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21南京大学我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前史学考研网(2021南京大学强基计划录取结果)

2021南京大学我国古代史真题一.名词说明

1.三独坐

东汉光武帝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执政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光武帝上台后,树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其主管尚书令直接对皇帝担任,总揽事权;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任原属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掌监察;复置司隶校尉,扩展其职权,使之不只可以内察京师百官,还兼领一州事。尚书令的独坐,是偏重其代表皇帝的声威性;而偏重对官僚的监察,则是御史中丞、司隶校尉这样的监察官僚遭到这一礼遇的真实缘由。

2.开中法

明初为处置边地军粮缺乏疑问而采纳的一项经济办法。政府使用食盐国家专卖准则,规则盐商运粮到边地充分军粮,可以交流政府的盐引,然后持盐引到指定的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区域贩卖,是为“开中”。后商人为免除运粮的费用,便在边地雇人屯田,就地征粮,交流盐引。此法关于供给军粮及开垦边地都起到了活泼的作用。

3.军机处

清朝自雍正初步设置的中枢抉择计划机构。为了其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抵达就事密速的作用,一初步任是暂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打开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抉择计划机构,实权远远跨越内阁。它的设置完全铲除了宰相准则的剩下和影响。军机处无部下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一样于宰相。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当。军机处的树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严峻改造,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打开到了极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等于皇帝的私家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方法上一向处于暂机缘构的方位。

4.罢兵赐复诏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发布的重要政令。汉朝树立后施行以“轻徭薄赋”为首要内容的“休养生息”方针。汉高祖刘邦在称帝的当年五月发布《罢兵赐复诏》,其首要内容为:1、全部复员戎行。“军皆罢归家”,并处以优惠条件。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关中为民者免徭役12年,回关东者免徭役6年。2、招安流散。令战乱时刻流亡山泽没有户籍的流散人员“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恢复曩昔的政治、经济待遇。3、开释奴婢。

5.大宗小宗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联络为枢纽,坚持严肃的等级联络,它的中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置嫡长子和他的庶弟之间的联络而立长子为嫡子,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而,周皇帝既是全国的共主,又是全国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力。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布衣。

6.坊市准则

我国古代官府对商场的打点准则。唐前期之前城市住所区(坊)都是和商业区(市)严肃分隔的。至唐代后期,呈现小手工业者在作坊前设店售货及从事其他商业活动,坊市制有所打破。至北宋中叶,坊市鸿沟以及运营时刻的捆绑被完全打破。商人在交纳住税的条件下,可处处设店,并呈现活动商贩,以及专业性的批发生意商场。明清以来,商业进一步打开,渐成近代商场规划。

7.府兵制

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西魏宇文泰创建,来历于鲜卑的部落兵制。有六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府为一军,共二十四军。隋初军府改称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大业三年(607年)改称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隶十二卫,府兵称“卫士”。唐贞观十年(636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支配果毅尉。全国十道共设六百三十四府,分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大有些在京师邻近。卫士平日务农,农闲军训,执役时自备武器衣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暂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替代。

8. 层累地构成古史

顾颉刚提出的考辨我国古史的理论。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认为尧、舜、禹等人及其前史正本是虚无的,西周今后我们逐步造出这些人和他们的前史,核心分子愈放愈大,传说愈来愈缜密。以此阐明我国古史是各年代后人层累造伪的产品。这种疑古思维,对考辨从盘古经三皇五帝到唐尧虞舜传说的史料价值有活泼作用。

9.弗朗机(略)

10.金花银

明中后期对江南诸省征收赋税折成后的银两。正统元年(1436年),明政府规则江南诸省的赋税一概折银征收,规则米麦四石折银一两,共四百余万石,折成百余万两,称为金花银。后政府前进银米准折率,规则每粮一石征银一两。客观上有利于产品经济的打开。

