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保研,4人前往清华!这群“造卫星”的青年来自四川大学!
??他们是一群逐星的团队,怀揣在宇宙中发射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的浪漫梦想,他们相聚在四川大学,成为天格团队的成员。而今,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10人中有7人成功保研,其中4名同学将前往清华继续深造,1人保研北京协和医学院,2人继续在川大深造。本期推送,一起来认识川大天格团队的成员。
天格团队成员介绍
杨昊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清华大学工物系,研究生攻读方向——核电子学。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亚太数学建模一等奖等,担任川大天格队长,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一篇SCI论文和一篇会议论文。
何颖,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清华大学直博,研究生攻读方向——核动力。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三年平均综测专业第一,曾担任阳光资助宣传员负责人,获得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助理称号。
余思源,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清华工物系直博,研究生攻读方向——核技术应用。连续三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大学优秀学生,三年平均综测专业第二,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并获优秀一项,参与省级大创项目一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一项。
杨景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攻读方向——放射医学。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中国核动力”一等奖学金。连续三年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并当选优秀毕业生干部。从大一加入天格至今,一共参加了三项大创项目,均成功结题。
潘秋彤,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生攻读方向——核电子学。曾获四川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等,申请软件著作权一项。
段寒,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四川大学直博,研究生攻读方向——核电子学。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冯禹涵,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四川大学直博,研究生攻读方向——核电子学。曾获2018-2019学年四川大学综合二等奖学金,2019-2020学年四川大学单项一等奖学金。
相聚天格的故事
2018年9月,刚踏进大学不久的杨景茹在物理学院大创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了天格计划。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报了名,并被录取。2019年,一次电磁学的课间休息,天格计划团队的指导老师王忠海进行了招新宣讲,这也悄然改变了杨昊彦、余思源、何颖、冯禹涵、段寒、潘秋彤等人的未来的大学生活。
团队成立之初,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实现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跨越,制作第一颗立方星探测器。在确定开始制作探测器后,团队去到了清华学习交流。
对他们而言,最难的就是不明确制作立方星的细节。他们的探测器是参照清华的方案来制作的,然而清华所提供的资料,大多只有框架。所以前期在搭建实验平台的时候,他们下了很大功夫,也走了不少弯路。
在参考清华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分析,团队最终拿出了他们自己的实验方案。
那时,他们做实验,一做一整天,一个不注意,一天的努力付之东流;涉及到放射源,各个时间段都要安排同学守着,所有的同学都要会操作,才能发现实验的一些异常现象;实验前的准备,实验时间安排,实验流程,实验时要注意的细节,零零碎碎算下来要花1小时之久。对于一些条件比较苛刻的实验,做实验期间,要全神贯注,一组测完下一组接着测,眼睛不敢眨,瞌睡都打不成。
但幸运的是,在这条科研的道路上,他们能够一起前行,一起收获硕果。而今,天格成员将踏上新的奋斗征程,将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继续“追星”。期待明年能听到他们卫星上天的好消息!
什么是天格计划?
天格计划(Gamma Ray Integrated Detectors,简称GRID),即空间分布式引力波暴电磁对应体探测网,是由清华大学于2016年10月发起的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目前已经有包括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及研究院所参与,已初步形成天格联盟。该联盟以在校大学生为中坚力量,以宇宙中的伽马射线暴、磁星等引力波电磁对应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立方星伽马射线空间探测网络的设计、研制、组网和相关天体物理科学研究。
不同于其他的空间科研项目,天格计划是一个大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为目的,面向基础科学前沿,理工学科交叉的多高校联合研究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课题。
天格计划的科学目标是与地面引力波探测器协同工作,以积累致密星体合并相关的伽玛暴样本,并研究这些星体的射流和相关物理学。该计划将研制多个绕轨道运行的卫星,实现全天候监控,为天体物理学提供新线索,实现新突破。
四川大学天格计划团队(SCUGRID)是天格联盟的成员之一,现由物理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系周荣老师、王忠海老师、康铭明老师和物理学系刘学文老师共同指导,多名研究生参与协作,大三大四为主体,大一大二为后备力量,以小组分工合作
形式进行团体科研活动。川大天格团队成立至今已迭代四批成员,累计完成国家级大创4个,省级大创14个,校级大创11个。
川大为何人才辈出?
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是学校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层次和国际化程度等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最能映射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治校能力的。本科教育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和本,培养一流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使命。
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川大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开放、包容、厚重、大气”的文化特质,着力聚焦和强化“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努力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除了天格计划,学校还通过实施强基计划、本硕博连读、医学长学制等方式,不断加强与中学探索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在本科教育方面,川大探索构建了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让每个川大学子都能公平地接受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都能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会担当能力。
自2010年以来,学校落实“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聚焦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学习成效,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开展了以“万门课程计划”“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本科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了教学模式从单向“灌输”向“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转变,学业评价从重死记硬背向关注学习过程和注重独立思考转变,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课程质量大幅提升。
此外,川大既“引进来”,又“走出去”,让学子真正与国际接轨。学校每年投入真金白银开展“国际课程周”,把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请进来”。过去几年,川大邀请了近800位海外教授为学生开设了近千门次全英文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们不出国就能留学”。
学校还实施针对大学生海外交流的“大川视界”行动计划,每年资助3000名以上川大学子“走出去”,通过短期访学、到国际组织见习实习、到海外基地实践等,进一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贯通式”复合型一流人才,川大从2020年开始设立数学经济学等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面向高考招生。2021年,进一步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与法学等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8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将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夯实跨学科基础。
厚重的文化底蕴,卓越的精神品质,构成川大百余年来的教育底色。通过这些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大学真正让学子体验到“学在川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欢迎更多学子来川大,在这里实现更多可能,邂逅更好的自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