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我考研失败,充满焦虑的人生
作为一个二战失败的loser,此时对于“焦虑”这个词有着很深刻的体会。
当我明确自己二战失败的时候,内心确实是有着无法想象的痛苦,毕竟辛辛苦苦努力了两年,没有实质性的结果。失败是你最大的标签。
当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工作市场的时候,我发现寸步难行,更加难行。
备考两年,备考准备的相关知识和市场要求你掌握的技能真的是相差甚远。没有工作实习经验,对于这种二战考研失败的学生,市场包容性真的有限。
如果你是应届生,在得知自己失败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考研二战或者投递春招,此时这个社会对你还是相对友好的,有很大的容错率。
可是对于脱产二战的学生而言,太过现实。很多面试官会问你,毕业这一年的空窗期在干嘛?当你回答选择考研,此时很多面试官就是重新回归人海,杳无音讯。当然也会有些机会。同时,如果你在一开始就就明确自己没有希望而全身心投入找工作的准备中,你还有很大机会在三四月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
最可悲的是,当你认为自己能够进入复试并为此努力了好久,结果报考院校突然缩招,你没有进入复试;以往学校保护一志愿考生的政策今年也突然发生变化了,突然间外校学生进来的比校内的考生还要多,校内高分没有进入反而外校低分进来,仿佛上天给你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后来你选择调剂,可是在漫长的煎熬中,回馈给你的是不断地拒绝,当你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机会进入复试了,一比八的复录比,招收十个学生,八十个学生进入复试,你发现自己真的就是个悲剧。
后来看新闻,“应届毕业生一千多万”,“互联网大厂裁员”这一系列的话题刷屏着。无疑都充斥着年轻人的焦虑。疫情三年,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现在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最难的就业季,从那每年疯狂增长的考研人数就可以看出。
为什么选择考研?我和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讨论过,有的人说,如果我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一日三餐四季,我还需要考研吗?年轻人的焦虑在于对现状的不满,在于对于基本生活追求的难以满足。
我本身不是个有着太多理想抱负追求的年轻人,我身边很多人也是如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用一个词来形容“躺平”。备考背政治的时候,有一道题的答案就写到,年轻人不该躺平,要努力奋进,积极进取。其实我们都知道躺平,可平庸的我们看不到希望,努力一年攒的钱不够在城市买一平米,一套房子要用几十年来偿还。
我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生三大难事,第一,接受父母的平庸;第二,接受自己的平庸;第三,接受孩子的平庸。
我们渴望财富自由,渴望不再为了金钱而卑躬屈膝,可是这个社会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只是在拼了命的、努力的活着而已。北大清华很光鲜,很吸引人,可是每年千万的考生,能够进入的又有几个。上海陆家嘴,高楼林立,可是十四亿人口中可以在那里拥有一席之地的又有几个人。
很多时候,考研就是给自己一个缓冲器,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从校园步入社会。说到底还是内心的焦虑,对未来的焦虑,对社会的焦虑,对自己的焦虑。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