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遭遇有人被取消录用,有人起诉维权(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歧视)
本文转自:人民网
听到电话里“不予录用”的通知,王冉的脑子嗡地一下,一片空白。而两天前,她的名字还出现在拟录用人员名单里。
研究生毕业证上的一个“非”字让王冉失去了一份即将到手的新工作,而她的经历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过程中并不罕见。尽管教育部多次发文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名,招聘单位对于这一新的学位类型的认识仍然滞后。
中国教育在线编制的《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都因为学历在就业过程中受到过歧视。
被取消录用:“我不理解”
王冉是某高校2018级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今年7月,她报考龙门实验室。此后,王冉通过资格审核,笔试、面试、总成绩均获得第一名,也顺利通过体检。
当她还沉浸在被录用的喜悦中,一通电话打破了入职前的憧憬。9月25日,拟录用人员名单公示期结束的第二天,王冉接到自称洛阳人才人仕网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诉她,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历不符合招聘要求。王冉告诉记者,她此前看到龙门实验室的招聘信息,招聘条件对学历的要求为取得“双证”。“我就试着投了一下,投完后看到附件里要求‘全日制’,当时就想2017年之后的‘非全’也有‘双证’,那就试试看,能过审就过,不行咱也努力了。”
在龙门实验室2022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方案的“应聘条件”中,记者看到,其中一条要求“已取得招聘岗位要求的相关学历,或2023年7月31日前取得招聘岗位要求的相关学历(须由所在学校出具加盖公章2023年7月31日前可以取得‘双证’的证明)”。而在附件的招聘工作人员计划表中,除了研发类岗位要求“博士研究生”,其他岗位均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上述方案还提及,龙门实验室官方网站及洛阳人才人仕网为本次招聘工作的指定平台,有关引进人才的信息及相关事项通过上述平台发布。
“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才说呢?”那段15分钟的通话中,王冉将整个报考过程一一向工作人员说明,称自己曾提交过学历学位证书,从未隐瞒过学历情况,并反复向对方解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
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这种解释的正式表述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后来,这句话也被非全日制研究生们一次又一次地用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
电话那端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仅负责通知“不予录用”一事,对于王冉的相关损失和诉求可以 忙向单位反馈。
王冉告诉记者,她目前在天津某事业单位工作,为结束与男友的异地恋,以及看好龙门实验室的发展前景,便报考了该单位。背调期间,龙门实验室联系了其所在单位,所有同事已知情。“交接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
9月26日,新的拟录用人员名单出现在龙门实验室官方网站及洛阳人才人仕网,只是没了王冉的名字。
王冉的名字出现在拟录用人员名单上。受访者供图
记者致电龙门实验室人力资源部,一名工作人员称,其招聘要求的确为“全日制”,是基于其单位自主招聘、择优录取和选人用人需求制定的。王冉以“非全”身份通过此前的审核,是第三方平台即洛阳人才人仕网审核出现纰漏导致的,会追究其责任。
而针对此前出现王冉名字的拟录用人员名单,前述工作人员称:“那是第三方根据我们之前拟定的一个工作推进计划发布的,不代表我们实验室官网。”
被误解:“你是不是被骗了”
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就业入职关可能仅仅是第一重关卡。闯过后,还将面临着被误解以及另一种不公平。
2018年,林扬被调剂到北京某高校读研,成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虑到毕业后学历证和学位证都有,自己又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起上课,考核标准也都一样,林扬未曾怀疑过“非全”的含金量。然而考取家乡的公务员后,她却因为这一身份遭遇了不少偏见和区别对待。
首先是公务员登记表的填写,林扬告诉记者,表格里关于学历学位的选项只有“全日制教育”和“在职教育”。“我承认我是非全,写到‘全日制’里可能不合适,但写进‘在职’,也不符合情况。”
在待遇方面,林扬跟同单位的全日制研究生也不一样,目前每个月少拿千元。她几次找到当地组织部反映问题,将论文盲审的证明截图、学校提供的相关情况说明、脱产上课等各类证明递交上去,“还把我的论文拿给组织部的人看,都没有用。”
周围人的质疑更是让她百口莫辩,有人问她是不是被骗了,是不是花钱买的学历。林扬坦言,从未觉得读“非全”丢人,但各种质疑声令她一度“有点抬不起头”。
2020年,改革后的首届三年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迎来毕业,“林扬们”走向社会,当发现就业招考、人才补贴、落户等将他们排除在外时,部分人选择“抱团取暖”,试图通过各类方式改变这一现状。
在社交平台微博上,拥有7万粉丝的教育博主@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从2018年开始科普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概念。账号运营者之一,同时也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读的刘璃告诉记者,最初只是想诉说这一群体的求职经历,后来引发一部分人的共鸣,粉丝越来越多,除了做科普,也会发布各地和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和招录等政策中排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情况,网友投稿内容以及相关投诉维权的渠道、方式和进展。
今年5月,一则“人才补贴排除‘非全’研究生,毕业生状告石家庄市政府获立案”的新闻引发热议,新闻中作为原告的2022届非全日制研究生刘浩哲也是上述教育博主粉丝群中的一员。
起诉时隔近半个月后,尚未开庭,当地完善人才补贴政策并正式发文,明确将“国家统招的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纳入石家庄市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安家补贴范围,按照相关实施细则中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申领补贴条件、标准及程序享受补贴政策。
近日,前述教育博主粉丝群中又有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维权。
丽水市莲都区人社区相关回复。受访者供图
河南大学2022届非全日制研究生吴金鹏告诉记者,今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准备前往浙江省丽水市就业,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和电话咨询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补贴政策,得到回复: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享受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福利待遇,包括领取购房补贴、领取租房补贴、享受人才公寓待遇、f类人才认定。3个月前,他据此先后向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丽水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两级政府均作出不予受理决定书后,吴金鹏继而向莲都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9月7日,两起行政诉讼案件均获得法院的受理。
被歧视背后:“非全”是什么
