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热机构冷, 闯不过在线考研培训的独木桥高考 备考….txt
本文系深潜atom第287篇原创作品
从前,有一个老掉牙的笑话是这样讲的:
两位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异常激动,他们一边兴奋地讨论着自己的大好前途,一边钻进了波士顿市区的一辆出租车。听了他们几分钟的交谈后,出租车司机问道:“两位老兄是哈佛毕业生?”“是的,先生。我们是2009届的。”他们自豪地说。出租车司机把手朝后面伸去,热情地说:“握手!我是1983届的!”
这个笑话风靡很久,但大概率是假的,属于乡村知识分子的揶揄和意淫。但在经济起飞的早些年,它折射出很多人对学历的不屑。
大学,到底是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还是严进严出,这种争论也一直喋喋不休。但现在,这种争论现在越来越没有必要和实际意义了。经过几十年充分的发展,各个行业在取得长足进步后,人们已经开始不约而同的谈起了“内卷”——我们对“内卷”的看法,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资源的投入无法突破边际成本的桎梏,需要新的技术升级来打破这种局面;而“内卷”是在新技术和新格局到来前碎步前进和悬空停驻。
当人们指责大学生虚度光阴的声音高的时候,恰恰说明,即便大学四年过得很轻松,也能获得相对不错的工作机会。而当这种批评的声音消失后,则说明,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晰和单一了——在毕业进入社会被内卷之前,先自觉地好好学习,这其中最自然的选择就是有针对性的考试和解锁具体的技能。
01
考研的难度越来越高,
但考研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现有人口141178万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全国人口数量
但作为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经济体,经济增长不仅仅表现为人们的收入的普遍提高,职业参与度的提高也会带动劳动素质的提升。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需要更深刻的思考自己和现代化生产之间的关系。
对于学生而言,抛开对学术本身的热爱和追求,读研考研确实是性价比最高、收益最大化的“战略拖延”。但与此同时,考研的难度正在逐年提高。面对就业压力,大学已经更早就开启了内循环,保研名额在不断地增加。在招生总数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留给考研学生的名额自然就会减少,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不断加剧。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的发达,读大学的心得和攻略,已经不再像原来那样有信息差可以存在的空间了。原来一个学生如何获得社会运行的规则的提示,需要机缘巧合,往往容易被困于自己阶层认知的藩篱中,但现在这些障碍正在不断地消失。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提升竞争力,这就导致考研“车轮战”者数量不少,他们在经历一次或者两次的研究生碰壁之路以后会有更强的求胜欲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来应对,这一点对于应届毕业生或者是“一战”考生来说尤其不利。并且考研的调剂难度也在加大。不少学校更愿意招收第一志愿报考自己的学生。
考研和高考最大的区别在于,需要学生更强的自主性,因为考研不像高考那样具有相对的统一性、模式化,尤其专业课,同一个专业和方向,报考的学校不同,试题类型和侧重点就不同。所以,对于基础课部分,通过上辅导班,集中的突击,就成了一种很节省时间和精力的选择。
△备考
最重要的是,考研比拼的是自控能力。大学教育不同于以高考为绝对目标的高中教育,老师没有辅导学生考研的义务,学习中也没有相关的课程,那么对于备考的学生而言,除非考本校,考外校需要自己制定计划和收集整理信息甚至人脉的功课,是一项目非常系统的工作。即便互联网如此发达,网上关于各个学校考研的信息也依旧非常凌乱和驳杂,可以借鉴的有用信息并不多。
这时候,学生对考研辅导需求,就跟健身之于私教的需求是类似的,需要方法论,需要学习的节奏,需要督促和信心的输出。一言以蔽之,备考学生的需求在于,把自己放进一个学习的体系中,让自己有目标感和坐标,而不至于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对时间和进度的迷茫中浪费时间。
这些是“ ”捕获用户的抓手。
02
高校市场的特殊性,
老行业,以及天花板
在以往的考研辅导市场中,课程也被分为面授和视频录播两种形式。而面授又往往以大课为主,我们老编辑就曾经在十年前的炎炎夏日,在一个大礼堂参加过上千人的
考研公共课的辅导大课,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体验实在太残酷了。而且在十年前,考研辅导课的价格就动辄数千元。按照班级规模和授课形式,费用又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传统的考研课程推广,主要靠粘贴广告和口碑传播。大部分直接对接学生的,都是在地的代理机构,他们展示的传统的渠道能力,能理顺各个环节的关系,和学校之间有顺畅的沟通和信任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渠道为王。
切入的市场,也并不是一个完全新鲜的市场。在这个领域,有耳熟能详的 、 、 等一系列巨头,还有更多的小机构,整体生态和分布结构跟k12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k12因为用户基数巨大,用户周期更长,目标导向更明确,更核心的是,因为教材的相对同一性,更加方便进行标准化的课程研发。
△
校园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能以点带面,迅速起量。从当年的校内网,到饿了么,再到ofo单车,早期无一不是从校园市场切入,并打开局面的。 成立于2015年,恰逢“互联网+”和“万众创业”的势头如火如荼的阶段。 选择的并不是一片蓝海,而是期待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切入这个行业。这一点目前看,确实是 的优势。以 app为例,点击考研的button进入跳转页,页面惊人的简陋,更侧重的还是电话营销获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以考研为例,公共课的部分,各家的标准化程度,其实已经都很高了。但真正的难度和壁垒在于,专业课的部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收集、整理、爬梳出完整的知识谱系。这是因为考研的专业课,数量更加的驳杂和庞大。随着保研比例的上升,能分享的考研经验,就越来越少。对于考不中的学生而言,就更加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所以专业课的信息不对称,反倒没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淡化。如果 能真正啃下这块硬骨头,那么可以建构起自己的护城河。
从更大的社会背景来看,如果内卷不是短期内能破解的问题,那么考生群体也会重新去评估考研的价值和意义,因为等研究生毕业了,竞争并没有减缓,反而加剧了,那么考研就是一个并不划算的决策和选择。
△ app产品界面
的强项在于,它确实比原来的那些老牌的考研品牌更善于做互联网产品。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的情况下, 会很快切到一部分用户。但高校市场也是一个存量市场,更何况,考研一类的考试本身的名额是相对固定的,在这种双重限制下,这个赛道不会出现k12一样的井喷。而且大学生的用户忠诚度并不高, 可以“搅局”,但很难通吃。
但正如“校内网”最后改名“人人网”的考虑。这个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存量是清晰的。在触达天花板后,想有新的突破很难。 的故事,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稳稳当当赚钱的故事,不会有很大的波澜,这是我们对这个赛道上所有的选手的看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