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2022年第6期“学术视野”栏目概要_研究生_中国_美学
原标题:《当代电影》|2022年第6期“学术视野”栏目概要
学术视野
作者:李镇等
责任编辑:檀秋文 杨天东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22年第6期
中国电影与“象喻”思维
李镇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18级博士研究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提要:基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象喻”发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象”将情志和物象进行类比与置换,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百年来,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了将“象喻”思维融于创作的传统。“象喻”是超级电影语言,它可以是一个镜头、一个蒙太奇段落,甚至是全片;也可以是一个人物形象、一件道具、一个人物的名字、一句台词、一个空间等。“象喻”思维参与构建中国电影美学,突破了西方所定义的电影语言体系,以一种整体思维融合具体与抽象、表象与本质,是本土电影美学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象喻 中国电影 儒家文化 礼乐
详见《当代电影》2022年第6期第136页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的“国潮电影”
刘婧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饶曙光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四川师
范大学讲席教授
提要:“国潮”是近年来消费和文化艺术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也影响着电影产业,诸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也凭借着鲜明的本土特色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国潮电影对传统文化、美学的承继和现代性转化,高标准的工业完成度,以及其对主体观众群的对话,集中体现了共同体美学的品质与要求。以共同体美学作为方法论,关注热点电影现象,能够切实把脉中国电影的实践现状,并为建立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做出理论探索。
关键词:共同体美学 国潮 动画电影 奇幻电影 中国学派
详见《当代电影》2022年第6期第143页
残障研究与电影:一个跨学科理论综述
游长冬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黄鸣奋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
提要:残障研究起源于残障社会运动,如同女性主义或酷儿理论,关乎社会压迫、社会正义与行动。残障研究主要分为医学模式、社会模式以及普遍模式。残障研究不可避免地带动对于电影中残疾人形象的研究。本文从电影残障学、超越残障学及电影残障研究全球化三个面向对目前西方英语国家的残障与电影研究展开述评。残障电影研究学者重新理解电影对这些特别身体的文化编码,重新审视残障表征的传统表述与身份生产的复杂性。与西方残障研究相比,国内残障研究起步晚,并未产生足够引起社会重视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残障研究理论的译介、残障与电影文化研究现状的梳理,探讨借重残障理论介入中国电影研究的可能与潜力。对于中国电影的残障研究不仅可以补充残障研究以西方英语国家为主的狭隘现状,而且可以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跨学科、跨理论的新方法。
关键词:残障研究 残疾人 电影
详见《当代电影》2022年第6期第149页
更多精彩内容等您共享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请点击图中二维码
d
d
d
y
z
z
公众号
投稿信箱:dddyzztg@163.com
官方博客: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ontemporarycinema/home?topnav=1&wvr=6
微信号:
dddy198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