二.简答题

1.冯太后、孝文帝变革的根柢内容和影响

(一)变革的布景。北魏自建国今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尽力,对北方的控制逐步安靖,可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严峻的疑问,首要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层敌对和民族敌对尖利,影响着北魏的打开。北魏控制者如持续选用原有的准则和办法进行控制是很困难的,所以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有必要改弦更张,设法陡峭其时的阶层敌对和民族敌对。而许多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变革供给了条件。

(二)变革内容。变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首要变革政治、经济准则;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今后,偏重变革鲜卑人的日子习气,实施汉化。北魏孝文帝变革,在前期首要是在冯太后的掌管下进行的。(1)收拾吏治。太和8年(484年),变革首要从吏治初步。变革规则规则:守宰的任期按治绩的好坏抉择,不固定年限。又拟定俸禄准则,官吏俸禄由国家共同筹措(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守时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根绝贪污腐化,又拟定了惩治贪婪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又命令废宗主督护制,实施三长制。规则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需求选择乡里中能就事而又谨遵规则者担任。其责任是掌控乡里人家的地步,查看户口,打点农人,征收租调,征出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首要内容是:男人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生意,桑田亦不得生意,但“盈者得卖其盈,缺乏者得买所缺乏”。(4)户调制。扔掉九品混通制,实施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8年(494年),把国都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变革。太和十九年(495年),命令阻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阻止执政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客籍,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命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活泼建议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婚。

(三)变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变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明和风俗习气的全部变革,它推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意义严峻,影响深远。(1) 收拾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污腐化,关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公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活泼的作用。(2)实施均田制、三长制和变革户调制,一方面,在必定程度上冲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打开;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作公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开荒地,恢复打开出产。(3)建议鲜卑族承受汉文明,推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进程。

2.简述我国古代监察准则的演化和特征

古代监察准则来历于西周,构成于秦朝,树立于西汉。监察准则是我国古代封建独裁主义中心集权的重要构成有些

(1)秦朝。秦朝树立御史大夫,担任监察百官。

(2)西汉。设刺吏,六条问事。

(3) 东汉。将御史大夫属下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偏重,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座”。又置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当地上原监察区长官——州部刺史的权限和方位得到进一步前进,使州部初步向郡以上的一级当地行政机构转化。

(4)曹魏。建安年间,曹操还在霸府设置校事和刺奸之职,“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曹魏建国后,校事与御史台同为中心监察机关,不相统属。因为校事官吏受皇帝信赖,权力跨越御史台。校事对维护曹魏中心集权发扬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乱用权力的坏处,一向到嘉平中才被执政的司马懿所撤消。

(5)南朝。创建了典签准则。南朝多以宗王出镇当地,为了监督诸王,皇帝多用寒人为“典签”以佐之。典签本 为处置文书的小官,但在宋、齐则变成代表皇帝监督、控制诸王的重要职务。时人云诸州唯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齐明帝杀诸王皆命典签处置,诸王束手无策,无人能抗。

(6)隋代。炀帝时,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他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变成三台。三台有分工,御史“掌随从纠察”,谒者台“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司隶台以六条“掌诸巡察”。

(7)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正副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下设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 监察御史(监院),担任中心和当地的监察作业,并参预大狱的具体询问,合称三院。另在东都洛阳设御史台,称东都留台,简称东台或留台。

(8)宋代。宋代重文轻武,担任监察官者多为文人,因而,政府鼓舞台谏言事,强化监察作业,构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全国”的传统“家法”。

(9)元代。忽必烈控制的前期,札鲁忽赤打点全国的刑政。1268 年,建御史台,御史大夫以下有 御史中丞、侍御史和治书御史。台官的责任是纠察百官。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首要使命是纠 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10)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 年),朱元璋将中心监察机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力支配都御史,担任“纠劾百官,辨明冤枉”。下辖十三道监察御史,设御史一百十人,监察朝廷和当地官僚机构。此外,洪武六年(1373 年),与六部相对应,分六科各设都给事中,辅佐皇帝处置奏章,参议六部大事,稽察驳正六部的违误。六科与十三道监察御史表里协作,合称科道两衙门。

