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考研政治丨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简书(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考点1? 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流派划分

角度①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观念/精神)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根源);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联系/转化)
角度② 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那些派别:
1)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主观唯心指头脑内固有精神:我思故我在(唯意志论);世界是观念的异化。
客观唯心指想象的、跳离头脑外的迷信思想。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二元论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角度③ 从哲学上划分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有哪些:(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1)辩证法坚持用全面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坚持用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角度④ 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那些派别:
1)(可知论/认识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考点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角度① 列宁对物质的科学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界定的。
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月星辰生产力
角度②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提出的重大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4)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
角度③ (物质/内容)与(运动/形式)的关系是什么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方法论意义:运动地看问题
角度④ 运动与(静止/性质/特殊性/事物)的关系
1)静止的两种状态(运动的特殊状态):空间位置未变;根本性质未变。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否定事物间的区别:方生方死);
? ?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角度⑤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时间:持续的、延续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广延的、伸张的,特点是三维性。
3)物质运动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空间必须借助物质运动而存在。
4)方法论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角度⑥ 怎样从实践出发 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2)社会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角度⑦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全球问题:全球范围普遍存在,威胁到人们生存发展的问题(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
3)方法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角度⑧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反映物质,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在形式上主观,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能动作用的最突出表现);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角度⑨ 如何实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从实际出发;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考点3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里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2)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考点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学说)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考点5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②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③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求同存异
④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和谐思想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谐共处。

考点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动力作用/矛盾转化原理)

①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1)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2)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发展
③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④矛盾双方就是在相互利用借鉴,彼此转化中实现互利共赢。

考点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1)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1)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
2)任何特殊性都是普遍性,都包含着普遍性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考点8 矛盾的发展不平衡原理

①处理多个矛盾之间的关系
1)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②针对一个矛盾两个方面的关系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2)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成为非主要方面。非主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会相互转化
③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

考点9 事物的永恒发展

①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考点10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角度① 什么是质、量、度
1)质/本身/特殊性/静止: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3)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 ? ? ? ? ? ?度是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 ? ? ? ? ? ?度的两端叫做关节点和临界点
? ? ? ? ? ?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角度②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加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贯通的
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4)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

考点11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辩证否定,曲折前进)

①肯定与否定:
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1)肯定与否定相互依赖,没有离开否定的肯定,也没有离开肯定的否定
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③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
a 辩证否定观:
1)看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辩证否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3)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b 事物的辩证发展:
1)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2)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3)表现形式: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
c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及时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考点12 事物的普遍联系

角度① 联系的特点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联系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a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4)联系具有多样性
5)联系是有条件的:a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 ? ? ? ? ? ? ? ? ? ? ? ? ? ? ? ? b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 ? ? ? ? ? ? ? ? ? ? ? ? ? ? ? ? c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角度② 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原理 有什么现实意义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13 联系看问题的方法

角度①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什么
1)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2)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a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不是确定的
b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3)正确认识因果联系,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成影,就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预见性,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
角度②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1)必然性/本质联系/规律:是由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2)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3)必然性与偶然性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偶然性丰富发展着必然性。
角度③ 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是什么
1)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2)可能性的几种情况
a可能性? ? ? ? ? ? ? ? ? ? ? ? ? ? ? ? ? ? ? ? ?b 不可能性(永远不可能实现)
c现实的可能性(很快可以实现) d 抽象的可能性(很久才会实现)
e好的可能性? ? ? ? ? ? ? ? ? ? ? ? ? ? ? ? ? f 坏的可能性
3)方法论: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
角度④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什么
1)现象: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2)本质:事物内部联系
3)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4)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假象不等于错觉。
角度⑤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什么
1)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2)形式: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3)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4)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点14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辩证思维方法

角度①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什么
1)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
角度② 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
1)归纳与演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
2)分析与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3)抽象与具体(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理性具体)
4)逻辑与历史(分析社会历史现象)

考点15 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
3)辩证思维能力
4)创新思维能力
5)底线思维能力


考研dog一枚
是分享也是记录
复习资料来自于
精品课-2019考研政治全程5班
考研路上一起努力^_^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