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考研真题笔记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

辅音[暨南大学2023年研;复旦大学2021年研]

答:辅音是指在发音时气流在发音部位受到明显的阻碍而形成音,亦称“子音”。辅音的主要功能是担当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韵尾。辅音依元音而存在,辅音与元音互相配合产生音节,组成语言的多样化发音。

普通话中辅音共22个,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七种,即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普通话辅音根据发音方法,有三种分类方式:按照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可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边音5种;根据声带振动与否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按照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可以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普通话辅音可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

语音[山东大学202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意义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素[西北师范大学2022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21年研;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节由音素构成,如“刊(kān)”它可以划分出“k、a、n”三个音素。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在语音学与音韵学中,音素一词所指的是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音素是具体存在的物理现象。国际音标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素-一对应。

元音[浙江师范大学2023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元音是指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又称母音,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例如,a、o、e、i、u等。元音的发音特点主要有:①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震动,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因而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②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③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每个元音的音质取决于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

四呼[中央民族大学2023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研;华侨大学2016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研;浙江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撮口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四呼是以韵母开头的元音口型分的类。“四呼”这一名称首见于明末无名氏《韵法直图》,完备于清人潘耒《类音》,一直沿用至今。四呼把韵母开头的发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韵母不是i、u、ü和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属于开口呼;韵母是i或以i起头的韵母属于齐齿呼;韵母是u或以u起头的韵母属于合口呼;韵母是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属于撮口呼。

声调[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2012年研]

答:声调是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的超音段成分,主要由音高构成,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格式。声调是汉语语音上不同于世界其他大多数语言的特色之一,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是音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dǐ”(底)的音高,听起来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高上去,而“dí”(笛)的音高,听起来是上扬的,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形式和上扬的音高变化形式就是声调,而正是因为声调的不同将“底”和“笛”两个不同语素区分开来。

调值[南京师范大学2020、2018年研;华侨大学2016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调值是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的固定格式,即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调值有两个语音特点:一是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二是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描写调值一般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声调。

五度制标调法[南开大学2018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研]

答:五度制标调法又称五度标记法,是由赵元任先生创制的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走势的一种方法。画一条竖线为坐标,分作四格五度,表示声调的相对音高,并在竖线的左侧画一条反映音高变化的走势的短线或一点,表示音高升降变化的格式。根据音高变化的走势,或平或升或降或弯曲,制成五度标调符号。汉语普通话的阴平为55调,高而平;阳平为35调,高中升;上声为214,降声调;去声为51调,全降调。

调类[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

答:调类是声调的类别,是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在一起所建立起来的类别。即调类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根据能够区别意义的不同声调调值建立起来的声调类别。可见,调类是由调值决定的。一种语言或方言里有多少种声调调值,就有多少个调类。汉语方言的调类最少的是三个(河北滦县),最多的是十个(广西玉林);一般的是四至六个。声调的类别由调值决定,但是声调的名称并不是由调值决定的。第一、二、三、四声只是个顺序,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些名称则是根据中古时期“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沿用下来的。我们现在仍然使用这些名称,目的就是便于了解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合情况。

押韵[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押韵又称压韵,是指韵文中(诗、词、歌、赋、曲等)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韵”不同于“韵母”,押韵的字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要求韵头也相同。因押韵的位置通常在句尾,又称“韵脚”。明清以来,北方民间戏曲把“韵”称为“辙”,把押韵称为“合辙”,把“韵”和“辙”合称为“韵辙”。合辙押韵可以使韵文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唱好记。

平分阴阳[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平分阴阳是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中古的平声调类字,根据声母的清浊分派入阴平、阳平两个调类。平分阴阳是中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过程中,在声调方面的三个主要变化之一。例如,现代汉语中的阴平“诗、超”和阳平“时、人”在古代都属于平声。

音节[中国传媒大学2012、2011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音节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来说,除儿化音(如“花儿”huār)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构成,少则一个音素,多则四个音素,且以元音为主。

语流音变[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语流音变是指音位和音位组合时,由于受到说话时快慢、高低的不同和邻近音的影响,发生临时性的语音变化。在说话时,语音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地发出,而是连续地发出的。在这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往往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自己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语流音变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自然变化,使得语言更流畅的表达意义,使得交际更加方便。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换位、弱化、脱落等几种。

连读变调[东南大学2023年研;复旦大学202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连续变调是指汉语里两个以上音节在连读的时候,由于受前后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普通话的连读变调主要有上声字的变调、轻声的变调、“-”“不”的变调、儿化的变调等。例如,两个上声连用时的变调情况,“领导”是两个上声连用的现象,前一个音素“领”受到后一个音的异化作用,由“214”变调为“35”。