(11)清朝。雍正年间,清廷一改唐朝以来监察机构“台”、“谏”并排的旧制,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担任对京表里官员的查询弹劾。与此一起,撤消了六科给事中封驳皇帝诏旨的职权。清朝的监察机制,偏重对臣僚忠诚的查核,对公务监察不力,特别短少对皇权严峻抉择计划的制约与监督。

(二)特征。有专家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准则的打开特征是与中心集权准则和君主独裁准则的前史进程相习气的,跟着封建君主独裁的不断强化,监察准则从机构到只能也一起得到打开、强化,首要体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变成掌控在封建皇帝手中的制约行政、司法、军事等部分及其官吏的独立力气。(2)监察权力日益向皇帝会集。(3)监察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和体系化。(4)监察权限和规模不断扩展。(5)呈现出“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特征。

三.论说题

1.论说春秋霸政的前史成因、前史意义和影响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实力急剧胀大,西周年代“礼乐讨伐自皇帝出”的局势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讨伐自诸侯出”,呈现了大国争霸的局势。闻名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是旧准则接近衰亡的反映。诸侯霸主们建议战争的意图:无一不是为了扩展自个的控制规模,掠取更多的土地、人员和财富。因而,有“春秋无义战”之说。

尽管春秋年代争霸战争不可以避免地带来衷耘嘁祸、灾害和苦楚,但也发生了有利于前史行进的客观作用。

第一,争霸战争加马上共同我国的脚步。大国在争霸和吞并战争中拓荒了国土。争霸战争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减缩成几个大国,完成了区域性的部分共同。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共同和中心集权制的树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准则的替换进程。春秋年代是一个新旧准则替换改造的过渡期间,社会上存在着初步发生的封建制与日趋式微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一样地冲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层扫清了行进路途上的妨碍,有助于新实力的打开。

第三,争霸战争推进了民族大交融。春秋年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华夏;华夏霸主也以“攘夷”相呼唤,与之进行斗争。所以呈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量民族彼此纵横交错,杂居同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鸿沟,为各族的交游、交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然后亲近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明的联络,有力地推进了各族的经济打开和民族交融。

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步润灭了各族的鸿沟,构成了南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交融的中心。跟着民族交游联络的频频,彼此学习,彼此推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打开,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迹。

2.傅依凌先生说中华文明的来历是多元的,清讲讲你的了解

新我国树立今后,学术界对中华文明来历的知道伴随考古学的打开日趋老到。“从史前到先秦时期,全国各地接连招认出了许多‘考古学文明’。其间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流以及东北的辽河流域打开序列最无缺;以考古学文明为载体,可以根柢构建起我国境内前期文明打开演化的时空规划。”

之前一些专家根据传统文献持“华夏中心论”,但许多的考古学材料则撑持纷歧样的结论。学术界如今广泛招认中华前期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支配,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相同灿烂,这些文明体系各有其本源,别离创造出绚烂的文明。

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文明不是从一个当地发源的。包括黄河、长江和西辽河在内的广大区域,都有自个根由条理的史前文明且都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来历和构成作出了自个一起的奉献。已有的考古研讨作用,证真实公元前3500年前后,包括华夏区域在内的许多区域的史前文明,呈现了社会分层和分化的清楚痕迹,物质文明也有很大的打开,诸文明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频,越来越亲近,逐步构成了一个“彼此作用圈”,考古学家张光直把这个“彼此作用圈”叫做“我国彼此作用圈”,又名做“开始的我国”。

联系史前考古领域一系列严峻发现,根据传说史料收拾总结出的古代人群的分野,与根据考古材料做出的史前文明区系的区别有许多契合之处:与华夏的华夏、山东的东夷和南边的苗蛮相对应,考古学上别离有华夏区、山东的海岱区和长江中游的两湖区。这也反过来印证了传说记载有其真实可信的前史内在。

?

