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合肥研趣集训考研机构卷疯了,双非报考人数卷过985_高校_院校_实力

原标题:合肥研趣集训考研机构:卷疯了,双非报考人数卷过985

不久前,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22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今年考研除了报考人数激增,还呈现出了“双非”热、专硕热、往届生比重上升等新特征。

尤其是地区较好的“双非”,报考人数甚至不输985、211,增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针对多所非“双一流”院校报考热度猛增,增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或许很多考生会提出疑问:

“双非”报考热度为什么会比“双一流”高?

“双非”是否值得报考?

哪种情况适合报考“双非”?

今天小蛙就带大家探讨这几个问题!

1.“双非”热度上涨

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

2022年,“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公布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的非“双一流”高校中,江西农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湖南工商大学、长江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报考人数涨幅均超过50%。

其中,深圳大学以27966的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增长率超过40%;集美大学报考人数从3000余人涨至超6000人,增幅达94.48%,几乎翻了一倍!

这一数据表明,考生们不再盲目追求“双一流”、985/211名校,在考研择校方面更加理性。同时也说明,卷麻了的考研大环境下,考研也在降低目标:上岸为主,而不再追逐名校。

2.四大“死亡双非”

报考人数超万人

01.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2020年软科中国大学排行主榜“双非”高校30强排行第三。学校实力突出,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物理学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进入前0.3%。

位于深圳,周围大厂环绕,具有地理位置和实力双重优势,每年考研的竞争相当激烈!2020年数据显示,深圳大学报考人数达到2.2万人次,报录比达到5.5:1

而该校当年推免生已达到623人,其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生源达到13.9%,有5个专业只接受推免无统考名额,而美术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的统招名额都在个位数

02.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的法硕实力极强,经常有人感叹这怎么会不是“双一流”高校。

华东政法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并称“五院”,在中国法学教育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法制发展与法治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如学院名称,招收的是法律硕士的两个方向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律硕士(非法学),是华政招生中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最高的两个专业,专业课考试法硕联考综合比较压分,复试比大概在1:1.4左右。但是近几年华政的法硕的推免比例在逐渐增大

03.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地处北京,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等项目。

2021年报考人数达到13551人。地处首都,实力不俗都让其成为每年的报考大热,即使往年存在压分现象。在这个师范类高校的心理学院最低分也要达到357分,均分在370以上。

04.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2019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

2020年报考人数将近1.5万人,报录比最高的学前教育学,统招名额4人,报名人数180人,报录比达到45:1

可以看出,成为“死亡双非”级别的院校本身实力不俗,特别是法学类、师范类这种专业性强近年热门的专业,在实力不俗且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大家争取的方向,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双一流”高校已经不重要了,学校本身的实力和水平已经达到高校的水平。

4.揭秘:是什么造就了

“双非热”?

1

提升就业竞争力

“双非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与就业环境有关。

单看现下的就业竞争压力,“考研追求名校”自然是情理之中:“211/985”是金水,“双一流”是银水,名校平台和光环是梦想,更是现实。

但如今考研越来越难,越来越卷,名校名额越来越少。研究生招生院校共有800多所(包括研究院),这样算下来,双非院校有700余所,始终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主体。

因此,部分同学选择为了“求稳”去“双非”读研。虽然比不上985/211,但在双非院校读研出来后,依然是硕士学历,在就业的时候还是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竞争力。

2

双非院校实力上升

院校自身实力的上升,也是其考研报考热度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双非”院校的部分学科实力甚至可以直接叫板“双一流”高校,只是奈何211院校名单已定,只能吃了这个亏。

另外还有一大批双非院校拥有a级学科,也就是排名达到了全国前2%的水平,即使它们的综合能力排不到前面,但是学科实力还是很强的,所以也吸引了大批考研学子的报考。

诸如深圳大学共上榜37个学科,与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比肩,稳居“双非”之首;

再具体到部分学科,如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国排名第一;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学科领域功底深厚,仅次于中国政法大学….

