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7苏州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7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张雨洁)

2017苏州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拜占庭帝国
拜占廷帝国(395-1453年),又译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554年,击败法兰克王国,拜占廷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
1204年,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2.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改革背景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全权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债务及因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之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3.考迪罗制
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制度。考迪罗在拉丁语中意为“军事首领”或“领袖”,泛指拉美各国的军事独裁者。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与依靠暴力维持其统治。在拉美各国独立初期,考迪罗大多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后来多为军官出身或某一地主集团的首领。考迪罗主义对拉美各国具有诸多负面影响。
4.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的一次民主革命。因发生在俄历二月,故名。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由于军事上指挥不当,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3月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起义,逮捕沙皇政府的官员,罗曼诺夫皇朝就此结束。二月革命后,工人和士兵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而资产阶级则成立了临时政府,造成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
5.什叶派
与逊尼派并列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一。该派以拥护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做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神化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 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圣人。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崇拜圣徒和圣墓,允许临时婚姻,重视阿术拉节。1502年被伊朗定为国教,延续至今。由于对伊玛目认识的不同,分裂为栽德派、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
6.阿维农之囚
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7.东方问题
19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濒临崩溃,但仍包括小亚细亚,巴尔干,波斯湾沿岸,红海沿岸和埃及等广大地区,地理和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俄英法等欧洲大国对奥斯曼帝国早已垂涎,于是便产生了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问题,史称“东方问题”。
在1821~1829年的希腊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1908年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过历史上著名的东方问题。
8.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9.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10.舒曼计划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西欧煤钢联营的建议,即欧洲煤钢联营计划。1950年5月公开发表。主张将法国和西德的煤钢工业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之下,其他西欧国家都可以自愿加入。西欧各国首先使这两个基本工业部门实现一体化,然后,其他部门也按同样原则处理,直到一切贸易障碍在整个经济领域消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根据这一计划在巴黎签订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协定》,规定在6国范围内成立煤钢共同市场等。
二、简答题
1.简述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印度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之末,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产生原因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和雅利安人内部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种姓,梵语叫“瓦尔那”,意为肤色。在白肤色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初,他们发现当地居民的皮肤是黑色的,为了区分,他们自称“雅利安瓦尔那”,把征服和与之敌对的当地居民称之为“达萨瓦尔那”。后来,雅利安内部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出现了平民和贵族。平民称为“吠舍”;贵族中一部分是从事祭祀的,称“婆罗门”,另外一部分从事战争的贵族叫“罗奢尼亚”。到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国家和婆罗门教的形成,种姓正式演变成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2)种姓制度是古代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的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和义务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是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集团。他们拥有宗教经典的解释权和宗教仪式的主持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他们通过宗教活动获取报酬。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顾问,以占卜活动来影响国王的决策。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由“罗奢尼亚”发展而来,是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俗贵族集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统治者,国王通常属于此等级。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而且还通过战争获取大量财富。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民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商等业,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由于他们是雅利安人,因此有参加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被统治者,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也有少数是战败或沦落的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各种生产劳动,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劳动者,其中有的人已沦为雇工和奴隶。但从总体上来说,首陀罗是下层受苦的平民,不完全等同于奴隶。与前三个等级不一样,首陀罗没有宗教信仰权,不能参加前三个等级的宗教礼仪。
(3)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
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前三个等级有权参加,而首陀罗作为非雅利安人,被剥夺了宗教权利。
四是各等级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4)后期吠陀时代,维护种姓制度的思想武器是婆罗门教。
2.简述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一)它把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 主义世界的。
(二)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 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这就为17-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文艺复 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打破了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四)文艺复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神学,但它造成的思想解放却动摇了教会精神统治的根基,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不免有一些缺陷。首先,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到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其次,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了下来。
3.简述二战后日本改革措施和影响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

、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4.分析道威斯计划、马歇尔计划
(一)《道威斯计划》是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制订的德国战后赔款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有: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以稳定通货和平衡预算;由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以稳定其币制;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只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明确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德国财政经济受协约国代表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等。这一计划的通过和实施,是协约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
首先,《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
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一批又一批的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了一个循环。
再次《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法国争霸欧洲的计划遭到沉重打击,而美国则显示了它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独特性和欲望。
最后,《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上放弃了对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施制裁的权利,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形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来自战胜国的资本为濒临绝境的德国经济输入新的血液,使其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概述了美国援助欧洲的方针。他分析了援欧的原因、目的和方式,希望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援助要求,然后美国将尽全力支持。对此,西欧各国政府表示十分欢迎。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使马歇尔计划法律化。4月7日,经杜鲁门签署,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4月开始执行,到1952年6月宣布结束,美国共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90%为赠与、10%为贷款。
(1)它恢复和发展了欧洲经济,稳定了欧洲社会秩序。到1952年,西欧工业产量比战前提高35%,农业产量比战前提高10%。特别是西德,发展速度最快,到1955年其工业产值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2)马歇尔计划也推动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协作。1951年4月18日,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六国签署《欧洲煤钢联营协定》,西欧开始趋向一体化。(3)马歇尔计划树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欧洲各国在接受美国的援助时,也就增加了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并被美国纳入其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从而成为其与苏联争霸的棋子。(4)该计划也解决了战后美国生产过剩与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使美国经济保持了一段繁荣时期。
三、论述题
1.论述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一 1920年,英、法、美等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美、英、日等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雅尔塔体系。1943年至1945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 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它们安排的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主要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瓦解。
(三)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论述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生(略)
3.论述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2)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3)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5)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6)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
