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全年时政#一天看完了169251个字,我只想…来自考研政治张修齐…

作者 | 文细

近年来,国产剧风靡海外。《甄嬛传》于2013年登上日本电视台,2015年被网飞相中走进韩国、新加坡、印度和泰国观众的视野;2021年,美食博主李子柒凭借原创短视频在youtube获得超高点击量,订阅人数破千万;2022年初,电视剧《人世间》引发收视热潮,并且实现版权输出,由迪士尼在海外市场进行独家发行。

这些优秀作品与人物ip,收获了“用真情讲好中国故事”的好评。我们看剧,觉得它有年代感、烟火气和真情意,但我们懂得这份评价背后的“中国故事”是什么吗?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中国故事?

一、中国故事
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故事的全新定义,而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

学者聂延稳认为,中国故事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源泉,以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是中华民族劳动实践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价值观的体现,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呈现;中国故事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当下我国正处在一个国际传播的大环境中,中国故事,不仅需要是展现我国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故事,也需要是展现我国的文化、理论等软实力的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可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坚定我国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强人民福祉。

二、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困境
1.专业人才不足,传播效果陷入僵局
在传播的策略方法技巧上,我国还存在不足。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结构中,多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缺少专家型人才、多语种人才、全能融媒体人才等,这就导致我国在内容策划、数据分析、渠道融合上后劲不足,难以做到有效传播、精准传播。

2. 国际话语权不足,西方占据主导
当前世界传播格局仍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国际主流传播机构仍为bbc、cnn、彭博社等西方主流媒体,话语权的不平衡导致国际大事的报道呈现

出以西方话语和视角为主的报道方式,甚至对中国进行印象刻板化以及污名化。例如在2020年初,中国疫情形势严峻之时,丹麦主流媒体《日德兰邮报》刊载了一张漫画,漫画以五星红旗为轮廓,但用五个病毒的标志替换五颗红星,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报道。

3.宣发角色突出,难以获取受众好感
我国主要以具有官方背景的媒体机构作为宣传阵地,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偏向于报道区域经济和地缘政治等严肃性内容,传播方式偏宣传性质,容易造成国外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和戒备心理,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多元形象。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策略
1.适应环境,精准传播中国故事
当前的国际传播已经进入到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传播,各种媒体形式竞相涌现,讲好中国故事,理应适应融媒体环境,使用融媒体技术,采用差异化、个性化的精准传播方式,以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综合一体化的形式进行全球化表达,展现中国特色。

2. 传播主体多元化,拓宽形象广度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的同时,媒介技术也在下沉,更多人加入到视频的拍摄、传播行列中,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份子。相比主流媒体,个体叙事往往更容易被海外观众接受。视频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也有利于打破各国的文化壁垒,建构起情感共通点,同时,也能塑造多元化形象,加强国外网友对中国的了解。美食博主李子柒则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展现她在乡村种地、摘菜、制作美食和家具器皿的日常,这些具有诗意与恬淡的日常,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田园生活场景,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东方气韵,在国外收获了良好的反响。

3.接地气传播语态,打破语境壁垒
话语是权力的实践,话语表达是构建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移动传播场域不仅成为多元化与交汇地,也成为了不同话语主体讨论与博弈的空间。在以往的传播中,我国多以严肃性的“独白式”话语报道为主,而这也大多产生了弱传播效果。因此,需要打破不同圈层的话语壁垒,挖掘不同个体和群体圈层的公共诉求与信息需求,保持话语权力竞合的平衡机制,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效能。

本次分享就到这里啦,

小伙伴们也可以用小本本

记下要点哦,

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

也能用上啦~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