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法学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33卷)要目教学研究生西北政法大…

《法学教育研究》 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期刊全文。 “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58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114家,非核心期刊57家,集刊78家,英文期刊9家。 截止2021年11月30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 94257 位作者的 268376 篇文章。 诚挚邀请更多法学期刊入驻“北大法宝”,广泛传播,服务社会,共塑品牌。

联系邮箱: journal@chinalawinfo.com。 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采购热线 : 010-82668266

《法学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33卷)要目

【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人才培养】

1.着力三个“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卓越法治人才

岳彩申、章晓明(3)

2.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培养高素质研究生法治人才

孙昊亮(13)

【理论探讨】

3.新文科时代法学教育的使命与坚守

彭中礼、王亮(27)

4.新时代我国法学教育展望

——基于法律职业伦理与规范的分析

李博(43)

5.数字时代的“新法学”建设研究

杨学科(61)

6.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学方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东南大学的“三元融合”教育实践

王禄生、王爽(77)

7.在法律人工智能时代,法学院本科生需要怎样的教育

——宏观框架与微观方案

华立成(90)

【教学研究】

8.讨论式教学的意义及其方法

马岭(119)

9.中国高校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与未来发展

蔡艺生、唐云阳(134)

10.练习型法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以提高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陈虹睿(151)

11.中国法英考研士培养机制的目标背离及其改进

刘征峰、吴少璐(170)

12.刑事一体化视野下高校刑法学研究生课程的体系构建

——基于五所政法院校的实证考察

王鹏飞(188)

13.法学学科视角下核法律方向的构建研究

刘久(204)

14.论卓越能源法治人才精准培养的路径选择

王浩、曾子为、杨智(225)

15.新法学建设背景下的法律逻辑教学改革

宋菲(242)

【比较研究】

16.令和元年(2019年)第44号法律评述

——日本司法考试与法科大学院的最新改革

陈怡玮(261)

【管理经纬】

17.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析

——基于15所高校方案的文本分析

陆根书、宋亚萍、李珍艳(283)

18.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与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PEST模型

郜岭、王钰烨(299)

【教育法制】

19.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历史审思与未来路向

戴妍、陈佳薇(315)

《法学教育研究》稿约

(332)

【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人才培养】

1.着力三个“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卓越法治人才

作者:岳彩申、章晓明(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内容提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2.0计划,西南政法大学以“三个融合”为抓手推动工作,着力推动法学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着力推动法学教育与新科技深度融合,培养紧跟科技发展的卓越法治人才;着力推动法学与其他专业深度融合,深化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在三个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真正落实落细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卓越法治人才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深度融合;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

2.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培养高素质研究生法治人才

作者:孙昊亮(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内容提要:本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分析了新时代研究生法治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提出应当以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作为开展法学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从辩证的角度提出研究生法治人才培养应当把握立德树人与学业才能、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知识体系与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这四对培养目标的平衡关系。同时结合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开展的具体实践,就如何推动高素质研究生法治人才培养提出健全导师育人机制、强化理论素养培养、坚持需求导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评价监测体系五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高素质法治人才;研究生培养

【理论探讨】

3.新文科时代法学教育的使命与坚守

作者:彭中礼、王亮(中南大学法学院,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内容提要:现代法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而传承悠久。针对人们对法学教育的诟病,提出法学教育应当有自己的良心坚守。在文科时代,要培养法律人,能够进行法律分析、运用法律方法逻辑推理,并能够进行正当性衡量,这是法学教育的技术坚守;要培养法治人,能够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具有较高的公共责任意识,具有较好的家国担当精神,这是法学教育的价值坚守;要培养法理人,能够承继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并创新法治文化,这是法学教育的文明坚守。法律人、法治人和法理人,各有使命,但又互相统一,一起构成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核心使命。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治;时代使命

4.新时代我国法学教育展望

——基于法律职业伦理与规范的分析

作者:李博(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法律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法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法学教育应重视职业伦理教育为前提,探讨了如何促进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说明了法学教育中职业伦理教育十分欠缺,因此急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当下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一段“伦理学徒期”,以此培养学生们必要的职业伦理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应对法律实践伦理挑战的能力,力图在当前法学教育的环境中寻找一条通向“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职业伦理教育;认知方法;德性伦理路径