3

名校落榜生的机会

考的人多,竞争又大,部分考名校而落榜的同学在调剂中虽说选择很多,但他们在调剂中可能也不会一帆风顺,毕竟调剂是一个讲求运气和实力兼备的速度战。

可能在他们犹犹豫豫筛选学校的时候,空缺名额就已经没了;又或许把全国一百多所“双一流”院校的研招办电话打了个遍,都碰了一鼻子灰。这时候“双非”高校的复试邀请可能是最佳选择。

4

人间清醒者的选择

除了调剂进入“双非”院校的学生外,以“双非”院校为报考第一志愿的“双一流”毕业生,也大有人在。其实,在当下考研内卷之时,向下兼容其他高校,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另一方面,有部分“人间清醒”的考生深谙“本科看学历、读研看专业、攻博看导师”的秘籍,奔着“双非”高校的强势专业而去。

4.抉择:双非院校是否值得报考

或许很多同学在考研择校时都怀揣着“名校梦”,却困扰于担心考不上“双一流”,有不甘心报考“双非”的矛盾中。考研人建议你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是否报考双非院校。

院校实力评估

双非院校中不乏专业实力强劲的好学校,而985、211也不代表没有弱势学科。

比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被评为a类;而同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结果只是c-。

就算是双非院校,也是要看专业和导师的。有些双非院校虽然名气没有985、211学校大,但专业和导师实力都很厉害,属于行业翘楚,一点不比名校差。

还有个别院校,之所以没有评上985或者211,并不是实力不强,而是因为同一地区有其他学校评上了,这也与国家和教育部的统筹建设有关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考虑地域因素

选择研究生院校时,院校所处位置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像北京、深圳、上海等经济发展热门地区,集聚了很多行业里的头部公司,有很多资源和机会,入职后遇到牛人的概率也比较大。处在这些地区,实力也不错的双非院校,往往也是研究生报考和调剂时的“香饽饽”。

比如深圳大学,学校环境、师资水平都不错,而且因为地处深圳,周围全是腾讯、中兴、阿里分部、联想这样的“龙头企业”,就业机会特别多。

还有些院校,虽然在全国的名声不大,但在某个省份内认可度比较高,学校和当地很多企业都有合作。研究生毕业后,在当地容易找工作,薪资也好,这也是一个不错的

选择。

计算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的是如果你做另外一个选择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如果选择去双非院校读研究生,意味着将要放弃上岸985、211的可能,与之相关的资源和机会也都无缘。

但与此同理,如果你目标定的太高,超越了自己能够着的范围,一志愿上不了岸,调剂更难,最后错失上岸机会,也不免遗憾。

上岸成功率

既然选择了考研,也为之付出了很多,我们肯定希望最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院校报考难度与个人实力之间的差距多大才合适。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考取目标院校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努力,让自己踮踮脚或跳起来能够得到目标;如果目标太高,非常努力地跳起来后还够不到,可能就要面临过往付出的一切打了水漂的结局。这种情况下,选择竞争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激烈的双非院校,就要比报考难度较高的985、211院校来的划算。

未来就业选择

不可否认,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表现出对名校学子的明显青睐。华为就历来是顶尖人才收割机,每年收割的名校毕业生高达数千人。

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也有很多企业并不是“唯名校论”。有些岗位或体制内单位,只要求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学校有硬性要求。

抛开名校与双非的牌子,单就研究生学历来讲,在就业时也比普通本科可选择的范围要大,薪资的起点也高,这在一些老牌国企里很明显。

对于真正热爱科研的同学来说,“双一流”的师资与科研实力强大,更有名校光环加持,这类院校固然是最优选择。

但由于近些年考研热度的持续上升??,留给考研人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小,盲目追求所谓的名校光环,大部分成为了炮灰。

因此选择大于努力,考研择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立足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院校作为目标,再通过一年的勤奋耕耘一步步走进理想的殿堂。

其实,不管报考的是名校还是双非,只要有“为了梦想不服输,再苦也不停止脚步”的勇气,就一定能实现最初的梦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