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21年复旦大学703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和答案_研究

原标题:2021年复旦大学703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和答案

关注我!

文学和文学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区别

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用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一套连贯的、理性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或音乐学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也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

“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

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

(1)仿效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身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探讨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

单纯地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

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

(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须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性研究和个性化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他认为,人文科学的研究重心在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而个别的事实只有参照某种价值体系才能被发现和理解。

(4)在法国,色诺波提出这样的界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重复的事实”,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延续的事实”。

(5)在意大利,克罗齐将他的整个哲学建立在与自然科学方法完全不同的历史学方法的基础上。

2一个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个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莎士比亚?人们应该寻找的是莎士比亚的独到之处,即莎士比亚之所以成其为莎士比亚的东西;这明显是个性和价值的问题。甚至在研究一个时期、一个文学运动或一个特定国家的文学时,文学研究者感兴趣的也只是它们有别于同类其他事物的个性以及它们的特异面貌和性质。

3个性说

个性说可以找到另外一个有力的论据,即探讨文学的普遍法则的努力终归要失败。

4两个极端的解答方法

(1)在自然科学的优势影响下流行起来的,将科学方法与历史学方法视为一途,从而使文学研究仅限于搜集事实,或者只热衷于建立高度概括的历史性“法则”。

(2)否认文学研究为一门科学,坚持对文学的“理解”带有个人性格的色彩,并强调每一文学作品的“个性”,甚至认为它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

五、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

1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更好的说法是兼具个性和一般性。个性与全然特殊和独一无二性质有所不同。

2每一文学作品都具备独有的特性,但它又与其他艺术作品有相通之处。

3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部作品、一个作者、一段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但这种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才有成功的可能。

4共鸣理解和作用可以作为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和思考的先决条件。

复习笔记

一、文学、言、辞、文章

(一)先秦两汉时代

1.“文学”的含义

(1)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汉代依然如此。“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

2.“言”、“辞”的含义

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

(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

1.“文章”的含义

(1)汉代写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②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

①“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

②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

2.“文章”与今天的“文学”的关系

“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

3.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

(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

(2)“文学”也仍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但与先秦两汉相比,又有重要的变化:由于在知识分子中,写作渐渐成为极普遍的事,写作能力几乎成为士人文化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文学”自然而然地常常包括了写作之意,而可以理解为常兼指文章与博学两方面的意义。

5.以今天的眼观来看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观念

(1)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先秦时人们的文学观念还十分薄弱。当时人议论作品时,几乎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

(2)汉代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一方面,仍然用很强的功利性的眼光评论文学作品,甚至因此而轻视、排斥文学的审美性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包含审美因素的言论,也有人从审美娱悦的角度肯定文学作品。因而当时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复杂的状况。

(3)先秦时诗歌与音乐紧密配合,诗、音乐、舞蹈往往三位一体。因而人们对于诗与音乐的见解,也常是相互联系,有时不易分别。但诗论与乐论毕竟不完全等同,人们应看到其间的联系和影响,也注意其区别。事实上,先秦乐论的审美因素多于诗论,而逐渐影响及于诗论。

二、儒、墨、道、法诸家的文学观

(一)历史背景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主张,形成了诸子争鸣、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局面。

(二)儒、墨、道、法诸家的文学观

1.儒家的文学观

(1)孔子: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很重视文化、学术。他的言谈中有关文学者,一是论“诗三百”,二是论言辞。

(2)孟子:孟子在阅读、理解作品方面,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

(3)荀子:荀子非常重视言辞、辩论。他是最早对儒家圣人和经典作崇高评价的学者,他这方面的言论可以视为后世文学批评中明道、征圣、宗经说的先声。《荀子·乐论》和总结孔子后学音乐思想的《礼记·乐记》,都非常重视“乐”。一方面指出了乐产生的基础、乐对社会的反映及其认识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乐对人们的教化意义。先秦儒家的乐论谈到了乐与人们情感、心理的关系,比起先秦时纯粹的诗歌理论来,较多地具有审美的因素。

(4)评价:不论孔子还是孟子、荀子,都很重视诗歌、言辞、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利用它们为教化服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文艺思想适合于统治阶级对文

学艺术的要求,而其中某些观点又能触及文学的基本规律方面的问题,故在文学批评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家的文学观

(1)墨家从实用、功利的目的出发,重视言辞辩论。

(2)对于人们的艺术审美活动,墨子采取排斥态度。

3.法家的文学观

(1)法家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商鞅奠定了法家理论的基础,韩非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2)法家崇尚耕战,主张君主独裁,厉行法制,对于传统文化学术和儒、墨、名、纵横诸家学说,认为不切实用,而且妨碍其愚民政策的实施,故加以全面排斥。

4.道家的文学观

(1)道家主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有要求回归上古简质淳朴时代的倾向,因而对音乐、言辞、辩论等都持否定态度,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美丽的色彩、音乐使人“失性”。

(2)《老子

》、《庄子》却对后世的文艺思想,包括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

①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那原本不是论文学。但当文学创作、鉴赏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崇尚自然的主张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上,成为反对雕琢、提倡自然之美的理论根据。

②《老》、《庄》书中关于语言局限性、言与意的关系的论述,启发了后世作家、批评家对于含蓄之趣、意在言外那种艺术表现的体会、认识和追求。

③《老》、《庄》书中对于虚静、“坐忘”心态的论述,原是就体认“道”而言的,但也被借用、引申,用以论述文艺家、作家的思维特点。

5.屈原的发愤抒情之说

(1)屈原的《九章·惜诵》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指出自己的作品乃是在愁思郁结、愤懑无告、“愿陈志而无路”的情况下倾吐而出。

(2)《九章·抽思》云:“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更说到凭借写作以舒泄忧思、暂时获得解脱的情况。

(3)屈原的发愤抒情之说,比《尚书·尧典》“诗言志”之说更突出了情感因素,可说是后世发愤著书、不平则鸣以及借作文以自慰诸说的先声。

三、汉代文学批评的演进

(一)两汉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

1.韵文方面,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乐府诗歌,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1)辞赋在《楚辞》和纵横家辩说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多作家作品,《史记》、《汉书》都为擅长辞赋的作家立了专传。

(2)刘向、刘歆编校图书,在《七略》中特立“诗赋略”登录并论述诗赋,就是诗赋作品大量涌现的实际情况的反映。

2在散文方面,除一部分学术、历史著作中具有文学价值的篇章外,各种体裁的单篇文章逐渐多起来了,论说、书序、奏议、书启等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韵文体和韵散结合的文体颂、赞、箴、铭、哀文、诔、碑文等等。这许多体裁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实用的文体,但同时人们也注重它们的写作艺术、审美因素。

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

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