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研备考详细经验指导(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一、浮槎北溟海茫茫。志愿填报建议
我之所以报考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原因:月亮,还有六便士。早在初三我就把考上北大当作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认,但我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无能为力。经验性的个人总是受到各种尘世力量的牵制,甚至他用来改变自身历史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先验地预定了的。高考去了南方某985高校已然是我能力的极限,但内心深处总是回荡着一种无所谓亲近也无所谓遥远的异乡的呼声:生存,还是毁灭?
在焦虑彷徨的岁月里,中国哲学总能给人一种直击灵魂的震撼。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异化的年代。孔孟奠定的思想传统能为我们批判地解决现实的问题提供深层次的哲学沉思和理论观照。归根结底,每个灵魂都有形而上的冲动,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哲学家。人的存在的本质是由感性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建构出来的。备考可以说是一个学思并进、知行合一的过程。在做出决定以前,首先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出发吧!
二、启蒙德赛动神州。报考院校概况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招生人数比较稳定,为6人。通常每年9月会公布当年的推免名单,而统招人数基本上就是招生人数减去推免人数。2016年录取4人,最低分372,最高分407;2017年录取2人,最低分368,最高分383;2018年录取1人,为407;2019年录取3人,最低分370,最高分399;2020年录取3人,最低分376,最高分390;2021年录取4人,最低分383,最高分393;2022年录取3人,最低分421,最高分432;2023年录取3人,最低分362,最高分377。以上数据来自北大哲学系官方网站。
这里根据中国哲学教研室的实际情况开一个书单。
第一部分:(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写:《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书的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厚,有鲜明的时代痕迹,但仍然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它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引用的原文比较精炼,阐述佛教思想比较准确,同时包括原文翻译,便于理解。但在一些重大论断上不建议采用这本书的提法,比如孔子是先验论的鼓吹者,孟子主张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论”,等等。(2)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写:《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重点翻阅宋明理学部分。(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本书是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作,冯先生的论述很简略,但是对核心原文的选取是很到位的。(4)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这本书论述比较简略,适合二轮复习的时候拿来巩固基础知识。(5)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配合哲学史教材使用,来不及看原著的同学可以翻阅这本著作,关键原文最好背下来。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翻看劳思光、杨立华、冯契、张岱年等人的哲学史著作。(7)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8)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9)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0)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二部分:(1)张祥龙:《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从<春秋>到荀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陈来:《宋明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4)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5)聂敏里:《西方思想的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6)汪堂家、孙向晨、丁耘:《十七世纪形而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8)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第三部分是研究论著。不作硬性要求,可以根据本人研究兴趣自行查阅相关文献。
概而言之,哲学通史类教材必须全部读完,部分核心著作(比如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和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哲学史》)必须烂熟于心;哲学断代史类教材可以选择性地翻看,比如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可以只看哲学史教材提及的人物,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重点翻看康德和黑格尔。
此外,今年《西方哲学史一》这门专业课的考察有所改变。考纲里一直明确现代西方哲学是需要考察的内容,但是从未考过,2023年专业课试卷里出现了弗雷格,因此这部分内容(现代西方哲学、近代中国哲学)需要重点关注。
三、不伐中原死不休。备考全程规划
公共课的经验贴可谓汗牛充栋,因此我在这里只介绍专业课的备考规划。
第一阶段(3-6月)是填报志愿及夯实基础阶段。你需要在这个阶段读完以上所列哲学通史教材并选择性地翻阅部分哲学断代史教材及研究论著。北京大学自命题专业课题目比较基础,但经常会出现一些对考生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目。比如中国哲学史会考察先秦两汉的人性论思想。回答这道题你必须在短短二三十分钟内写出孟子、荀子、黄老学、扬雄、王充、董仲舒等人的人性论思想并作简要评价。答案篇幅如何安排,思想进展如何介绍,这些问题都不是在考场上现场发挥的,而必须有扎实的哲学史基础。
第二阶段(7-8月)是搜集真题及整理答案阶段。你需要在这个阶段搜集专业课真题并为每道题整理出一份完善的答案。我用孟子的性善论为例来说明整理答案的几点原则。首先,回答孟子的性善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比如,孟子是为了反驳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以及杨朱、墨翟等人的学说。其次,回答孟子性善论的主体内容。最好能做到用《孟子》原文来论述其思想逻辑。比如:“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最后,回答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史意义以及学术界的几种观点。比如,孟子性善

论与荀子性恶论分别重视个人性情之自由与外部行为之规范,是对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完成。
第三阶段(9-12月)是背诵真题及模拟考试阶段。你需要在这个阶段背完你整理的真题。这是个很辛苦的过程,请务必预留几个月的时间背诵几十万字的专业课。在我看来,整理笔记是不必要的,直接整理真题就可以了。整理笔记是费时费力的过程。你如果想要回忆哲学史某个基础知识,直接翻阅教材及目录就可以了。如果想要背诵笔记,还不如直接背诵真题。因为中国哲学史这门专业恢复研究生招生也有很长时间了,基本上涵盖了所有能考察的知识点;你直接背诵真题,反而比背诵笔记更成体系,更适应考场答题的需要。在基本上完成所有背诵后,可以模拟考场答题,在3个小时内完成专业课试卷并找老师或自己批改。此外,还需要准备往年没有考过但是有可能会考的内容,比如现代西方哲学。
第四阶段(1-3月)是等待成绩并准备复试阶段。你需要在这个阶段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阅读相关著作,同时准备英语,包括自我介绍和书面翻译。先说专业课。在准备初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备的知识框架,下一步工作是重点关注部分理论学说,同时关注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培养专业研究的能力。再说英语。哲学系的复试不再单独考察外语水平,而是放在面试过程中加以考察。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包括英文自我介绍以及中英书面翻译等等。
四、依旧青天此月明。备考心路历程
阳明诗曰:“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考研是个孤独的过程,自我从他者得到的鼓励与支持终归是有限的。需要反求诸己,不断地质问自己出发的意义;需要妥善地协调学业和备考的关系;需要把自身承载的每个角色安排妥当。但当我第一次走入燕园,见到了魂牵梦绕的未名湖以后,那个被我建构出来的虚幻的影像,才真正地明朗起来。我见到了那个姜维的幽灵,连修栈道兵连出,不伐中原死不休。既然选择了北大,那就不要让你的灵魂受到尘世的干扰,自由地追逐那个美妙而感人至深的境界吧!
最后说一点当时走过的弯路吧。我当初做的准备可以说是非常充分的。我很早就开始准备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阅读了近百本著作。我基本上看完了各种版本的中国哲学史教材,除了上文提到的书单以外,还阅读了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张学智《明代哲学史》等等,难以尽数。但仅仅从备考的角度说,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初试毕竟是选拔性考试,我们有限的精力要应付四门课程,而对于一部著作来说,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阅读的文献越多,需要重新翻阅、巩固记忆的文献也就越多,因此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不要做自我感动的事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