2017苏州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拜占庭帝国
拜占廷帝国(395-1453年),又译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554年,击败法兰克王国,拜占廷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
1204年,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
2.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改革背景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全权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债务及因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之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3.考迪罗制
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制度。考迪罗在拉丁语中意为“军事首领”或“领袖”,泛指拉美各国的军事独裁者。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与依靠暴力维持其统治。在拉美各国独立初期,考迪罗大多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后来多为军官出身或某一地主集团的首领。考迪罗主义对拉美各国具有诸多负面影响。
4.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的一次民主革命。因发生在俄历二月,故名。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由于军事上指挥不当,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3月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起义,逮捕沙皇政府的官员,罗曼诺夫皇朝就此结束。二月革命后,工人和士兵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而资产阶级则成立了临时政府,造成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
5.什叶派
与逊尼派并列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一。该派以拥护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做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神化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 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圣人。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崇拜圣徒和圣墓,允许临时婚姻,重视阿术拉节。1502年被伊朗定为国教,延续至今。由于对伊玛目认识的不同,分裂为栽德派、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
6.阿维农之囚
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7.东方问题
19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濒临崩溃,但仍包括小亚细亚,巴尔干,波斯湾沿岸,红海沿岸和埃及等广大地区,地理和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俄英法等欧洲大国对奥斯曼帝国早已垂涎,于是便产生了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问题,史称“东方问题”。
在1821~1829年的希腊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1908年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过历史上著名的东方问题。
8.年鉴学派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9.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10.舒曼计划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西欧煤钢联营的建议,即欧洲煤钢联营计划。1950年5月公开发表。主张将法国和西德的煤钢工业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之下,其他西欧国家都可以自愿加入。西欧各国首先使这两个基本工业部门实现一体化,然后,其他部门也按同样原则处理,直到一切贸易障碍在整个经济领域消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根据这一计划在巴黎签订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协定》,规定在6国范围内成立煤钢共同市场等。
二、简答题
1.简述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印度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之末,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产生原因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和雅利安人内部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种姓,梵语叫“瓦尔那”,意为肤色。在白肤色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初,他们发现当地居民的皮肤是黑色的,为了区分,他们自称“雅利安瓦尔那”,把征服和与之敌对的当地居民称之为“达萨瓦尔那”。后来,雅利安内部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出现了平民和贵族。平民称为“吠舍”;贵族中一部分是从事祭祀的,称“婆罗门”,另外一部分从事战争的贵族叫“罗奢尼亚”。到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国家和婆罗门教的形成,种姓正式演变成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2)种姓制度是古代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的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和义务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是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集团。他们拥有宗教经典的解释权和宗教仪式的主持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他们通过宗教活动获取报酬。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顾问,以占卜活动来影响国王的决策。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由“罗奢尼亚”发展而来,是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俗贵族集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统治者,国王通常属于此等级。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而且还通过战争获取大量财富。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民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商等业,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由于他们是雅利安人,因此有参加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被统治者,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也有少数是战败或沦落的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各种生产劳动,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劳动者,其中有的人已沦为雇工和奴隶。但从总体上来说,首陀罗是下层受苦的平民,不完全等同于奴隶。与前三个等级不一样,首陀罗没有宗教信仰权,不能参加前三个等级的宗教礼仪。
(3)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
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前三个等级有权参加,而首陀罗作为非雅利安人,被剥夺了宗教权利。
四是各等级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4)后期吠陀时代,维护种姓制度的思想武器是婆罗门教。
2.简述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一)它把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 主义世界的。
(二)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 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这就为17-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文艺复 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打破了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四)文艺复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神学,但它造成的思想解放却动摇了教会精神统治的根基,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也不免有一些缺陷。首先,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到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其次,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了下来。
3.简述二战后日本改革措施和影响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4.分析道威斯计划、马歇尔计划
(一)《道威斯计划》是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制订的德国战后赔款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有: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以稳定通货和平衡预算;由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以稳定其币制;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只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明确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德国财政经济受协约国代表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等。这一计划的通过和实施,是协约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
首先,《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
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一批又一批的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了一个循环。
再次《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法国争霸欧洲的计划遭到沉重打击,而美国则显示了它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独特性和欲望。
最后,《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上放弃了对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施制裁的权利,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形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来自战胜国的资本为濒临绝境的德国经济输入新的血液,使其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概述了美国援助欧洲的方针。他分析了援欧的原因、目的和方式,希望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援助要求,然后美国将尽全力支持。对此,西欧各国政府表示十分欢迎。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使马歇尔计划法律化。4月7日,经杜鲁门签署,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4月开始执行,到1952年6月宣布结束,美国共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90%为赠与、10%为贷款。
(1)它恢复和发展了欧洲经济,稳定了欧洲社会秩序。到1952年,西欧工业产量比战前提高35%,农业产量比战前提高10%。特别是西德,发展速度最快,到1955年其工业产值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2)马歇尔计划也推动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协作。1951年4月18日,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六国签署《欧洲煤钢联营协定》,西欧开始趋向一体化。(3)马歇尔计划树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欧洲各国在接受美国的援助时,也就增加了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并被美国纳入其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从而成为其与苏联争霸的棋子。(4)该计划也解决了战后美国生产过剩与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使美国经济保持了一段繁荣时期。
三、论述题
1.论述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一 1920年,英、法、美等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美、英、日等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雅尔塔体系。1943年至1945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 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它们安排的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主要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瓦解。
(三)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论述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生(略)
3.论述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2)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3)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5)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6)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