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基层军官在职考研动力官方说的能力倒逼还真排不到第一_网易订阅

当年绿网:闻香知酒; 美编:紫妖;
1.
在职考研,是许多军队干部面临的一个选择,也是部队上下都很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军队研招政策的调整完善,在职干部考研的渠道更加通畅,研究生招生的条件流程更加规范,许多部队不同程度出现了干部“考研热”。
前几天,在2018考研工作正在开展的当口,军报连续刊发文章,对在职干部“考研难”的问题进行深度解读。特别是,文章分析了当前军队在职干部考研的动机,对各级应当如何看待这些动机进行了探讨。并呼吁:
“不能给在职干部考研贴标签、扣帽子,不能片面地认为考研就是不安心基层。”
“要站在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高度来看待干部考研,高度重视干部考研中‘审批难’、读研期间‘晋升难’,结合部队实际予以解决,鼓励干部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
这些呼声,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指出的“贴标签”、“扣帽子”那些问题,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广大官兵尤其是准备考研的官兵,非常拥护和赞成。
不过,既然军报坚持问题导向,意在查找和解决问题,那不妨把问题找得再准一点儿,挖得再深一点儿。鉴于官方随报提供的统计饼图过于笼统,我们在公众号又搞了一个民间调查,共有753人参加了投票。由于投票采取无记名方式,并允许多选,故而投票结果应该是在概率上较真实地反映了基层实际情况的。

2.
通过民间调查的饼图来看,我们在第一个图里面设置了与官方图片几乎完全一样的选项,结果差距不大,只有“个人原因”和“能力倒逼”两个选项的百分比有所区别。
但是在“能力倒逼”选项,官方在选项设置上没有再进行更细更具体的划分。通过军报的文字报道,他们是倾向于这样理解的:
“许多在职干部反映,这些年部队变化很大,体制编制调整、训练方式转变、装备升级换代、使命任务拓展、全新的专业领域不断出现,对干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本领恐慌感。在很多干部眼里,攻读研究生,通过系统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是迎接新挑战、适应岗位新要求的重要途径。统计结果显示,在这个集团军,因本领恐慌、岗位需求报考研究生的在职干部,占今年报考总人数的46%。”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士兵入伍,基层战士的学历层次逐年提高,基层带兵干部若再不提升学历,带兵都会缺少底气!”
这样的理由,显然是比较正能量的。而在民间调查中,对“能力倒逼”选项又进行了细化,结果却是这样的:

可见,考研为“能力倒逼”不假,但认为目前所学不适应岗位需求的,只占了8%的比例;而大部分的“本领恐慌”,却来自于对转身之后的担心。以及,身处当前环境之下,对个人价值贬值、青春荒废的恐惧,想通过考研这件事,能够保持和唤醒内在积极动力。
3.
同在题图官方统计表中,“个人盘算”的选项占到了几乎三分之一,而这些“个人盘算”具体是什么?军报作出了定性的例举:
“一些干部选择考研似乎是因为各自的‘小九九’:有的觉得基层太苦太累、压力太大,想通过考研到院校过几年轻松日子;有的是为将来到地方就业‘攒资本’,少数干部一边报考一边琢磨读什么专业到地方更吃香;有的两地分居干部,选择报考离家近的院校,希望读研期间照顾一下

家庭;有的大龄干部在基层没时间恋爱,考研是为了找机会‘脱单’;还有的干部考研是出于‘别人能报我为什么不能的攀比心理’……”
这些例举,应该是做了比较细致的调查,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否涵盖了全部真实动机呢?各种动机又在思想倾向中占到了多大比例呢?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的民间调查又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细化。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想通过考研借以达到“跳”出基层的目的,或是以考研为跳板、谋取更大更好发展空间的动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个,应该才是“个人盘算”的基本面。
至于“借考研暂时回避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军报是这样讲的:
“某旅教导队教员王奇去年在调整改革中被编余,按现行政策,明年可能要转业或转改文职。他左思右想后决定申请考研,理由是:脱产读研不占岗位,说不定可以规避改革过渡期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到毕业时军官职业化政策已出台,可能就不用为走与留的问题犯愁了。”
这种想法,应当比较真实,但在个人动机之中,并不占很大比例。在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统计中,均不到10%。

4.
那么,以上这种总体接近具体有差异的统计结果,背后能够看出一些什么新的问题呢?大致有:
一是考研动机趋向多元化,但为了个人利益的比例要远大于为了满足当前岗位需要,这恐怕是由于当前我军总体科技含量仍然不高、以及高学历人才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善待;
二是基层部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仍然是个大问题老问题,并且人员流动相对固化,致使考研的目的性有点偏颇和可悲;
三是基层存在的大量低效率和低价值劳动,个人成长进步和价值实现空间的有限,以及早晚要面临的二次就业等后路问题,使得基层干部担心个人价值贬值,并存在一定不安与恐慌;
四是基层干部对个人实际利益和发展空间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实际、也越来越迫切;
五是我们的宣传导向,仍然是具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虽然在接地气上有很大进步,但在讲真话、道实情、解难题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5.
军队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研究生,最终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服务部队战斗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更准确地掌握人员的考研动机。
这些动机当中,虽然大部分是合情的,但由于军队的特殊性,一些动机在当前环境下却显得并不那么合理。比如考研动机、报考方向“含军量”不高,与部队打仗需求联系不紧的问题,有的只是为了“找后路”,为到地方就业做准备,却对部队需要、打仗要求考虑较少,甚至热衷于到地方高校读研,这些都与军队开办研究生教育的初衷不相吻合,与军队的根本职能、军人的职责使命也不相称。
但也有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动机,比如“为了跳出基层”、“为了给将来转业找条后路”、“每天拔草迎检抄笔记还不如上个研休息休息”,却也从侧面为我们指出了基层深层次的问题所在。基层必要的人文环境缺失,“五多”和低层次无价值劳动,以及普遍关心的“后路、后院、后代”问题,都是这些问题得以滋生的土壤。不去解决这些问题,只去谴责他们“动机不纯”,必然是舍本逐末。
只有端正考研动机,明确职责使命,正确处理好部队建设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到理性报考。
只有深化改革,抓紧解决困扰基层的突出问题,增强基层的凝聚力吸引力,才能让更多的人“为战而学”、“为建而考”,并且学成了也愿意回来。
只有深化改革,加强职业化建设,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并重视军人个人利益和后路问题的解决,才能让更多的高学历干部心无旁骛,愿意为军队贡献出全部的才华与力量。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