5.数字时代的“新法学”建设研究

作者:杨学科(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

内容提要:数字时代之变,催生了法学教育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法学教育改革发展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法学是数字时代求新应变的法学教育改革,是主动适应数字革命新需求、新挑战的法学教育战略行动,其具有未来法学教育的标志特征:新生、新兴、新型和新觉。在新法学求变的框架设计和实践路径上,应从技术增强型法学教育新理念、“数字法学”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法学人才“软技能”知识体系、技术强化学习的法学教学方式、分层次分期进行新法学建设方面入手。但需要注意的是,新法学的本质是“法”,“新”是特质,“新法学”是方向,不能简单地用“新法学”替代“旧法学”,不能为新而新、舍本逐末遮蔽新法学中“法”这一安身立本的本质。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法学;卓越法治人才;技术增强型法学教育;数字法学

6.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学方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东南大学的“三元融合”教育实践

作者:王禄生、王爽(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东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行业对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高需求与法学教育中对于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门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东南大学法学院依托最高人民法院在东南大学设立的全国首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设立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向,探索“小规模、宽领域、大生态”的“三元融合”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四位一体”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使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军学科的引领地位逐步确立,领军人才培养效果日益显著,师生成果社会影响不断壮大,打造了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培养的“东大样本”。

关键词:法律大数据;法律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生教育;复合型法律人才

7.在法律人工智能时代,法学院本科生需要怎样的教育

——宏观框架与微观方案

作者:华立成(北京大学法学院、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itzker School of Law])

内容提要:目前的法学教育面对人工智能的到来缺乏充分的应对,这与法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学术研究、实务应用上出现的问题相吻合。因此,法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有能力也有必要更充分地应对因人工智能的产生而带来的改变。如果自下而上的变革只会循序渐进地走入现实,本文提出如下两个长期建议:(1)从变革提议者的角度出发,本文基于“法官能力”这一相对宽泛的培养目标,指出目前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院应侧重培养何种能力”这一具体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并提出一个变革框架;这一框架虽然抽象,但其抽象性与变革提出者和一线教员在教学工作中的分工十分吻合。(2)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出发,本文在这一框架下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当下中国和美国案例教学法存在一些问题,而将真实案例涉及的各类材料(包括真实案件背景、非法律的文献)作为法学基础课的辅助手段和法学方法课的具体延伸是一种较为贴合时代的教学方法变革。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法律人工智能;案例教学;“法官能力”;恶意串通;民法教学

【教学研究】

8.讨论式教学的意义及其方法

作者:马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

内容提要: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其思路,提高其学习能力,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讨论课在整个教学课程中的比例以1/3~1/2为好,可以分为小讨论课(1节课)和大讨论课(2~3节课)。讨论课的“课件”往往与科研有密切关系,通常是在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把论证过程转化为“一系列提问”,每个问题都问得很具体,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由上一个问题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3~5个具体问题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小的问题链,若干小的问题链再形成一个的大问题链,以此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主题加以讨论。老师在讨论式教学中需要有平等、宽容的理念,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态。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讲授式教学;教学相长;问题链;教学效果

9.中国高校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与未来发展

作者:蔡艺生、唐云阳(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特殊情形下我国高校全区域、全覆盖、全方位实现了线上教学,为在校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自然实证研究”机会。经由实证调查得知:线上教学适用于不同类别的课程;各方对线上教学的态度积极;线上教学的效果可以接受;线上教学并不能显著节约时间等教学成本;技术设备、教学平台和网络情况对线上教学有一定影响。存在问题在于:线上教学的普及并不等于数字化课程和信息化教学的实现;片面的技术主义可能导致忽视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本质;过度的数字化和共享可能形成教育教学垄断,导致知识和教学实践固化;隐性知识无法通过数字化课程和线上教学固定和传播。中国高校线上教学的未来发展包括:确立和阐释与线上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机理;从国家层面确立在线教学的规范体系;积极解决线上教学面临的技术问题;谨慎建设数字化课程和运用线上教学。

