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9北京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9北京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2019北京大学世界史真题一.简答题(每题20分)
1.有人说塔西佗是古代罗马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你赞同吗?简述原因
同意。
塔西佗(约a.d.55~120年)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公元97年任执政官,112-113年任亚细亚行省总督。传世著作有:《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约在109年完成《历史》和《编年史》。《历史》共10卷,现存前4卷及第5卷一部分。《编年史》共16卷,现存1-4卷、 12-15卷及部分残篇。
主要贡献:
古代罗马的史学诞生于第2次布匿战争期间。早期的奠基人毕克托、老加图以及后来的撒路斯提乌斯等人把希腊史学的方法引入罗马,李维则代表了罗马史学的成熟和辉煌成就。然而,从李维到塔西佗,罗马的史学又产生了一次飞跃。塔西佗的史学比起李维来发展得更加成熟,代表了罗马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1) 客观写史
塔西佗在西方历史学史上第1次明确地提出了“抽离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写史原则,这是塔西佗史学成就的最高体现,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对史学本体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重视垂训
但是他与李维一样,并没有强调历史研究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功用(即为治国方略提供借鉴),而主要是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强调历史著作的立意应当有所褒贬、以此来促进个人和公共道德水平的提高。
(3)文风独特
尤其在《历史》和《编年史》中,集中地体现了他那含蓄凝炼、灵活多变的文风:词汇丰富而雅驯,文笔多变而不繁,语言精炼、结构紧凑,文约事丰、言简意远。有些短语和警句犹如格言,启人心智,被后人广泛传诵。
(4)爱憎强烈
他的著作意在鞭挞、意在揭露、意在发泄一个怀念共和制度的人对专制制度蓄之已久的愤怒情绪。这种著述动机和著述内容,使得塔西佗在著述过程中十分自然地流露出强烈的个人爱憎。
2.简述大流士改革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3.17、18世纪重商主义的历史意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4.《哥德斯堡纲领》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作用(略)
5.简述阿根廷的庇隆主义
庇隆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前总统胡安·多明戈·庇隆(1895—1974)提出了“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的口号,被称为庇隆主义。
当时阿根廷民族资产阶级趁帝国主义忙于大战之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要求有自己的理论主张。这一口号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工人群众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庇隆主义的核心就是所谓“第三种立场学说”,即对外主张同美国和苏联保持等距离的“第三立场”。庇隆说:“我们反对共产主义,因为共产党人是宗派主义者;我们也反对资本主义,因为主张资本主义的人也是宗派主义者。我们的第三种立场,并非中间立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立场,可以根据各种具体环境而或中,或左,或右。”
因此庇隆主义又称“正义主义”。
庇隆认为,他的学说是介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通过抑制两个极端达到两者之间的正确的平衡点的学说。”他认为二者都是宗派主义,应走第三条中间道路。对内实行劳资合作,对外主张与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保持“等距离”,支持第三世界,摆脱对超级大国的依赖。故他的学说又称“第三立场说。”
庇隆主义认为,第三位置学说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中人的幸福,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协调物质主义、理想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几种力量,并以基督教的精神珍视每一种力量。
庇隆把他的理论概括为“政治主权,经济独立和社会正义”三大纲领性口号,认为这三大口号包括了庇隆主义的全部理论内容,是庇隆主义的精髓。
6.简述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5万兵力,向西奈半岛发动全线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国和法国为报复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也参加了战争。在埃及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加上美苏的强烈反对,英、法、以三国政府被迫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957年3月,以军最后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埃及的胜利而告终。
二.论述题(四选三,每题60分)
1.宗教改革之前有什么宗教改革,评价(略)
2.日本近代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倒幕运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削弱了封建旧势力,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大政归还天皇,日本开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它是一次下层地主武士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积极影响有①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②使日本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独立发展的强国;
③其成功为亚洲国家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经验。
④使资本主义制度突破了欧洲和北美,冲击了世界范围的封建统治秩序。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并且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近代亚洲的强国。然而,其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保留其军国主义传统,从而促使日本在强大之后,走上了侵略他国,与其他列强一起瓜分世界的道路,最终在给被侵略国家带去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为日本后来在二战中的彻底失败埋下了伏笔。
3.欧洲绝对主义王权兴起的历史条件(略)
4.试析美苏冷战对亚洲民族主义的影响
战后,伴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一大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构成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扭转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高涨、第三世界国家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的成立,不仅在本地区国际事务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兴起的起点。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共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印尼总统苏加诺呼吁亚非各国加强团结,共同行动。为了保证会议的成功,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受到了大多数与会国的赞同,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洲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以及促进国际间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种精神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为民族独立国家间进行区域的或世界范围的联合斗争开辟了道路。亚非会议为第三世界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万隆亚非会议之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为了维护主权和独立,广大新独立国家不愿意卷入大国集团政治,迫切要求团结合作,走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宣布全力支持各国人民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要求清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的原则取代冷战,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等。此次会议宣告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为基本原则和宗旨的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是第三世界进一步觉醒和团结的反映,在不结盟运动的旗帜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77国集团”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力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自50年代未60年代初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剥削它们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77国联合发表《联合宣言》,明确表示要加强接触和磋商,制订国际经济合作的联合行动纲领。《宣言》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概念。“77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第三世界在政治上的独立以及经济上的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格局提出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
