被录取,则需要有特别说明。比如今年协和医大的初试第一名被淘汰的事情,就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其实对于学生的科研潜力的判断,很多时候很难用客观的数据来表示,要进行说明也不容易,因此很多学校招生负责人不愿意承担责任,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尽量按照初试成绩录取,以免各种麻烦。

每年的4月份研究生招生录取阶段,不仅学生忐忑不安,各位研究生导师也很紧张。老师们希望招上理想的学生,最坏的打算也是招进一个心理正常的学生。在目前状况下,一旦学生录取进来,老师除了负责学业指导外,其他事项几乎要老师负责任。一般情况下,学生想更换导师,或者导师想换学生都不容易,容易造成冲突。老师要是不巧招了一名能力较低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勤能补拙”方式弥补,但要是招了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那就有苦说不出了。所以在录取阶段大家都很关注,不过因为学生总体处于弱势,入学时也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在入学后不适应的话回旋的余地更小,更引起人们的同情。

二、当前研究生招生方式产生的不利后果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处于高端的教育,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至关重要。世界上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也是研究生教育最好的国家。中国目前正处在全面转型的阶段,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变局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则是事关中国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其中招生录取工作的改善是其中最容易做到的事,几乎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巨大的收益。

根据我们前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现有的研究生招生方式已经不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其不利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选拔机制失灵,大量更适合读研究生的学生被淘汰

前面已经说过,因为教育部规定的推免指标特别少,很多学校只能招收一些比自己学校低一档的学校的推免生。自己学校的学生哪怕觉得很满意,如果没有推免指标也无法招收。另一方面,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高考相差不大,基本都采用标准化的考试。研究生考试只需要考四门课,只占大学阶段所学课程的很小一部分,且这些考试科目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虽然这些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测试效度很低,结果就是很多不适合读研究生的学生被录取。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大量更适合继续深造的学生被淘汰了,这是对高等教育的重大损失,也导致了我国教育资源的错误配置。

2. 准备研究生考试占用了大量时间,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不仅考试的科目本身不能反映学生未来的潜力,考试本身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前面已经说过,研究生考试的这些科目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有前提的,就是要求学生们在这些科目上花相同的时间,这样谁的分数高,谁的学习能力就更强。但是现实中,很多学校的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只关注考研的几门课,花大量时间准备考研,而对于其他课程则不太重视。这样学习下来取得的考研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力有哪些提高呢?如果这些学生被录取,他们如何进行科研工作呢?

除了这种将考研当作上大学的最主要任务的学生,他们实际上将本科当高中延续,更有一些学生将这一过程放大了。他们不仅在大学期间专注于考研,甚至在毕业以后还坚持复习,专职考研,于是就产生了“一战”“二战”这样的名词。目前,考研学生中的往届生所占的比例已经远超应届生(见表2),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表2:2018-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生中往届生比重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