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咋报考 这份指南请收好

??新闻、广播电视、广告、公共传播、编辑出版……听到这些,你是否想在其中的某一个领域施展才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提供雄厚的师资,广阔的平台,教授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公共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的前沿知识。6月18日19点30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丁宁老师做客北京日报“决胜高考”直播间,深度解析2022年招生计划、学院优势、专业课程等内容。

以下是本次直播的图文实录

一、学院概况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直属教学单位。学院下设行政管理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此外还设有5个系部室:传播学系、新媒体系、公共管理系、文化艺术教研部和实验室以及1个智能媒体与数字治理研究所。学院拥有一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MJC),于2018年获批,2019年开始招生,硕士生导师12人。研究方向为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舆情智能分析与管理、跨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

1.1师资队伍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为雄厚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业教师49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近70%,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42%。

1.2实验室建设

学院设有综合实践教学中心,具体包括计算机房、媒体编辑实验室、演播室、摄影棚、录音棚、电脑辅助电话调查实验室等,拥有价值900余万元的专业实验设备。开设了数字媒体编辑、网络传播、软件应用等多方面的实验和实践课程,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3实践创新

学院积极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学生能力建设和发展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以及“北京市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项目”,为学生创造卓越的成长平台和环境。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及国内各类学科竞赛,承担学校“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组织培训和参赛工作,每年都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关注学生理论素养培养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重视“国际化”办学,注重学生“国际移动能力”的培养。

学院目前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已经开展了学生交流合作培养项目。

二、传播学专业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推送着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也给

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

2.1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传播学本科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毕业生就业范围大部分是在各类网络媒体(互联网公司)或与数字文化传播相关的行业领域。

2.2师资情况

传播学系现有11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其中博士9人(含3名博士后)。另外,还有网络与新媒体系、文化艺术教研部、实验室的21位教师。

2.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全面的学术修养,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及业务技能,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应用技能,适应信息社会要求,了解传媒政策和法规,熟悉数字媒体运作机制,具有基础宽厚、适应面广、综合能力强、后劲足、富有创造活力等特点,能够在网络新媒体、政府宣传部门、广告公关企业、营销传播公司、互联网公司或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新闻传播、商业传播、影视传播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数字传播人才。

2.4培养方案

传播学系每年组织相关教师参加业界专业会议,并邀请业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交流和研讨,就传媒业界对传播学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模块。

2.5课程体系

在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广知识、强实践”的目标要求,以数字传播为主线,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

以“精选必修课程、放活选修课程、突出应用能力”为基本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在重视专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传播技术应用能力。

强调三种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是过硬的文字功底,包括应用文体写作、新闻文体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影视剧本写作以及新媒体写作。二是熟练的图文创意制作与影像拍摄编辑技术包括数字图文创意与制作,摄影、摄像及影视后期编辑。三是数字传播与新媒体应用技能,包括网页设计、网络编辑、网络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舆情分析、数字营销、媒体创意、信息技术与智能传播等。

强化传媒英语能力

适应北京国际性大都市的定位及其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强化学生的传媒英语水平,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网络英文信息。

前置传播技术类课程

将传播技术类及操作性课程提前,专业理论类课程后置。

引入传媒业界资源

结合传播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引入传媒业界资源,实现理论教学和传媒实践的互动。一方面提供条件鼓励专业课教师在传媒业界进行兼职锻炼,另一方面引进传媒业界精英做客座教授,使学生与传媒业界保持良好的互动。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基础实验(课程实训),实训教学科目包括课程学习网站;实验资源库等。此外,还有创新实践。例如国内外专业竞赛,学生创意工作坊或工作室以及学生社团、校园媒体等。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考察调研,学生自选课题研究等。学生还将进入专业企业单位(专业公司、政府管理、媒体部门等)进行专业实习。

2.6专业特色

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目前该校传播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适应社会对数字传播人才需求,依托学校信息特色,多方位、全面培养网络编辑、传媒营销、设计人才。2.建设具有一定先进水平的实验室,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际能力的培养。3.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凸显数字文化传播特色。

2.7就业去向

学院学生主要从事与网络传播相关的传媒行业、企事业单位。

网络传播机构,新闻网站、商业网站以及网络公司包括百度、新浪、网易、爱奇艺、凤凰网、今日头条。

传统媒体,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包括央视、新京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

传媒公司、广告公司、传播营销机构如奥美广告。

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外企包括考录公务员、北京公安局、房山区检察院等。

以及考研和出国深造。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简介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文理兼招,四年制本科,专业代码050306T。

