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考上211研究生,考研鄙视链是现实也是心魔 – 南都周刊
2020年12月26号,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自去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后,今年继续大幅增长。根据教育部官宣,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已从2016年的177万人增至今年的377万人。
考研成为越来越多普通学子“逆天改命”的重要途径。“985>211>一本>二本>大专”的考研鄙视链也在社会中生根发芽。
2020年12月26日,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考点,考生在等候入场时复习。(图/CFP)
在今年大热的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2》中,选手丁辉格外有话题度。普通二本毕业,跨专业考上
名校法学研究生,29岁裸辞稳定的工作上综艺争取知名律所的offer,不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他从第一期开始就备受关注。相比于其他名校傍身、学历开挂的实习生,许多人觉得丁辉才是大多数打工人更真实和理想的写照。
周雯: 但我觉得,丁辉并不普通
末流二本学校;两分之差与211失之交臂;最终选择一本院校研究生
我太想要名校光环的加持了
虽然丁辉的本科是二本院校,但是研究生却考上名校。这对于大多数像我们这样更为普通的考生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高考之后,为了不复读,我执拗地选择了一所末流的二本院校。学校很小,老师也很少,上课时好多老师甚至还在用几年前的ppt,连时间都懒得改一下。
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淡,自习室几乎都是空的,只有到期末考试前人才会多一些。以至于我就算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拿到了很多比赛的第一名,也会自卑地觉得,一定是自己的学校太差了,才会这么容易得奖。
从大一刚进校起,我就一直想着要通过考研来证明自己,因此想报考一所211院校。老师知道后开始劝,“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很容易考不上”。我纠结了好几天,即使知道了系里上一届学长学姐没有一个人考研成功,还是坚持了选211的想法。我太想要名校光环的加持了。
但最后,我以两分之差与一志愿学校失之交臂。此后漫漫的调剂之路,更是让我明白了本科院校的重要性。
我加了十几个调剂群,每个群里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交流信息,最活跃的永远是那些本科211、985的同学,她们一边抱怨调剂难,一边挑选着学校。我一直在群里潜水不说话,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个群里都有这么多本科211、985的同学,更不明白她们本科已经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要考研。
幸好,因为本科时获得的国奖以及丰富竞赛经历,我争取到了两所双非院校(非985、非211)的机会,我选择了其中一所一本院校并顺利通过复试,成为了一名研究生。
我本以为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了,但到读研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仍然是学历最差的那个,班上一半以上的同学本科都来自211院校。第一节课自我介绍时,看到大家自信地说出自己本科院校的名字,我更是羞于启齿。而且我发现,不仅是学历差距,学习能力也存在巨大差别,本科所学的内容过于浅显,以至于很多作业内容我一开始根本跟不上。
因此,我只好减少自己娱乐、休息的时间尽力追赶。整整一学期,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去图书馆,常常借鉴同学的优秀作业来学习,一周只有一两次跟舍友一起去外面吃顿饭。好在慢慢跟上了进度,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得到了一个很不错的暑假实习机会。我觉得,这些都是研究生这个平台带给我的。
虽然已经接受了自己跟同学间的学历差距,但如果不是必要,我还是不愿意提自己的本科学校。我常常后悔,如果高中可以更努力一点就好了,甚至有时幻想,如果时光回溯,我一定会选择复读。