2021南京大学我国古代史真题一.名词说明

1.三独坐

东汉光武帝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执政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光武帝上台后,树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其主管尚书令直接对皇帝担任,总揽事权;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任原属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掌监察;复置司隶校尉,扩展其职权,使之不只可以内察京师百官,还兼领一州事。尚书令的独坐,是偏重其代表皇帝的声威性;而偏重对官僚的监察,则是御史中丞、司隶校尉这样的监察官僚遭到这一礼遇的真实缘由。

2.开中法

明初为处置边地军粮缺乏疑问而采纳的一项经济办法。政府使用食盐国家专卖准则,规则盐商运粮到边地充分军粮,可以交流政府的盐引,然后持盐引到指定的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区域贩卖,是为“开中”。后商人为免除运粮的费用,便在边地雇人屯田,就地征粮,交流盐引。此法关于供给军粮及开垦边地都起到了活泼的作用。

3.军机处

清朝自雍正初步设置的中枢抉择计划机构。为了其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抵达就事密速的作用,一初步任是暂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打开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抉择计划机构,实权远远跨越内阁。它的设置完全铲除了宰相准则的剩下和影响。军机处无部下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一样于宰相。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当。军机处的树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严峻改造,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打开到了极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等于皇帝的私家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方法上一向处于暂机缘构的方位。

4.罢兵赐复诏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发布的重要政令。汉朝树立后施行以“轻徭薄赋”为首要内容的“休养生息”方针。汉高祖刘邦在称帝的当年五月发布《罢兵赐复诏》,其首要内容为:1、全部复员戎行。“军皆罢归家”,并处以优惠条件。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关中为民者免徭役12年,回关东者免徭役6年。2、招安流散。令战乱时刻流亡山泽没有户籍的流散人员“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恢复曩昔的政治、经济待遇。3、开释奴婢。

5.大宗小宗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联络为枢纽,坚持严肃的等级联络,它的中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置嫡长子和他的庶弟之间的联络而立长子为嫡子,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而,周皇帝既是全国的共主,又是全国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力。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布衣。

6.坊市准则

我国古代官府对商场的打点准则。唐前期之前城市住所区(坊)都是和商业区(市)严肃分隔的。至唐代后期,呈现小手工业者在作坊前设店售货及从事其他商业活动,坊市制有所打破。至北宋中叶,坊市鸿沟以及运营时刻的捆绑被完全打破。商人在交纳住税的条件下,可处处设店,并呈现活动商贩,以及专业性的批发生意商场。明清以来,商业进一步打开,渐成近代商场规划。

7.府兵制

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西魏宇文泰创建,来历于鲜卑的部落兵制。有六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府为一军,共二十四军。隋初军府改称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大业三年(607年)改称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隶十二卫,府兵称“卫士”。唐贞观十年(636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支配果毅尉。全国十道共设六百三十四府,分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大有些在京师邻近。卫士平日务农,农闲军训,执役时自备武器衣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暂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替代。

8. 层累地构成古史

顾颉刚提出的考辨我国古史的理论。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认为尧、舜、禹等人及其前史正本是虚无的,西周今后我们逐步造出这些人和他们的前史,核心分子愈放愈大,传说愈来愈缜密。以此阐明我国古史是各年代后人层累造伪的产品。这种疑古思维,对考辨从盘古经三皇五帝到唐尧虞舜传说的史料价值有活泼作用。

9.弗朗机(略)

10.金花银

明中后期对江南诸省征收赋税折成后的银两。正统元年(1436年),明政府规则江南诸省的赋税一概折银征收,规则米麦四石折银一两,共四百余万石,折成百余万两,称为金花银。后政府前进银米准折率,规则每粮一石征银一两。客观上有利于产品经济的打开。

