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334+440)考研经验及考情分析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334+440) 考研经验及考情分析
一、考情分析
1.近三年录取情况
2.2020年复试差额比:120%
3.2021录取情况详情
4.初试分数段人数
5.学制学费
学制:2
学费(全程):2.6万
6.招生专业目录

二、初试备考用书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三、经验分享
湖南大学真的是非常吸引我,原因有招生人数多,复试分数比较低,参考书目少,湖南的美食也是十分诱人,对于新传学子而言,湖南电视台也是一个十分向往的地方,综合上述原因,我在备考之初就确定好了要考湖南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接下来讲一下备考过程中的小心得。
读书要先去关注它的目录,看它大概讲的哪几方面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再分版块进行阅读,整理框架笔记,比如说传播学就可以以拉斯韦尔的5w来分版块。读的过程要尽量读懂,一知半解或许会加快阅读速度,但也会给后来的学习埋雷。并且要学会分析真题,一边看书,一边对照着将真题的知识点在书上找到出处,从而逐步确定真题的重点考察范围。有的学校可能不会公布真题,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家对考试重点做了解。湖南大学也不公布真题,为了更好的对专业课进行复习,我计划报一个辅导班。通过多方了解,知道了考研芝士这个机构,觉得比较靠谱就报名了。芝士老师帮我联系了湖南大学往届的上岸学姐为我进行专业课一对一辅导,另外还安排两名专门的老师对我进行线上督学,总体而言对我的专业课复习起到了比较大的帮助
背书要建立在理解了的基础之上,有些小伙伴连基本的理论都还没有理解,就匆匆忙忙拿本书去硬生生地背,这样的效率反而更低,而且记不牢。其实只要你理解了,就记住了,不一定要背到一字不漏地默出来。这时可以利用“关键词”记忆法。
建议专业课知识至少要背三遍,我在考前一共背了六轮的样子。第一轮的周期会很长,大概在九月底我才完成了第一轮的专业课背诵,当时有小伙伴已经开始了第三轮,难免有一点慌。但是第一轮背完后会发现进度快了很多,大概在十月中我完成了第二轮,到后期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背完四本书。总的来说,最晚9月就要开始认真背书了。书不一定要背完,但一定要都理解,重点一定要记住,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做笔记是一项很重要也是比较艰巨的工程,有些小伙伴懒得动手就会直接买市面上的笔记,或者直接买考上的学长姐的所谓高分笔记。如果能找到做得还算不错的笔记,建议大家可以花点钱来换取时间,但是这些笔记良莠不齐,需要大家去判别。再者,千万不要以为花300多块买一本笔记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无论别人的笔记做得再完美都好,买回来只是相当于一份初稿,需要你在日后翻翻背背的过程中不断加入自己的思考痕迹以及知识补充。到了十二月,这本笔记可能跟之前买的已经改头换面了,这时的这本笔记才是一本最适合你的对你来说最完美的笔记。
当然如果你时间充裕,想按照自己的思路亲自做一套笔记,也是可以的。但建议先去网上找前人留下的一些电子版,把能找到的都搜集起来,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复制粘贴,这样的工作量会大一点,但是怎么说也是自己从头到尾编写出来的笔记,对于书本的知识架构以及相关内容肯定比较深刻。我的笔记是芝士老师提供的,拿到笔记后我自己对笔记重新做了梳理,经过后面不

断地补充与删减,笔记中的内容就完全符合我的需求了。
专题顾名思义就是热点专题的整理归纳,新传是一个和新闻时事紧密相连的学科,相关的知识点多而杂,所以备考期间一定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核心期刊的论文,用高级搜索功能,将文献来源设定为《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用主题词进行检索,可以一次性下载十来篇文献,找一段连续的时间来阅读,归纳学界考查重点后整理成专题。
12月份一定要进行模拟考,可以从去年真题里找没做过的题目,组织成一份全新题目的卷子,按照正式考试的时间安排来做,上午334,下午440,每场三个小时。一定要模拟,不然考场上崩溃写不完是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的。建议考前两周模拟一次,考前一周再模拟一次,第二次务必做到规定时间内答完,平时练习的时候就要给自己规定时限。
推荐关注的公众号:人民日报、人命日报评论、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评论、全媒派、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清博舆论、新闻记者、谭天论道、小强传播、胡泳、传媒大观察、刺猬公社、传媒圈。
四、就业情况
(1)2019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是:98.26%。
(2)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金融业(11.61%),教育(13.04%),制造业(14.75%),信息技术服务(18.14%)等。
(3)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教育单位(8.0%)、国有企业(34.06%)、民营企业(38.37%)、三资企业(6.86%)等。
(4)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国内升学(5.31%)、境外留学(1.13%)、签约就业(76.02%)、聘用就业(14.61%)等。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