关键词:中国高校线上教学;教育技术;实证调查;问题分析;深度融合

10.练习型法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以提高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作者:陈虹睿(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华盛顿圣路斯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法学院)

内容提要:提高法学毕业生实践能力是我国法学教育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借鉴教育目标分类法,我国法学本科、研究生阶段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或者称为“法律实务能力”)差强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当数量的法学专业课程教育所达到的“认知范畴”目标仍然停留在低级阶段,而现阶段增加以技巧为主的法律实践课程的解决方法难治标也无法治本。在此基础上,本人和所在教团队结合海外学习经验,根据美国“法学教育良好实践七原则”,设计并推行法学专业课程“练习型反转课堂”教学改革。该教改使用现代“互联网+”的教育信息技术,以“化简为繁”的案例为纽带设置“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训练,以“高预期”“有效激励”评价体系为依托切实有效推动教改工作。教改在提升学生知识认知层次,改善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学科教育中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超越一线教师教学改革能力范围。

关键词:实践能力;法律实践课程;法律理论课程;认知范畴;翻转课堂

11.中国法英考研士培养机制的目标背离及其改进

作者:刘征峰、吴少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自2005年以来,中国法英考研士教育已经具有16年的历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在现实中存在很多问题。中国法英考研士项目以培养具备解决跨国纠纷的法律工作者为目标,但现行体系存在与培养目标背离的情形。为了使中国法英考研士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效果,需要采取若干改进措施。首先,严格筛选条件,提升准入门槛。其次,增强教师队伍的英语能力。再次,将中国本土学生引入中国法英考研士教育课堂,与中国法律文化环境衔接。最后,增设法律文书写作课程,培养实践能力,并设置专门化教学,提高专业水平。

关键词:中国法英考研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语言;授课方式

12.刑事一体化视野下高校刑法学研究生课程的体系构建

——基于五所政法院校的实证考察

作者:王鹏飞(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内容提要:目前,高校刑法学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理论性有余而实务性不足的缺陷,并局限于刑法学科内部研究刑法,忽略了与其他法学科领域以及法学之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结。“科际鸿沟”导致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司法判断的片段性以及人才培养的狭隘性之弊端凸显,刑法硕士人才陷入理论能力弱于刑法博士,而实务技能又逊于法律硕士的窘境。以刑事一体化理论及其衍生的关系刑法论思想为基础,探求理想的刑法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成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应当顺应社会对于刑法学人才的实际需求,疏通学科樊篱,实现科际整合,增强刑法学术人才的综合技能培养,完善刑事学科体系内部结构设计,重塑刑法学科与其他学科体系的外部关系,构建科学完整的、层次鲜明的刑法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关键词:刑事一体化;关系刑法;刑法硕士;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13.法学学科视角下核法律方向的构建研究

作者:刘久(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

内容提要:我国核能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跻身世界核大国行列。核法律在促进并保障核能开发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核法律制度的产生、实施与发展,形成了相应的核法律学科方向。核法律学科方向是以核法律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实践性极强的、尚在建设中的新兴、交叉法学学科方向。为建立核法律学科方向,需要明确哪类高校适合发展该方向,并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等方面做好规划与设计,使其能够带动我国核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丰富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内容,在实践方面助力于培养和向社会输出“核法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早日实现核法律作为新兴法学学科方向的价值。

关键词:核法律;法学学科;学科方向;法学体系

14.论卓越能源法治人才精准培养的路径选择

作者:王浩、曾子为、杨智(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卓越能源法治人才培养,是对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的贯彻与落实,是满足国家能源法治建设的需要。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指明了我国法治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但由于未充分考虑能源法治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规律,以至于难以形成有效的能源法治人才供给。历经多年探索,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形成极具特色的卓越能源法治人才培养理念,秉承“新文科”教学改革思路,以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的理念与任务为基本遵循,明确能源法治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德育与素质目标,坚持交叉学科导向、问题导向与成果导向,通过编制能源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多学科师资队伍、打造能源法治特色教材、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促进教学科研联动等具体措施,落实卓越能源法治人才精准培养。