二.简答题

1.冯太后、孝文帝变革的根柢内容和影响

(一)变革的布景。北魏自建国今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尽力,对北方的控制逐步安靖,可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严峻的疑问,首要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层敌对和民族敌对尖利,影响着北魏的打开。北魏控制者如持续选用原有的准则和办法进行控制是很困难的,所以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有必要改弦更张,设法陡峭其时的阶层敌对和民族敌对。而许多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变革供给了条件。

(二)变革内容。变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首要变革政治、经济准则;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今后,偏重变革鲜卑人的日子习气,实施汉化。北魏孝文帝变革,在前期首要是在冯太后的掌管下进行的。(1)收拾吏治。太和8年(484年),变革首要从吏治初步。变革规则规则:守宰的任期按治绩的好坏抉择,不固定年限。又拟定俸禄准则,官吏俸禄由国家共同筹措(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守时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根绝贪污腐化,又拟定了惩治贪婪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又命令废宗主督护制,实施三长制。规则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需求选择乡里中能就事而又谨遵规则者担任。其责任是掌控乡里人家的地步,查看户口,打点农人,征收租调,征出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首要内容是:男人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生意,桑田亦不得生意,但“盈者得卖其盈,缺乏者得买所缺乏”。(4)户调制。扔掉九品混通制,实施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8年(494年),把国都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变革。太和十九年(495年),命令阻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阻止执政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客籍,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命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活泼建议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婚。

(三)变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变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明和风俗习气的全部变革,它推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意义严峻,影响深远。(1) 收拾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污腐化,关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公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活泼的作用。(2)实施均田制、三长制和变革户调制,一方面,在必定程度上冲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打开;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作公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开荒地,恢复打开出产。(3)建议鲜卑族承受汉文明,推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进程。

2.简述我国古代监察准则的演化和特征

古代监察准则来历于西周,构成于秦朝,树立于西汉。监察准则是我国古代封建独裁主义中心集权的重要构成有些

(1)秦朝。秦朝树立御史大夫,担任监察百官。

(2)西汉。设刺吏,六条问事。

(3) 东汉。将御史大夫属下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偏重,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座”。又置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当地上原监察区长官——州部刺史的权限和方位得到进一步前进,使州部初步向郡以上的一级当地行政机构转化。

(4)曹魏。建安年间,曹操还在霸府设置校事和刺奸之职,“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曹魏建国后,校事与御史台同为中心监察机关,不相统属。因为校事官吏受皇帝信赖,权力跨越御史台。校事对维护曹魏中心集权发扬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乱用权力的坏处,一向到嘉平中才被执政的司马懿所撤消。

(5)南朝。创建了典签准则。南朝多以宗王出镇当地,为了监督诸王,皇帝多用寒人为“典签”以佐之。典签本 为处置文书的小官,但在宋、齐则变成代表皇帝监督、控制诸王的重要职务。时人云诸州唯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齐明帝杀诸王皆命典签处置,诸王束手无策,无人能抗。

(6)隋代。炀帝时,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他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变成三台。三台有分工,御史“掌随从纠察”,谒者台“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司隶台以六条“掌诸巡察”。

(7)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正副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下设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 监察御史(监院),担任中心和当地的监察作业,并参预大狱的具体询问,合称三院。另在东都洛阳设御史台,称东都留台,简称东台或留台。

(8)宋代。宋代重文轻武,担任监察官者多为文人,因而,政府鼓舞台谏言事,强化监察作业,构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全国”的传统“家法”。

(9)元代。忽必烈控制的前期,札鲁忽赤打点全国的刑政。1268 年,建御史台,御史大夫以下有 御史中丞、侍御史和治书御史。台官的责任是纠察百官。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首要使命是纠 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10)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 年),朱元璋将中心监察机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力支配都御史,担任“纠劾百官,辨明冤枉”。下辖十三道监察御史,设御史一百十人,监察朝廷和当地官僚机构。此外,洪武六年(1373 年),与六部相对应,分六科各设都给事中,辅佐皇帝处置奏章,参议六部大事,稽察驳正六部的违误。六科与十三道监察御史表里协作,合称科道两衙门。

