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8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8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古代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发运使

官名。唐开元二年(714),于陕州置水陆发运使掌漕运。宋初置京畿东西水陆发运使,后有江、淮、两浙发运使兼制置茶盐事,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兼都大发运使,又有三门白波发运使、陕府三门发运使。南宋初,发运使只掌购买食粮,乾道六年(1170)废。

2.达鲁花赤

元代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的行政长官。达鲁花赤,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通行于大蒙古国和元朝。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大蒙古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

达鲁花赤后来成为长官或首长的通称。在元朝的各级地方政府里面,均设有达鲁花赤一职,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在元朝中央政府里面,也有某些部门设置达鲁花赤官职。达鲁花赤一般必须由蒙古人担任。明朝以后,达鲁花赤官职被废除。

3.土官

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土官"又称酋,是相对于“流官”而言的。在桂西少数民族地区,宋王朝平侬智高起义后,派狄青部下和加封土酋为土官。因此土官中有少数民族,也有汉人。”明代于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土司,由该族上层分子担任,按等级分宣慰使、宣抚使、按抚使等武职及土知府、土知县等文职,由子孙世袭。至清代逐步“改土归流”土官大部分废除。

4.起居注

官名。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掌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隋代于内史省(即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被送入宫中讲解经史者)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

5.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6.李心传

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又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宝五乡四颗村)人,南宋大臣、史学家,早年科举失利,绝意仕途,闭门著书,晚年受宋理宗起用为史馆校勘,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后官至工部侍郎,因言去职。有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7.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汉代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汉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后人卢文弨《群书拾补》中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系十一卷补之所逸,中有“女娲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话,皆为首见于记录者。

8.魏收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掌诏诰,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曾参修律令。天保八年(557年)迁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获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魏史,他与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时期的历史。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另存《魏特进集》辑本。

三,简答题

1.简述东汉的文学成就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刘安,汉高帝孙,袭父封为淮南王。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并杂有儒、法、阴阳家观点,善于运用历史传说和神话寓言说理论论辩,因而不仅保存了古代不少珍贵的神话故事,,也创作了《塞翁失马》、《亡秦者胡》、《西家之子》等许多优秀的寓言。

(2)汉赋

赋是散文韵文并用、体物写志的一种文体,是直接从骚体演变而来的,与战国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西汉早期的赋为骚体赋,入贾谊的《吊屈原赋》等,都是借物抒怀,文词朴实。牧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散体大赋的先河。

汉武帝之世,是赋的成熟时期。有名的赋家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等,其中司马相如最负盛名。他的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这些赋都是气势恢宏、景物迷离,反映了西汉国家的宏伟辽阔,表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

东汉时期,赋家以班固、张衡最为有名。东汉时期的赋篇幅短小,向反映社会现实的方向发展,叫做小赋。张衡的《思玄赋》、《归天赋》等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腐朽。

(3)诗歌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中后期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为求功名利禄,背井离乡,四处奔走。他们把对社会的感触,倾注到作品之中。入《冉冉孤生竹》、《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等,就是倾诉生离死别,情感追求,仕途坎坷的诗篇。

2.简述明朝的哲学成就

明朝时期的哲学成就代表人物是王守仁和李贽。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多次率军镇压农民起义,认识到意识思想控制的重要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后在东南、贵州等地聚众讲学。王阳明直接继承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后人称“陆王派”。他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哲学命题,是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发展,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人心想不到什么,什么就是物;人的意念指到那里,哪里便产生物。又认为“心外无理”,即“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所以是“心即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因此,他提倡“知行合一”,强调思想就是行动。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作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离经叛道的批判精神。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四,论述题

1.论述商鞅变法

(一)主要内容。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秦、齐、韩、赵等国相继进行的改革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施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奖励军功,打击世卿世禄制。新制规定:若无军功也不得列入宗室属籍。奖励军功,对立功者,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实行军功爵制。爵位共分二十等级,按爵位高低相应地可占有土地、住宅、奴婢等。

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土地多少纳税。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

④推行县制,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5家为伍,10家为什,互相监督。合并乡邑等为县,全国统一划分为31县,县设令和丞,由国君任免,代替了以往的分封制。

⑤迁都咸阳。以加强向东方发展的需要。

⑥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⑦制订秦律。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全国实行。

⑧烧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打击儒家复古思想,以便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影响。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秦王政后来能够统一全中国,成为始皇帝,追根溯源,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关系极大。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清晰可见。

2.?论述浙东事功学派

浙东部分儒家学者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积极提倡研究学问要经世致用,形成了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统称为这种事功学派。金华学派的创立者是吕祖谦,叶适是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从事功思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陈亮是南宋永康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的核心是物,认为任何道理法则都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

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学者们,本着重事功、讲实际的思想,立足现实,针砭时弊,反对"抑末厚本",主张"农商并重",鼓励发展农业和商业,鼓吹富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中的作用,提倡保护富人,倡导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呼吁施行有利于百姓利益的种种措施,从而实现藏富于民,最后达到民富而国强、国家中兴统一的目的.他们的思想主张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南宋两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至今仍有现实借鉴意义.

?

