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考研##院校壁纸##复旦大学#不同风格院校…来自懂研帝-微博

这两天,我在新闻评论的理论课上刚好讲到了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意。?????

在多个评论理论家的眼里,选题往往是新闻评论最关键所在。有人形容新闻评论道,“这项工作的80%在于确定要评论什么。”

而具体到新闻评论实践中,专业媒体的嗅觉时常相通。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不同的媒体往往都会敏锐捕捉到评论的必要,但细读之后则不难发现,不同媒体因为自身定位、风格的原因,所刊登的评论,视角落点都不尽相同。

这事实上可以作为我们拓展评论思维训练的绝佳素材。??

评论本无标准答案,思维也无统一定势,去看一个话题的多个落点,可以 助我们更好地去体会分析事件可能的路径。

本期我选择了光明网评论员文章、光明网评、新京报的社论和快评作为6月分析的样本,通过数据分析来和大家一起复盘六月的top热点事件和评论思路。??

等等,肯定有同学要问,凭什么选这两家?那当然是因为这两家报纸的评论,很值得考研人借鉴啦。

??《人民日报》的评论更多针对党的政策路线方针,或是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相对来说,站的更“高”。而我们考研评论的大部分试题则以小切口的时评为主,和人日的风格不完全一致。

??《光明日报》作为“八大党报”之一,其评论栏目风格多样,评论员专栏和网评栏目基本以时评为主,事例具体,分析严谨,是很好的参考素材。

选择《新京报》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一家相对市场化媒体,它的言论板块内容更加多元,是开拓评论思维、感受“快评”写法的良好选择。

说到这里,这两家报社的优势已经尽数展现啦。我对他们的评论文章主题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统计,大家可以看出来什么?

高考,年年都考,它凭啥成为评论的热点?

??这就不得不回到“周期性选题”的概念了。作为新闻版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编辑中谈到的“周期性策划”的概念同样可以应用到新闻评论之中。

马少华老师在《新闻评论教程》中这样解释周期性评论:

简单地说,有一些特殊的选题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出现的,比如以纪念日或其他周期性活动为题的评论。这些选题有的没有事件,有的按照宽泛的标准也可以称作事件,比如纪念活动就是“事件”,但它们都有着不同于一般事件性新闻那种偶发性、突发性的特征——可预期性。

高考,作为每年一次的大型招生考试活动,同全国上千万的家庭密切相关,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值得评论的大事啦。

不过,这种周期性事件,并不意味着它的评论套路就只有一种。??

高考几乎已经可以被视为当下社会的一个母题,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都曾和它发生过关联,它勾连着个体奋斗、原生家庭和社会制度,是无数人生交轨或相错的重要转折,因此,无论它“变”或者“不变”,评论员都能从中找到值得入手的切口。

“不变”,就需要评论员从一些典型案例中找寻到和过往叙事不同的部分,对这一部分做出更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传统的高考叙事离不开对个体努力的赞扬。

新京报对截肢少年高考684分的快评——《截肢少年高考684分,以不屈斗志跨越命运窄门》(??点击查看原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但是,这篇评论在赞扬个体努力的传统之上,则更进了一步,指出“截肢少年”背后象征的残疾人群体这一特殊性,

“事实上,我们关注周桐,也是在关注与他一样有类似经历的残障人士。截肢少年成为田径运动员,无手小伙考上研究生……现实生活中,还有太多与周桐一样的励志少年,他们未必都像周桐一样优秀,但是身残志坚的精神却同出一源。我们在为他们加油喝彩的同时,社会也要健全制度保障他们的权益,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这就比传统的励志故事要多想了一层,而很多评论的优劣之分,正是在是否“更进一步”之上。

对高考作弊的讨论,也是一个高考的老话题了。

高考背后蕴含的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一落点也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但是为了维护这份公平正义,手段该细致到何种程度呢?

新京报另一篇对安检手段严格度的讨论,则涉及到了对效率和正义的辩证看待。这篇题为《高考安检“无声入场”,不妨多些人性化考量》(??点击查看原文)的评论写道,

“在“高考公平”面前,再严格的高考安检工作都无可厚非,“麻烦”一点不算什么。但归根结底,高考安检最终还是服务于考生,安检应回归本源,坚持以“考生为本”,更加人性化。”

这个落点就同样比单纯强调要维护高考的公平,从而维护社会正义,要多考虑到了事情的两面性,所谓辩证思维,便是这样的道理。??

如果有“变”,那就要评论员寻找“变”在何处,为何而“变”,“变”有何用。这种选题落点则需要评论员把这种变化给讲清楚,讲明白,起“答疑解惑”之用。

比如今年共有27个省份采用“全国卷”这件事,作为高考改革逐步推进的重要一部分,新京报题为《27省份使用“全国卷”,高考改革重要落子》(??点击查看原文)的社论,就首先解释了为什么要用“全国卷”——

“全国卷”之所以有多套试卷,是考虑到各省教育现状的不同,让“全国卷”具有一定的分省命题特点。而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命题,也可以保障命题的质量,提高考试命题的安全性。”

解释了原因,这篇社论又援引了其他考试改革的内容,如取消考纲等等,把全国卷改革的推进纳入整个考试改革的认识体系中,这样一来,这一事件的深层认识价值,就能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更多省份启用“全国卷”,与其他考试改革殊途同归——提高高考评价质量,促进高考的公平性与创新性,选拔真正符合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

就此去看,各省份使用“全国卷”是大势所趋,这也将进一步加速中国高考改革的进程,提升中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今年教育局再次强调,避免“状元炒作”,但有些自媒体则玩起了文字游戏,使用一些诸如“考得较为好的考生”等措辞来报道“状元”。

这一现象就引起了光明网评论员的注意,在题为《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不能成为文字游戏》(??点击查看原文)的评论中,评论员就首先剖析了“为什么宁愿玩文字游戏,也要冒着禁令报道状元”这一核心问题,从而点明中国传统的状元情结至今仍在许多人心中保留。

有了对这一事件原因切实的分析,作者最后的结论和希冀“不过,高考状元热的真正降温,不能只满足于文字表达上的降温,沦为一场文字游戏。

它的背后,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生态的转变。

或许,相较于当前禁令之下,各方对于“高考状元”等说法的小心翼翼,当整个社会能够真正以平常心来看待高考和“高考状元”话题时,社会基于教育改革的期望就实现了。”就变得合理而顺当了。


总的来说,周期性选题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个社会深刻的母题。而新闻评论在面向周期性选题时,要从“不变”中求新,“变”中寻因,才能更好地完成周期性评论

的任务,也是和周期性事件的新闻报道策划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

六月的热点复盘就到这里。不过这篇推送只能作为一个引子,学实务,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总结和归纳。

??俗话说得好,六月资料不总结,七月全都忘一边。

遗忘曲线的规律不必再多说,看完这篇推送,是时候复盘过去一个月的热点评论,对自己的案例库做个温故知新啦,我们下个月再见~


?#往期精华?


?#精华课程?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