关键词:能源法治人才;人才培养;法学教育;能源法学

15.新法学建设背景下的法律逻辑教学改革

作者:宋菲(聊城大学)

内容提要:高效的法律逻辑教学对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均具有正向促进意义。针对当下法律逻辑教学中的“法律与逻辑脱节”“理论与现实脱节”“技术与思维脱节”难题,新法学提供了科学化解范式,并通过调整法律逻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回应法律逻辑教学难题。具体而言,面对“逻辑与法律脱节”难题,

我们可基于新法学提出的“本土化”理念,开展法律认知逻辑研究与教学;基于“交叉性”理念,探讨人工智能司法中法律逻辑的具体运用。面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新法学明确提出“职业化”“技术化”“联合化”教育导向,也构建了“诉诸情景教学全方位展现法律逻辑理论的现实运用”和“改革课程设置并与实务部门联合开展教学”两种化解路径。面对“技术与方法脱节”难题,新法学也通过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今后法学教育要重视基本的逻辑思维规则训练,培养学生开展法律思维和运用法律方法的能力。

关键词:新法学;法学教育;法律逻辑;教学方法

【比较研究】

16.令和元年(2019年)第44号法律评述

——日本司法考试与法科大学院的最新改革

作者:陈怡玮(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20世纪末期,日本开展了新一轮司法改革。在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新司法考试制度与法科大学院制度占据了中心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项制度在实践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不利影响。2019年6月,日本官方公布了令和元年(2019年)第44号法律,修改了获得司法考试应试资格的条件,设置了“关联法曹基础课程”,改变了现有的法学教育体系。这一法案的颁布预示着日本的司法改革即将迈入全新的阶段。

关键词:日本;令和元年改革;司法考试;法科大学院

【管理经纬】

17.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析

——基于15所高校方案的文本分析

作者:陆根书、宋亚萍、李珍艳(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内容提要:一流本科教育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立本强基工程。分析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的特征与问题,可以为政策优化与完善提供参考。应用文本分析方法,对15所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发现,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具有如下特征:建设目标空泛化与具象化并存;建设目的政治性和实践性凸显;建设路径依赖性与趋同性明显;建设举措以六个“一流”为主导;人才培养预期成效是培养一流人才。当前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注意力配置中的“顾此失彼”;建设过程中的“数字陷阱”;建设路径上的“千校一面”。基于此,建议高校从合理分配政策注意力、警惕建设过程中的量化逻辑及厘清特色发展之路三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文本分析

18.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与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PEST模型

作者:郜岭、王钰烨(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内容提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分属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发展两大体系,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探求二者衔接与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成为变革的焦点之一。基于PEST模型,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四个角度分析。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与协同发展上,经济环境、社会与文化起到“双驱动”作用,政策因素、技术因素产生“双保障”作用。在各方面因素的驱动与支撑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与协同发展将有机会、有条件得以实现。

关键词:专业学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与协同发展;可行性分析

【教育法制】

19.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历史审思与未来路向

作者:戴妍、陈佳薇(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内容提要:高等教育立法是高等教育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先后经历了探索奠基、正式启动、全面推进、巩固深化与系统完善五个阶段,呈现立法理念人本化、内容拓展化、程序合法化、体制健全化等演进特征,反映立法诉求转至立德树人、视域聚焦治理体系、效益趋于常态提升、主体走向分权释能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可通过维护多方权益,明晰高等教育行为主体权责界限;关注靶心效应,聚焦高等教育领域内重难点问题;加强内涵建设,健全高等教育立法运行保障机制;坚持联动思维,推动高等教育硬—软法混合治理等路径向前推进,从而保障和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立法;历史演进;未来路向

本刊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恪守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原则,刊载法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探索法学教育教学规律。2009年创刊,每年出版4卷。刊物现已入选CSSCI来源集刊,并被中国知网、北大法宝等数据库收录。

-END-

责任编辑 | 吴珊

审核人员 | 张考研 梁学曾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 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