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月累第二期选择题39我国是统一…来自马小研-马理论考研-微博

???分析一、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选择题重要考点一)。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第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选择题重要考点二)。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第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第三,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选择题重要考点三)。

4.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过时论”(分析题要点一)?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获益的同时,也要面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3)“爱国主义过时论”看到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共享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没看清楚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从而夸大并美化了经济全球化,并抛开民族国家利益去空谈人类利益,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根深蒂固的民族国家观念,淡化了人们为国奉献意识和国家安危意识,消弭了社会共同价值观和民族凝聚力,其实质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4)对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以下三个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5.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分析题要点二)。

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应当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只有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①推进祖国统一;②促进民族团结;③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6.反对强势爱国论、经济爱国论、爱国不等于爱社会主义论(分析题材料答案要点三)。

(1)强势爱国论

这种观点认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国际地位形象,我国都已经得到巨大的提升,具备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实力,应该在我国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时,以强硬态度保护我国国家利益不被侵占,以强悍的姿态对世界说“不”。

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一种缺乏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的民族主义,它有助于强化民族自尊心、自强心和自信心,有助于民族独立,唤起人们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保存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为政治统治提供了某种合法性基础,但也容易使人们在对待民族问题、国家利益方面,失去了理性分析判断的能力,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祖国的文化和文明,易产生盲目自大、排外心态,或者纠缠于历史恩怨,易产生过于敏感、敌意的报复心态和不理性的“爱国”行为。

(2)经济爱国主义

经济爱国主义,一方面国家要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下,实行“经济爱国主义”,“抵制洋货”、“购买国货”,以“国货消费”行为来保护民族工业;另一方面,个体要在中央大力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语境下积极消费,强调“买房就是爱国”,“积极消费就是爱国”。

这种观点是经济全球化的孪生产物,是国家民族主义在经济上的表现,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想,是经济保护主义的一种形式。它既要求政府动用行政力量审核、限制外国公司并购本国企业、产品进口,保护国内企业或产品,也要求人们的消费行为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过分强调保护民族落后产业和企业的经济民族主义,最终会有损国家竞争力,而把消费行为意识形态化的“消费爱国主义”,则是对人们消费的一种道德绑架,最终也只是消费并伤害人们的爱国情感。

(3)爱国但不认同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也出现了一种离开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去抽象地谈论热爱祖国的虚无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完全可以分开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不意味着必须认同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

“爱国不认同社会主义”的观点,实质上是对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是对“西化”、“分化”的某种程度的迎合。祖国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借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在内容上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历史,也包括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国家制度。在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国家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也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来

抽象地谈论祖国。

分析二、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习近平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要使“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

1.如何理解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分析题要点一)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2.如何理解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分析题要点二)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3.如何理解网络言论自由?(分析题要点三)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4.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要通过法律和道德调节,通过网络凝聚人心、推动发展。(选择题重要考点)

分析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律公正)

1.依法治国。(选择题重要考点一)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变更,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2.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如何理解“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分析题要点一)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分析题要点二)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要坚持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3)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4)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4.法治思维(选择题重要考点二)

(1)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2)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第一,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第二,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律是约束权力最大的“笼子”,具有制约公权力的重要功能。第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权利公平包括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以及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和代际平等。规则公平包括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和社会救济公平。第四,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第五,正当程序。做一件事情,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只有按照程序做,才能防止主观任性、无序混乱。只有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办案,处理结果才可能公正并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