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成考公、考研,才是年轻人的正确“啃老”方式考试国考高考…
前两天看到一篇有关“新型啃老”的文章,里面说到“现在的部分大学毕业生,他们在毕业后,没有选择跟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的工作,每天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而是选择了提升学历或者是考公务员。”
这样的选择当然无可厚非,毕竟提升学历和考公务员都是为了自己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但问题是他们在选择了这两条道路后,并没有为之付出努力,而是用他们来当作挡箭牌,理所当然地在家里过上了啃老的生活。
看到这小编不由想到身边似乎就有类似的例子。
“以学习为由,逃避工作”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一个词,叫:“慢就业”。
指的是,大学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而是暂时性的选择考研、考公等。
诚然,大学生就业压力严峻,想要通过考研、考公等途径,谋得一个更好的出路,本无可厚非。
但慢就业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急迫的经济压力,所以才能安心学习,准备各种考试。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父母的资助。
01
张远 昆明 30
张远今年已经是第次六考公务员了。
大学毕业之后张远满怀壮志前去找工作,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背道而驰的。
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之后,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张远就开始选择考公务员。
每年都参加国考和附近一些省市的省考,中途还报了次一年三万的培训班(一班50来人),可是成绩都并不理想。
如今已经30岁的他依旧在家里备考,对此父母也是相当的着急,可是却又不好责怪,毕竟孩子确实是在努力学习。
然而张远并没有父母看上去那么努力,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最多3-4小时,相反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打游戏。
02
馨蒙表妹 昆明 27
馨蒙的一个表妹,她的目标是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考研考了3次,还没考上。
第一年没考上的时候,她妈妈安慰她:“没关系,大不了再来一年。”
在此期间,父母承担了她全部的经济开销:
因为文化科目底子差,家里花了一万多块钱,给她报了一个北京的辅导班(专业与文化课都教);
再加上买考研资料书籍,报名费,租房,生活费等,里里外外又花了好几万。
可第二年,还是没考上,连国家线都没过。
回昆明后亲戚劝她出去工作,她工作了3个月,不干了,理由是:“不想受老板的气,还是想考研。”
没办法,父母只能依她,这几年省吃俭用供她学习。
遗憾的是,第三年,表妹还是没考上。
三年来父母费心费力,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的生活起居,承担着她的所有开销。
然而表妹的精力却压根就没放在学习上。
对外宣称一门心思地准备考研,但隔三差五就以放松的名义,外出和朋友聚会;
有时经常溜出去一天不见人影……
美名其曰的学习,不过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努力”。
他们是真心想要考研,考公吗?
并不一定。
考试,更多的是他们逃避找工作的一个借口罢了。
听过一句话:“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喜欢它,而是想着逃避另一件事。”
那么现在考公,考研的报名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近十年来,国考共有1548万余人报名,平均每年接近150万人报名,其中2022年,达到了212.3万人。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31242人,16745个岗位。
从数据可以看出国考2020年落选人数近142万人,2021年落选人数近156万人,2022年落选人数近210万人。
每年的报考人数越来越多,但是落选的人数也在平均每年41万人的增加,而增加的这些落榜考生不断重叠,年复一年。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从近年数据来看,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了36万人。
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2022年,7
年平均增长15.8%。
2021考研为应对疫情冲击,招生人数是111.4万人,与2022年的110.7万人相比,虽然2022仍处于扩招期,但总体招生人数跟2021年相比还是下降了。
在考研的落选人数中2020年的落选人数近241万人,2021年的落选人数近266万人,2022年的落选人数近346.3万人。平均每年的报名人数以58万人增加,落选人数也以53万人增加
可见哪怕考公,考研的压力也在不停增加,更不说其中有多少是真考试,又有多少是假努力。
而这些人就成为了“新型啃老”的主体。
这样的“新型啃老”为什么会出现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
虽然高考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却是最好的途径。
所以,家长大都很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总是在提醒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过上轻松惬意的生活。
但是事实上,就算读了书,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有很多的知识分子,或许都还没有他们从来没有读过书的父母过得好。
有些本科生在毕业以后,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所以他们只好闲置在家啃老。
其实,这些本科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让他们满意的工作。
毕竟,都是读书出来的知识分子,去做和没读过书的人一样的工作,自然是不会愿意的。
古人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古时候,学子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名次,便能够立刻做官,一下子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印象,那就是,只要读书并且考出好的成绩,就能够吃穿不愁,前程似锦。
因此,很多家长都只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考出好成绩就行了,并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去学习一些劳动人民做的事情。
然而,在这个经济社会当中,企业需要的是对它们有用的人才。而很多年轻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是与社会需求脱轨的,中看不中用。
因此,很多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做。
听人说过:“这是一个好时代,到处都需要用人,只要勤快一点,不会担心吃喝。”
不过大多数容易得到的工作,都是一些需要体力的低端工作,只要是手脚健全的人,那都能够胜任。
如果是对于学历低一点的人来说的话,那只要待遇还行,他们就会愿意去做。
但是对于那些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宁愿没有工作,一边啃老,一边考研考博考公,也是不会愿意去做那些低端的工作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造就了这个时代,部分高学历的年轻人没有工作,在家啃老的现象。
结 语
说到底,不管是什么样的啃老,无非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
有人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藤蔓与老树。”
老树不能供藤蔓一辈子,父母也不能为孩子操一辈子的心。
成为“新型啃老族”也许可以逃避一时,但不可能永远逃避,总有一天还是要面对逃掉的压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