2019北京大学世界史真题一.简答题(每题20分)
1.有人说塔西佗是古代罗马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你赞同吗?简述原因
同意。
塔西佗(约a.d.55~120年)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公元97年任执政官,112-113年任亚细亚行省总督。传世著作有:《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约在109年完成《历史》和《编年史》。《历史》共10卷,现存前4卷及第5卷一部分。《编年史》共16卷,现存1-4卷、 12-15卷及部分残篇。
主要贡献:
古代罗马的史学诞生于第2次布匿战争期间。早期的奠基人毕克托、老加图以及后来的撒路斯提乌斯等人把希腊史学的方法引入罗马,李维则代表了罗马史学的成熟和辉煌成就。然而,从李维到塔西佗,罗马的史学又产生了一次飞跃。塔西佗的史学比起李维来发展得更加成熟,代表了罗马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1) 客观写史
塔西佗在西方历史学史上第1次明确地提出了“抽离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写史原则,这是塔西佗史学成就的最高体现,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对史学本体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重视垂训
但是他与李维一样,并没有强调历史研究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功用(即为治国方略提供借鉴),而主要是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强调历史著作的立意应当有所褒贬、以此来促进个人和公共道德水平的提高。
(3)文风独特
尤其在《历史》和《编年史》中,集中地体现了他那含蓄凝炼、灵活多变的文风:词汇丰富而雅驯,文笔多变而不繁,语言精炼、结构紧凑,文约事丰、言简意远。有些短语和警句犹如格言,启人心智,被后人广泛传诵。
(4)爱憎强烈
他的著作意在鞭挞、意在揭露、意在发泄一个怀念共和制度的人对专制制度蓄之已久的愤怒情绪。这种著述动机和著述内容,使得塔西佗在著述过程中十分自然地流露出强烈的个人爱憎。
2.简述大流士改革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3.17、18世纪重商主义的历史意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

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4.《哥德斯堡纲领》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作用(略)
5.简述阿根廷的庇隆主义
庇隆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阿根廷前总统胡安·多明戈·庇隆(1895—1974)提出了“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的口号,被称为庇隆主义。
当时阿根廷民族资产阶级趁帝国主义忙于大战之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要求有自己的理论主张。这一口号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工人群众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庇隆主义的核心就是所谓“第三种立场学说”,即对外主张同美国和苏联保持等距离的“第三立场”。庇隆说:“我们反对共产主义,因为共产党人是宗派主义者;我们也反对资本主义,因为主张资本主义的人也是宗派主义者。我们的第三种立场,并非中间立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立场,可以根据各种具体环境而或中,或左,或右。”
因此庇隆主义又称“正义主义”。
庇隆认为,他的学说是介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通过抑制两个极端达到两者之间的正确的平衡点的学说。”他认为二者都是宗派主义,应走第三条中间道路。对内实行劳资合作,对外主张与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保持“等距离”,支持第三世界,摆脱对超级大国的依赖。故他的学说又称“第三立场说。”
庇隆主义认为,第三位置学说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中人的幸福,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协调物质主义、理想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几种力量,并以基督教的精神珍视每一种力量。
庇隆把他的理论概括为“政治主权,经济独立和社会正义”三大纲领性口号,认为这三大口号包括了庇隆主义的全部理论内容,是庇隆主义的精髓。
6.简述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5万兵力,向西奈半岛发动全线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国和法国为报复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也参加了战争。在埃及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加上美苏的强烈反对,英、法、以三国政府被迫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957年3月,以军最后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埃及的胜利而告终。
二.论述题(四选三,每题60分)
1.宗教改革之前有什么宗教改革,评价(略)
2.日本近代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倒幕运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削弱了封建旧势力,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大政归还天皇,日本开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它是一次下层地主武士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积极影响有①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②使日本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独立发展的强国;
③其成功为亚洲国家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经验。
④使资本主义制度突破了欧洲和北美,冲击了世界范围的封建统治秩序。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并且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近代亚洲的强国。然而,其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保留其军国主义传统,从而促使日本在强大之后,走上了侵略他国,与其他列强一起瓜分世界的道路,最终在给被侵略国家带去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为日本后来在二战中的彻底失败埋下了伏笔。
3.欧洲绝对主义王权兴起的历史条件(略)
4.试析美苏冷战对亚洲民族主义的影响
战后,伴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一大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构成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扭转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高涨、第三世界国家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的成立,不仅在本地区国际事务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兴起的起点。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共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印尼总统苏加诺呼吁亚非各国加强团结,共同行动。为了保证会议的成功,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受到了大多数与会国的赞同,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洲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以及促进国际间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种精神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为民族独立国家间进行区域的或世界范围的联合斗争开辟了道路。亚非会议为第三世界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万隆亚非会议之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为了维护主权和独立,广大新独立国家不愿意卷入大国集团政治,迫切要求团结合作,走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宣布全力支持各国人民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要求清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的原则取代冷战,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等。此次会议宣告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为基本原则和宗旨的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是第三世界进一步觉醒和团结的反映,在不结盟运动的旗帜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77国集团”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力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自50年代未60年代初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剥削它们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77国联合发表《联合宣言》,明确表示要加强接触和磋商,制订国际经济合作的联合行动纲领。《宣言》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概念。“77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第三世界在政治上的独立以及经济上的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格局提出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