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清华大学在深圳破解了这四道题……
??一流的高校,扎根在一流的城市,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清华在深圳办研究生教育20周年。12月12日,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以下简称:国际研究生院)20周年院庆上,国际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高虹道出了学院与城市的关系——“我们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着清华的力量,也伴随着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的发展而快速成长。”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迎来20周年院庆
2001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挂牌成立;2014年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简称TBSI)成立;2019年,在前二者基础上,国际研究生院揭牌成立……20年间,年轮清晰,岁月可鉴。清华大学在深圳奋力解好四道题——创新人才培养的“加法”、面向前沿布局交叉学科的“减法”、汇聚高端资源挑战前沿科技的“乘法”和以清华力量破解难题的“除法”。科学繁复,又万变不离其宗,四道“运算题”看似简单,却挑战眼光、考验智慧,更清晰地彰显了清华大学在深办学的初心。
加法:优秀师资不断汇聚 创新人才持续“产出”
2004年7月,深圳高等教育实现了一项“零的突破”——本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毕业!深圳人才培养的层次,从此上
了一个新的台阶。清华大学在深办学二十载,已为社会输送12000多名毕业生,目前在读研究生4600余人,其中博士生超过700人。近年来,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留在深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呈逐年递增之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南国清华走出,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南国清华,廿载芳华
人才的集聚,靠自身培养,也靠“虹吸效应”。目前,国际研究生院成为面向全球吸引优秀师资的平台,拥有近200位全职教师,包括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位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近30位教师获国家或省部级人才称号,100余位教师成为深圳市各类高层次人才,8位教师入选2021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近5年,国际研究生院新引进的教师均具备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70%教师获海外博士学位。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根据国际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到2025年,新引进核心教研岗教师将达到250人左右,海外教师人数约可达到五分之一,可初步建成一支世界一流的国际化教师队伍。
减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交叉学科特色鲜明
国际研究生院既要延承清华大学的优势学科,又要着眼深圳的产业需求,因此在学科设置上摒弃了“大而全”的布局,以交叉学科为突出特色,做好“减法”。
目前,国际研究生院已初步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和面向前沿的“6+1”交叉学科体系,并建成了6个研究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海洋工程研究院、材料研究院、未来人居研究院和创新管理研究院。这些优势学科打破院系和学科边界,与深圳市的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不仅将为深圳产业转型提供动力,为大湾区的社会创新发展助力,也将有力助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
据高虹介绍,国际研究生院以“跨学科创新团队”模式组织科研资源,建立起“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平台+项目”的运作、投入和考核模式,培育和催生重大创新成果。能源与环境材料创新团队入选广东省首批12支创新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健康工程、海洋工程、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乘法:聚焦前沿资源聚变 “智核”支撑科技引擎
2006年6月,深圳科研界的又一项纪录由清华创造——国际研究生院联合深圳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在《自然》发表论文,填补了深圳市在世界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空白。20年来,师生们在学科前沿和技术领域辛勤耕耘,发表高水平论文超万篇;162篇论文进入所属学科领域全球前1%影响力行列;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19项,13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2019年4月15日,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教授参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实验室与师生交流
地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腹地,国际研究生院实现了科研资源的高度汇聚,“智核”作用日益明显。一批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创新载体和研究平台为师生的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撑:建有5个国家级、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以及以两个诺奖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市级创新载体,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建的“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深圳市首家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盖姆教授领衔的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和图灵奖获得者大卫·帕特森教授领衔的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作为两个深圳市诺奖实验室依托该院建设,成为材料科学领域和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汇聚人才的科技创新平台。国际研究生院与帝国理工学院共建未来疫苗联合创新中心,在伦敦深圳建设双城联合转化研究的平台。
作为连接旧金山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桥梁,TBSI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国内外学术、文化和产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国际研究生院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国际研究生院已成为深圳连接世界的一个学术科研桥头堡,国际合作走向纵深。
除法:为国贡献“清华智慧” 助力深圳破解难题
“十三五”期间,国际研究生院共牵头承担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省级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中德电动汽车共性支撑创新中心、2个深圳市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多个其他市级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强化“从0到1”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挑战,在解决军事国防以及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一批“卡脖子”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点作用。
“清研海试1”试验母船
名校与名城,彼此滋养,相互成就。20年来,国际研究生院在深圳的经济、科技发展中不断贡献着“清华力量”。建院初期,联合深圳水务局建立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基地,助力深圳市率先迈入饮用水深度处理新时代;完成我国第一个河流污泥原位修复项目,开辟了中国城市河道治理的先河;参
与开发的“大人群指掌纹高精度识别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泛应用于深圳湾口岸大厅自助查验通道中……截至目前,国际研究生院累计承担深圳企业委托科研课题870余项。完成技术转化项目28个,半数以上成果在深圳转化;累计为深圳在职人员提供培训2.6万人次,培训全国各类中高层管理人才近5万人次;累计完成国家、省市调研项目300余个,承担多个深圳市委托的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决策制订和调研。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等四个校级智库在深圳落地,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站在20年的全新起点,国际研究生院已瞄准了新目标——“与深圳市和大湾区发展脉搏共振,与学校’双一流’建设同行,在贡献深圳市、大湾区、国家和全球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打造国际一流研究生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