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研究生称身边同学接连休学高学历人士该如何找寻方向_工作…
原标题:985研究生称身边同学接连休学:高学历人士该如何找寻方向?
来源:世界风情画(ID:finkeeper)
作者:保镖哥
文豪鲁迅先生曾有一篇短篇小说《孔乙己》,讲的是废除科举后,百无一用的书生“孔乙己”因为没能进学,又拉不下“读书人”的脸面,只能靠替人抄书过活,于是在咸亨酒家被“短衣帮”嘲笑,最终还因偷窃,被人打断了腿,欠着酒店的钱没还上,便不知所踪的了。
这里揭示的其实是一个“高学历、低就业”的普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当一个人投入了巨大学习成本,却在市场上找不到对口工作,或工作薪资根本不如预期时的尴尬。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世界范围里并不罕见。原因在于,随着知识的普及,大量劳动技能不再是某些专业学历人士的专利,人们通过网络、工具书也能学到相关知识,然后实现胜任。而对雇主来讲,雇工可以在工作中和工作之余掌握某些技能,那又何必在雇员工资中支付过去就学时付出的成本呢?而在中国,这个现象更为突出的一点是,产业发展现状与高等教育大跃进之间
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许多工作并不需要高学历的规范、前沿技术,更不需要研发和设计,仅需要低水平模仿,降低成本打价格战,所以高学历人士的落差就更大了。
我们从历年高考录取率便可知道,1980年代,高考生去向里,中专、大专、本科三项之和长期在10%以下,上本科就已是3%以内,难度不比今天的“211”、“985”低。而到了2021年,本科录取率就达41.63%,算上大专,高考生里92.89%都是“有书可读”的。然而,中国许多工作的真实胜任水平还是高中生,甚至更低学历便可实现,那么以本科为例,4年大学时光,除了支付可以再生的学费成本,还有投入的不可再生的4年时间成本。
然而,对于相当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说,工作需要的技能中学生就能“搞定”,而雇佣本科生,薪资里有就必须包括4年的学费和时间成本,加之本科生接触的新知识令成长于不太需要“知识”的年代的用人单位雇主来说,还是“不可控因素”,结果便是本科生就业难。
后果便是许多年轻人只能想方设法再多读几年,通过考研实现学历的升级,从而进入更看中学历的高端平台,然而,在2023年因全球经济不景和产业链转移,就是“985”大学的研究生如今也不淡定了。
据“新浪热点”2023年2月24日报道,可乐(化名)同学是某高校一名研二学生,近日他在B站上分享了身边同学接连休学的情况。可乐说科研问题和与导师间的相处问题可能是导致他们休学的原因之一。可乐平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他目前都能自我消化解决。可乐认为,大学教育除了“教“,也应该重视”育“,导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与学生不太一样,所以如果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去请教第三方,比如学校辅导员。
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了网友的热议——
网友们纷纷认为,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的变味”是原因,但在保镖哥看来,研究生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才是根源。
为何这样说呢?
我们先从2021年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分学科门类研究生数
(总计)”说起,由上表可知,该年理、工、农、医毕业的硕士、博士总数为451702人,而文、史、哲、经、法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人数总计则为320978人,分别占毕业硕士博士人数的58.43%和41.54%。
而理、工、农、医硕士博士按理说,工作应该适合范围比较广吧?
我们再看看这份2021年中国人社部发布的“分职业中类企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2020年)表”,其中,事业单位负责人排第一,年工资为26.19万元;金融服务人员排第二,年工资为23.9万元;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排第三,年工资为17.42万元。在2019年工资价位表中排第三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员,此次则位居第四,年工资为17.34万元。除了高位数外,在其他分位的工资水平方面,金融服务人员均为最高,高于其他职业,分别为4.83万元、7.16万元、10.86万元、16.11万元。理工农医对口职业竟然都排名在后,作为硕士和博士毕业的高学历者哪怕混到前25%的技术员水平,工资水平也就是一年8至9万元左右的收入。
如果我们再假设,100位理工农医硕博学历人里能在毕业后20年出一位“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那么2021年毕业的理工农医硕士博士里,仅有4000人左右能够在50岁以后“爬”到这些位置,如果再假设拿到前10%的负责人的26万元以上年薪,就只有400人。这背后的艰辛已无用多言了。
实际上,中国职场对“大龄”劳动者的不友好举世闻名,近期更出现了连日结打螺丝体力活都是“86年以上的可以回去了”的奇葩事——
我们假设一位理工农医硕士毕业是25至26岁,一个同类专业博士毕业是28至30岁,那么如果这位硕士或博士有效工作时间恐怕只有12年或7年,便会面临打螺丝日结工都没人要的窘境,而此时距离60岁,甚至65岁的退休年龄还有多久,不用算都知道吧?而打螺丝又需要硕士或者博士学历吗?
与此同时,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科研是必不可少的任务,而硕士从事科研没有补助,博士也仅是“博二”(26至27岁)开始算工龄,补助长期维持在每月“三五千”水平,如果勤恳地为导师做课题、做实验能够毕业就进大厂,拿百万年薪,把过去寒窗苦读损失的机会收益赚回来吗?好像这不太现实吧?
所以,在“动弹等于损失”的大环境下,对于学生来讲,不“动弹”起码能减少损失,在研究生们对自身就业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下,休学图发展当然是种理性的选择了。
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境遇又会好一点吗?我们以“职友集”对2023年一线城市广州文案,这个不管文史哲经法艺都能作为“万能就业救急项”的岗位的统计数据来看看吧,除了薪酬中位数到了今天也仅仅是6870元的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低薪外,“35至39岁”组仅有1%的人,而40岁以上干脆没有,可见为单位撰写新闻稿、领导讲话稿的职业也不是“越老越吃香”。实际上,文案除了要对本专业(比如心理学的文案要熟悉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科目才能看懂原始论文,经济学要熟悉财报编列项目等)熟悉外,还得找到流行话题,获得更多读者关注和共鸣,这不靠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现实给这些专业人士积累经验的机会都不给!且25岁硕士毕业后还面临就业机会直线下滑的窘境。
由此可见,不管理科还是文科,在中国的就业大环境下,学历越高、损失越大也许才是久已存在的真相,如今被报道的“985大学研究生纷纷休学”只是上述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的“就业难”现象对高学历者同样无情,以高学历人士最爱闯荡的上海为例,连互联网公司都变成了“40岁以上再好也不要”,“年薪百万者求职自动降薪到80万”,由此可见,不如意的就业状态叠加起发展前途越发渺茫,高学历人士寻找自己方向成了当务之急。
在这里,保镖哥只能说,高学历人士首先需要反躬自问以下问题,才有助于找到前途:
一、深造的目的是为了就业,还是为了弄清某个问题,为了有所发明和发现。如果是前者,建议做属于自己的自媒体,拍摄视频和撰写文章,通过向社会介绍自己的专业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来找到伯乐,接到合作推广项目,从而先在经济和价值上实现独立。
二、对于导师趁人之危一般地思想控制,要研究生、博士生打廉价工的行为,本着个人健康至上的目的,根据《劳动法》要求,能拒绝就拒绝,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好自己,而且敢于发声,毕竟有背景的大平台离学生整体上是越来越远了,以前学习的目的是进入有背景平台,换一生衣食无忧,还能当上人上人的条件都不存在了,那么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好了,今天的“古今八方纵横谈”就讲到这,我是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会计师、证券投顾资格的保镖哥,如果您有疑问或意见、建议,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我们接着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