2018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古代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发运使

官名。唐开元二年(714),于陕州置水陆发运使掌漕运。宋初置京畿东西水陆发运使,后有江、淮、两浙发运使兼制置茶盐事,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兼都大发运使,又有三门白波发运使、陕府三门发运使。南宋初,发运使只掌购买食粮,乾道六年(1170)废。

2.达鲁花赤

元代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的行政长官。达鲁花赤,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通行于大蒙古国和元朝。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大蒙

古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

达鲁花赤后来成为长官或首长的通称。在元朝的各级地方政府里面,均设有达鲁花赤一职,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在元朝中央政府里面,也有某些部门设置达鲁花赤官职。达鲁花赤一般必须由蒙古人担任。明朝以后,达鲁花赤官职被废除。

3.土官

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土官"又称酋,是相对于“流官”而言的。在桂西少数民族地区,宋王朝平侬智高起义后,派狄青部下和加封土酋为土官。因此土官中有少数民族,也有汉人。”明代于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土司,由该族上层分子担任,按等级分宣慰使、宣抚使、按抚使等武职及土知府、土知县等文职,由子孙世袭。至清代逐步“改土归流”土官大部分废除。

4.起居注

官名。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掌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隋代于内史省(即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被送入宫中讲解经史者)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

5.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6.李心传

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又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宝五乡四颗村)人,南宋大臣、史学家,早年科举失利,绝意仕途,闭门著书,晚年受宋理宗起用为史馆校勘,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后官至工部侍郎,因言去职。有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7.风俗通义

《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汉代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汉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后人卢文弨《群书拾补》中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系十一卷补之所逸,中有“女娲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话,皆为首见于记录者。

8.魏收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掌诏诰,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曾参修律令。天保八年(557年)迁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获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魏史,他与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时期的历史。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另存《魏特进集》辑本。

三,简答题

1.简述东汉的文学成就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刘安,汉高帝孙,袭父封为淮南王。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并杂有儒、法、阴阳家观点,善于运用历史传说和神话寓言说理论论辩,因而不仅保存了古代不少珍贵的神话故事,,也创作了《塞翁失马》、《亡秦者胡》、《西家之子》等许多优秀的寓言。

(2)汉赋

赋是散文韵文并用、体物写志的一种文体,是直接从骚体演变而来的,与战国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西汉早期的赋为骚体赋,入贾谊的《吊屈原赋》等,都是借物抒怀,文词朴实。牧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散体大赋的先河。

汉武帝之世,是赋的成熟时期。有名的赋家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等,其中司马相如最负盛名。他的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这些赋都是气势恢宏、景物迷离,反映了西汉国家的宏伟辽阔,表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

东汉时期,赋家以班固、张衡最为有名。东汉时期的赋篇幅短小,向反映社会现实的方向发展,叫做小赋。张衡的《思玄赋》、《归天赋》等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腐朽。

(3)诗歌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中后期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为求功名利禄,背井离乡,四处奔走。他们把对社会的感触,倾注到作品之中。入《冉冉孤生竹》、《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等,就是倾诉生离死别,情感追求,仕途坎坷的诗篇。

2.简述明朝的哲学成就

明朝时期的哲学成就代表人物是王守仁和李贽。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多次率军镇压农民起义,认识到意识思想控制的重要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后在东南、贵州等地聚众讲学。王阳明直接继承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后人称“陆王派”。他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哲学命题,是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发展,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人心想不到什么,什么就是物;人的意念指到那里,哪里便产生物。又认为“心外无理”,即“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所以是“心即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因此,他提倡“知行合一”,强调思想就是行动。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作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离经叛道的批判精神。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四,论述题

1.论述商鞅变法

(一)主要内容。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秦、齐、韩、赵等国相继进行的改革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施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奖励军功,打击世卿世禄制。新制规定:若无军功也不得列入宗室属籍。奖励军功,对立功者,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实行军功爵制。爵位共分二十等级,按爵位高低相应地可占有土地、住宅、奴婢等。

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土地多少纳税。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

④推行县制,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5家为伍,10家为什,互相监督。合并乡邑等为县,全国统一划分为31县,县设令和丞,由国君任免,代替了以往的分封制。

⑤迁都咸阳。以加强向东方发展的需要。

⑥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⑦制订秦律。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全国实行。

⑧烧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打击儒家复古思想,以便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影响。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秦王政后来能够统一全中国,成为始皇帝,追根溯源,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关系极大。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清晰可见。

2.?论述浙东事功学派

浙东部分儒家学者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积极提倡研究学问要经世致用,形成了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统称为这种事功学派。金华学派的创立者是吕祖谦,叶适是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从事功思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陈亮是南宋永康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的核心是物,认为任何道理法则都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

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学者们,本着重事功、讲实际的思想,立足现实,针砭时弊,反对"抑末厚本",主张"农商并重",鼓励发展农业和商业,鼓吹富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中的作用,提倡保护富人,倡导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呼吁施行有利于百姓利益的种种措施,从而实现藏富于民,最后达到民富而国强、国家中兴统一的目的.他们的思想主张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南宋两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至今仍有现实借鉴意义.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