向周围人科普什么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似乎成为他们共同的使命。林扬记得,刚回到家乡时,大家听说单位里新招来一个研究生,都会跟她多聊两句,但一问得知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少人心生疑惑,将其与在职研究生划等号,“然后我就得一遍遍地解释为什么上了‘非全’,‘非全’是什么,教育部等五部门的文件又是如何要求的。”
林扬提及的“文件”指的是,202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用人单位和各地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
上述《调查报告》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歧视的最大原因是不少用人单位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质量不如全日制。
《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截图
根据2016年教育部《通知》的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二者只是在学习方式上有所区分,而在招生计划、招生录取、质量标准、证书管理等方面并无区别。
除了招聘单位的歧视,不少公众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产生质疑,认为其含金量低,录取分数相对较低。
刘璃称,二者的国家线分数是统一的,所谓的“分数线高低”指的是校线或者院线,“这个取决于学校的报名名额和供需关系,如果大家都要报非全日制,全日制没人报,或者报的少,非全日制的分数线就会比全日制更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半工半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无连贯的长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不排除部分学生因此导致的学习质量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差异,“当然其中也有少部分确实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研究水平。”他认为,承认这种差异并不代表在招聘中,尤其在报考环节上,用人单位就能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这种拒绝,我认为是带有歧视性的。用人机构在招聘时,应该根据求职者实际的工作能力进行评定,而不应带有学历歧视。”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陈新忠认为,提升“非全”研究生的地位,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考虑在不过多增加学费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学制,以制度保障“非全”研究生的在校学习以及与导师沟通时间。
对于不少人印象中的宽进宽出,刘璃称,如今的非全日研究生同样要求严进严出,“毕业标准是所谓的论文,我们的论文不光要进行盲审,还要跟全日制的放在一块去盲审,也就是说,要纳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评估范围里。”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辉持相同观点。他指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还是要保障质量,而这并非某一环节单独决定,“入口”“过程”“出口”同样重要,“进来的时候是统考,毕业标准是论文,包括匿名送审、答辩、抽检等,‘入口’‘出口’非全日制与全日制都一样,这两个层面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非全’的质量。但对‘非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特别是主体为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非全’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健全。”
“非全”招生中的“隐性失衡”
2016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传统的全日制学习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获取知识的要求,对二者进行统筹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功能,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其次也利于考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准确选择报考单位和学科专业以及学习方式。
此后,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并轨招生,而政策落地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非全
日制生源不足、录取困难等问题。
周文辉告诉记者,原本应该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主体的在职人员群体,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兼顾学习、工作和生活,初试成绩总体过线率明显低于应届生群体,造成招生培养单位在复试工作中普遍面临着生源短缺的压力。为完成招生计划,部分招生培养单位允许并鼓励大量报考全日制的考生调剂为非全日制。
上述结果在教育部考试中心两名研究人员2020年发布的相关调查中也有所体现。为了解统考政策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实际效果的影响,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来自全国32所高校的部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导师进行了调研。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相关调查。截图
数据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中在职人员比例低,经过调剂的应届生占比高,两类人员在报考动机、备考时间、考试难易度感受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986名非全日制硕士生中,考前身份为在职人员的仅有95人,占比不到10%,考前身份为应届生的有891人,超过90%。
“这样一方面隐性提高了应届生的考研录取率,另一方面也隐没了非全日制研究生主体应用型、实践型的功能定位。”周文辉表示。
政策层面似乎也意识到这一问题。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多加了一条规定: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在周文辉看来,这一规定再一次明确了招生并轨政策的初衷,“非全主要还是面向在职人员,得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结构中在职人员的合理比例。”不过,据他观察,“定向”规定后,应届生比例有较大程度下降,招生“隐性失衡”有所缓解。
“定向”规定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入校时与就业单位、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这意味着,毕业时他们也不再享有应届生身份。
刘璃告诉记者,对于没有工作的应届生和辞职备考研究生的部分人而言,定向合同只能拜托亲戚或朋友的公司 忙盖章,这部分人也开始担忧求职时可能遭遇的“双重身份”歧视,“不仅因‘非全’被排除,也可能因‘定向’身份被排除,已经有人在反映,参加社招时,招聘单位要求‘定向’除外。”
对此,陈新忠表示,学校要求签订三方培养协议是在履行相关文件规定,担心“非全”研究生在读期间或毕业后,与研究生本人、研究生工作单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其实,学校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可强行划一。”
(文中王冉、林扬、刘璃为化名)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rmzj@people.cn
推荐阅读:
人民直击丨在线培训乱象②副业变负债?短视频培训课程被指“割韭菜”人民直击丨在线培训乱象①花25万买53门课程?高价“协议班”你入坑了吗人民直击丨郑州市民4s店买到涉水车 同批21辆当新车出售?人民直击丨虚拟偶像“塌房”之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