(11)清朝。雍正年间,清廷一改唐朝以来监察机构“台”、“谏”并排的旧制,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担任对京表里官员的查询弹劾。与此一起,撤消了六科给事中封驳皇帝诏旨的职权。清朝的监察机制,偏重对臣僚忠诚的查核,对公务监察不力,特别短少对皇权严峻抉择计划的制约与监督。

(二)特征。有专家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准则的打开特征是与中心集权准则和君主独裁准则的前史进程相习气的,跟着封建君主独裁的不断强化,监察准则从机构到只能也一起得到打开、强化,首要体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变成掌控在封建皇帝手中的制约行政、司法、军事等部分及其官吏的独立力气。(2)监察权力日益向皇帝会集。(3)监察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和体系化。(4)监察权限和规模不断扩展。(5)呈现出“以卑察尊,以小制大

”的特征。

三.论说题

1.论说春秋霸政的前史成因、前史意义和影响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实力急剧胀大,西周年代“礼乐讨伐自皇帝出”的局势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讨伐自诸侯出”,呈现了大国争霸的局势。闻名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是旧准则接近衰亡的反映。诸侯霸主们建议战争的意图:无一不是为了扩展自个的控制规模,掠取更多的土地、人员和财富。因而,有“春秋无义战”之说。

尽管春秋年代争霸战争不可以避免地带来衷耘嘁祸、灾害和苦楚,但也发生了有利于前史行进的客观作用。

第一,争霸战争加马上共同我国的脚步。大国在争霸和吞并战争中拓荒了国土。争霸战争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减缩成几个大国,完成了区域性的部分共同。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共同和中心集权制的树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准则的替换进程。春秋年代是一个新旧准则替换改造的过渡期间,社会上存在着初步发生的封建制与日趋式微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一样地冲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层扫清了行进路途上的妨碍,有助于新实力的打开。

第三,争霸战争推进了民族大交融。春秋年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华夏;华夏霸主也以“攘夷”相呼唤,与之进行斗争。所以呈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量民族彼此纵横交错,杂居同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鸿沟,为各族的交游、交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然后亲近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明的联络,有力地推进了各族的经济打开和民族交融。

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步润灭了各族的鸿沟,构成了南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交融的中心。跟着民族交游联络的频频,彼此学习,彼此推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打开,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迹。

2.傅依凌先生说中华文明的来历是多元的,清讲讲你的了解

新我国树立今后,学术界对中华文明来历的知道伴随考古学的打开日趋老到。“从史前到先秦时期,全国各地接连招认出了许多‘考古学文明’。其间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流以及东北的辽河流域打开序列最无缺;以考古学文明为载体,可以根柢构建起我国境内前期文明打开演化的时空规划。”

之前一些专家根据传统文献持“华夏中心论”,但许多的考古学材料则撑持纷歧样的结论。学术界如今广泛招认中华前期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支配,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相同灿烂,这些文明体系各有其本源,别离创造出绚烂的文明。

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文明不是从一个当地发源的。包括黄河、长江和西辽河在内的广大区域,都有自个根由条理的史前文明且都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来历和构成作出了自个一起的奉献。已有的考古研讨作用,证真实公元前3500年前后,包括华夏区域在内的许多区域的史前文明,呈现了社会分层和分化的清楚痕迹,物质文明也有很大的打开,诸文明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频,越来越亲近,逐步构成了一个“彼此作用圈”,考古学家张光直把这个“彼此作用圈”叫做“我国彼此作用圈”,又名做“开始的我国”。

联系史前考古领域一系列严峻发现,根据传说史料收拾总结出的古代人群的分野,与根据考古材料做出的史前文明区系的区别有许多契合之处:与华夏的华夏、山东的东夷和南边的苗蛮相对应,考古学上别离有华夏区、山东的海岱区和长江中游的两湖区。这也反过来印证了传说记载有其真实可信的前史内在。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