3.1专业开设情况

2012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该专业申报工作。2013年首次批复28所高校招生: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3.2专业概况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本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位居全国、北京市前列,校内转专业转入人数屡创新高,成为我校学生认可度最高的文科专业。专业紧紧把握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2022年,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3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发展定位,面向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化创新、国际文化交流,依托学校的工科优势与信息特色,融合新闻传播学、影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积极探索智能媒体、计算传播等前沿领域,形成了“智能传播”、“内容创意”、“运营管理”三大特色,重点建设数字媒介智能化传播、数字媒介内容的创意表达以及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的教学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艺术创意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本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具有全媒素质的内容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够在新闻出版单位、各类新兴的媒体部门、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网络或新媒体传播部门从事新闻采编、媒体策划、活动创意、媒体内容制作、媒体运营推广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四、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包含通识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教育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媒体技术、Python程序设计、通识教育选修模块。第二课堂主要涉及素质教育专项。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核心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原理、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体政策与法规、数字媒体概论、信息技术与智能传播、新闻采访与写作、智能媒体传播、数字摄像、数字视频编辑、数字短片摄制、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内容监测与管理、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媒介经营与管理、数字营销、网络数据分析与应用等。

课程以智能媒体+媒介融合+运营监测为特色。其中智能媒体包括:数字媒体概论、信息技术与智能传播、智能媒体传播。媒介融合包括:图文创意、数字音乐、数字影像、动画、特效、多媒体制作与交互设计。运营监测包括: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媒介经营与管理、数字营销、网络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内容监测与管理。

实验室

目前综合实验室拥有媒体编辑机房、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录音编辑室,拥有价值达800余万元的传媒实验教学设备,包括高清数字摄像机、动作捕捉系统、激光扫描仪、数码单反相机,装备有数据分析软件、影视编辑教学系统、虚拟演播摄录像系统等教学软件系统6套,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等。

设备品质精良,与目前国内传媒业界标准一致。各类实验设备均组合优化,以保证每个专业学生都能够直接使用和借用设备,不仅满足课程训练需要,还能满足学生进行各类创新性实验、毕业设计、专业竞赛等课外学习需求。

五、专业特色

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实践创新性。将行业、企业进行产学结合,此外专业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文理、艺术交叉特色

以新闻传播学、影视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形成兼具文理、艺术交叉特色的培养模式。

设置了基于计算机技术与新闻传播学交叉融合的信息技术与智能传播、智能媒体传播等课程;基于影视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的数字摄像、数字视频编辑、视频后期特效、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基于管理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的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内容监测与管理等课程。使本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技术能力和艺术审美。

通过培养学生跨越理工、文科、艺术学等多学科的创新创意能力,使学生能够突破专业疆界,形成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意识。

实践创新特色

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媒体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一方面,新媒体内容的创意与生产能力,设置数字动画制作、数字影像拍摄、网络节目策划与制作、数字影视创意与剧本写作等课程。第二方面,新媒体传播与营销能力,设置新媒体广告策划与创意、数字营销、媒介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第三方面,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网站规划与开发管理、新媒体内容检测与管理、新媒体产品研发与应用等课程。

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新媒体前沿技术的特点、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产学特色

本专业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学生方面的特色,与移动互联网、智能电视、影视娱乐、游戏等各细分行业的大量企业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与这些行业中重点企业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腾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媒体融合研究院、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凤凰卫视、人民网研究院、学术志自媒体都为我们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

与今日头条 联合开设了基于移动设备的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方法课,与幻熊VR和黑蚂蚁VR共同开设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VR网剧的开发与制作方法课,与视盐传媒联合开设了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意与营销方法课等。

教学改革

与行业对接:《数字媒体产品设计》、《数字营销》、《新媒体产业调研》、《媒介市场调研与数据应用》等

学科竞赛对接课程。围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数字摄影摄像》、《视觉传达设计》、《数字视频编辑》、《动画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作业皆直接参加比赛,另外单独设立《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训练项目》

六、师生风貌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团队。包括杨孔雨、丁宁、王圣华、李晋、张英杰、沈春雷、单禹、郭泽德、孙彦然、黄今、王琪等13位教师。其中博士学位11人,博士后2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6名教师赴国外访学、交流。

以上内容就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直播实录,北京日报客户端特别推出“决胜高考”直播栏目,介绍2022高考最新、最重要的资讯,并邀请各高校重量级专家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