儿化[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相关试题:儿化韵[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儿化是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儿化韵是指汉语中儿化了的韵母。即韵母由于儿化作用而带上卷舌色彩的韵母就是“儿化韵”。普通话的儿化韵不是主元音后加上一个[r],而整个韵母贯穿着卷舌色彩。例如,普通话念“花儿”的时候,这个“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只表示在念到“花”这个字音末尾的元音时,随即同时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

轻声[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例如,“妈妈”“桃子”“里头”“坐下”中的第二个字“妈、子、头、下”都读轻声。轻声音节的变化与语音的四种物理属性都有关系,主要表现在音长变短。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音位[暨南大学2021年研;西北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暨南大学2013年研;中南大学2011年研]

答: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例如,说汉语普通话的人通常认为“埋”“麻”“忙”三个词里都包含同一个元音“a”,一般在标音时也都写作[a],其实这三个词的读音是[mai]、[mA]、[man],它们分别包含了发音时舌位有前后差别的[a]、[A]、[a]。在汉语普通话中[a]、[A]、[a]的不同并不区别意义,不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因此同属于一类。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a/。

音位变体[浙江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音位的自由变体[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①条件变体,又称“必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②自由变体,又称“习惯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例如,重庆、武汉、南京等地的[n]和[1],东北有些地方的[tstshs]和[tstshs],在相同的环境中随便念哪一个都可以,那么[n]和[1],[ts tshs]和[tststs tsh s]是相对应的自由变体。

文白异读[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文白异读是指在一些方言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不同的用途中有着不同的读法。它是指一个汉字由于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影响,在该方言中,读书和平时说话的发音不同。例如,客家话里,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生”字单用表示“生娩”或表示“活着”的时候读作[sen1],而在固定的词中却读作[sang1],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语调[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研]

答:语调是指说话或朗读时,句子中的停顿、声音的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语调在句子形式上的特点表现为抑扬顿挫,由于每个句子都有语调,因此可以根据这个特点从连贯的话语中划出句子之间的界限。语调由句调、句重音和停顿组成。句调是语调的主干,是全句的音高升降的变化,是语句音高运动的模式。句调分为升调、降调、平调和曲调四种。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后头出现的间歇。停顿的出现一方面是出于人的生理上或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换气或使结构层次分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内容。逻辑停顿是停顿的一种类型,即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表达某种感情,而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重音是指语句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又称语句重音。重音可按产生的原因分为两种,即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指按照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音;逻辑重音指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音。

鼻韵音[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鼻韵音,又称鼻音尾韵母,是指带有鼻辅音的韵母,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鼻音尾韵母的发音要点有二:①元音同后面的鼻辅音不是生硬地拼合在一起,而是由元音的发音状态向鼻辅音过渡,鼻音色彩逐渐增加,最后,发音部位闭塞,形成鼻辅音;②鼻辅音韵尾发音时,除阻阶段不发音,即发“唯闭音”。鼻韵母的发音不是以鼻辅音为主,而是以元音为主,元音清晰响亮,鼻辅音重在做出发音状态,发音不太明显。普通话鼻音尾韵母可以分作带舌尖鼻音“n”的(称为“前鼻尾韵母”)和带舌面后鼻音“ng”的(称为“后鼻尾韵母”)两类。“ng”

相对音高[南昌大学2018年研]

答: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可以分为“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两类。其中相对音高是绝对音高的对称。声调是指相对音高。一个成年人读“去”(qù)是从他的最高音降到最低音的,一个小孩读“去”(qù)也是从他的最高音降到最低音的,小孩的最低音可能比成年人的最高音还高,但这两个人说话时的音高走势都是由高音降为低音的,音高的变化格式和升降幅度相同。这种音高变化格式和升降幅度就是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总的来说,相对音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格式和幅度。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

入派四声[南开大学2018年研]

答:入派四声,即入声派进其他四个声调。古代的声调由平、上、去、入四声组成。入声,由于有塞音韵尾[-p][-t][-k],古入声字读音的特点是“入声短促急收”。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主要是从《中原音韵》时代起,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塞音韵尾脱落,读音失去了短促的特点,作为一种声调也就在大多数北方方言区里消失了,于是分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近古四声中去了,这就是所谓入派四声。其主要规律是全浊归阳平,次浊归去声,清音归四声。

浊音[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浊音,又称带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语音学中,将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称为浊音,声带不振动的音称为清音。辅音有清有浊,而多数语言中的元音均为浊音,鼻音、边音、半元音也是浊音。世界上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均有大量浊音,如[b]、[d]、[g]、[z]等。现代汉语中只有吴语、老湘语、部分闽北语(与吴语交界处)、极少数赣语(吴湘“浊音走廊”)保留完整的全浊声母。普通话以及大多数汉语方言没有浊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普通话中,浊辅音共有m、n、ng、1、r五个,其余辅音都是清音。

篇幅有限,更多内容请百度曹小值真题笔记曹小值题库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