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高校毕业生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或者慢就业,这一做法是否妥当

??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毕业生已经对就业形成了一种抗拒心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来昌鸿老师来给大家做一个分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正,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考研

近年来,大学生在毕业时除了参加工作和自主创业之外,还多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群体——考研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选择暂不就业,而是继续学习,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是随着考研热现象的不断发酵,人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许多学生考研更多是出于盲目从众和逃避就业的心理,考研目的过于功利,备考过程模式化,缺乏学术探索精神等问题大量存在,使考研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

分析原因如下:

从众心理从众是人受到群体压力而跟从群体选择的一种社会心理,这种“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做”的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安全感。

这种心理将大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判断自身价值的标准,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做出和大部分人相同的选择,使自己看起来合群,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部分大学生在大四时既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也没有更好的安排,看到周围同学考研,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无所事事,选择了随大流,考研。

实际上,这种从众行为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兴趣和特长,暴露出缺少创新意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没有进取心的心理弱点,这种心理对大学生就业会产生很大的不理影响。

逃避心理“逃避就业式考研”是指大学生不想面对就业带来的压力,不愿意去适应社会而选择继续留在学校接受更高等级的教育。

在校期间学费家里掏,无需为生计而奔波,也不用承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评判,轻松无压力。而一旦进入社会,就要自己赚钱养家糊口,要面对老板的脸色,同事的竞争等各种各样的压力。一份调查显示,考研的大学生中,“逃避式考研”的人占33.7%。

以前大学生报考研究生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知识水平为以后就业提供更多的竞争优势。但现在有很多人报考研究生,只是为了逃避就业,把学校当成“避风港”,有些学生甚至一逃几年,今年考不过,明年继续报考,接连几年,都在备考的路上死磕,但可能最后由于方法的不恰当、目的的不单纯还是会导致考研失败,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最终还是回到找工作的浪潮中,却已经失去了很多的历练和机会,越逃避,越迷茫。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的做法并不可取,但考研却非常有用,只要目标明确,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将来在找工作时就会拥有更大优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锦上添花。

“慢就业”

“慢就业”指的是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学习深造,而是待就业,慢慢规划未来道路的现象。

据统计,我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即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慢就业”的大学生通常面临的生活压力不大,父母思想观念比较开明,不会因为孩子不工作而感到着急焦虑,反而会支持孩子进修、游学、考察就业市场或者暂时放松。“慢就业”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既有个人、家庭的原因,也有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变得更加理性、成熟,不将就、不甘于平庸;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毕业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存在依赖父母和消极等待的心理。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慢就业”。

依赖和等待心理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一项针对上海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很大一部分家庭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慢就业”选择给予支持。和“70后”“80后”相比,“90后”一代总的来说有相对富裕的家庭经济支持和轻松的社会生活氛围,被称为“丰裕一代”。丰富的经济基础使得个性突出的“90后”毕业生获得了“啃老”的资本,能够有效地缓冲从学生到社会人这一角色转变带来的的压力,也让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的追求,更愿意放慢生活节奏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同时,父母传统老旧的就业观念和对孩子的疼爱使得他们产生了宁可自己供养,也要让子女获得一份所谓的“体面”“铁饭碗”工作的想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慢就业”并不是长久之计,作为一时的缓冲阶段能为以后的职业添加助力,但若是在此期间逐渐失去奋斗的激情和勇气,就会变成“难就业”“懒就业”。

写了这么,想看看大家对高校毕业生因为就业压力大选择考研和慢就业这一现象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