2020年12月27日,广州流花中学考点,考生席地而坐,等待入场
文科调剂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报考学校一时爽,出分调剂火葬场”。一所学校放出个位数的调剂名额甚至会引来几百位考生申请。有的学校还会在调剂要求中明确指出,只接收本科来自双一流大学的考生。
邹宇凡:每当看到这种限制条件,我都会暗自庆幸,自己至少还有报名的资格。
本科211;只在调剂时稍占优势;当时“211”的名头就像一把珍贵的保护伞
相比于其他同学通过考研提升学历水平,我觉得自己这个研究生考得“有点亏”。因为身边的人都说,“考研要往上一个层次的学校考,比如本科是二本,考研至少要考到一本,本科是普一至少要考211,本科是211就考985。”但自己费了半天劲,本科和研究生都在一所211院校,“没进步”。
本科四年,我几乎没有参加过学生组织和学校活动。无论是学校校庆还是登上热搜,都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唯一一次感到学校带来的利处,是考研调剂的时候。当时,我的初试分数卡着一志愿复试线,一边准备复试,一边着手调剂。
即使如此,我从头到尾也只收到了两所学校的调剂通知,一所是普通一本院校全日制的名额,一所是211院校的非全日制名额。当烦躁得无法静下心来看书时,我也会加入调剂信息群里,跟群友们一起讨论。
有几次,当我说自己本科是211院校后,群里有小伙伴安慰说“你好歹是211,肯定能上岸的”。虽然当时群里也有985院校的同学“颗粒无收”,而且即使得到了调剂通知,也要经过笔试、面试,初试和复试分数加权后的排名才能决定自己有没有考上,但当时我还是感到“211院校”的名头就像一把珍贵的保护伞,让人有点希望。
幸而,最终一志愿上岸了。回想两年前,我常常觉得自己本科过于懒散,没有争取到保研机会,不得不辛苦地考研。上岸以后,我想把读研生活当作新的开始。
才入学时学姐就告诉我,要尽早确定自己毕业之后是工作还是读博,如果想读博就要有成果、有文章。开学讲座中,学长介绍的自己通过发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的经历也让我倍感羡慕。没课的时候,我常常从早到晚泡在图书管里看文献,希望可以早点确立研究方向,深耕下去。有时我甚至想直接问导师,每天到底需要花多久时间、看多少篇论文,才能达到“能输出”的水平。
有段时间,我在朋友圈看到本科是985院校的同学发表了文章,还没仔细看论文的标题,便下意识地想,“不愧是985出来的学生”。而听说本科是二本院校的同学也发了论文,我则会悄悄去知网上查看发表期刊的水平,甚至把论文下载下来通读一遍。如果是普通期刊,或者觉得写得一般,才觉得“过了心里那道坎”。
每到这时,我都觉得自己挺荒唐的。毕竟谁的论文不是自己认认真真花时间和精力写出来的呢?但想到本身就在学校水平上“原地踏步”,自己如果在学习竞争中还败下阵来,多少会觉得有些挫败,所以不自觉地加入鄙视链中寻找安慰。
三本学生姚冰冰从西安培华学院考研至西北大学,她说自己位于鄙视链底端,备考时会隐瞒考研这件事,怕考不上丢人,刚考上时也不敢说来自三本院校。考研鄙视链一直存在,她认为这是正常的,要适应既定社会规则才能活得更好。这条新闻在今年考研前夕曾引发网络热议。
王一凡:双非一本院校毕业;体制内工作三年决定考研;被同事酸:借口不想上班
考上了,一定要把录取通知书摔在他们脸上
我是工作三年之后决定再去考研的。本科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是一所双非一本院校。
大四时一战失败,毕业后回到山西晋城兰花集团工作。但没过多久,我感到我现在的工作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到二十年后是什么样子的工作,生活是那种一眼能看到四十年后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加之考研的理想仍然在心中挥之不去,我现在的工作本身也很轻松,便起了边工作边考研的念头。
我有体制内工作的经验,公共管理也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之一,几番衡量后,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即有名气也有学术氛围。
为了考研,我放弃了很多下班后和同事们的娱乐活动,专心在家闭关苦读。长时间从集体活动中隐身,让我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有一些脱节,也听到了不少不理解的闲话。工位后面的胖同事每次提到我总要强调,这是一个工作三年还想考研的人。“三年”两个字每次都会被他咬得很重。
幸而,工作考研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并承诺工作上会照顾一二,身边亲近的同事也会偶尔帮忙分担一些工作,让我有更多时间看书。这样的优待也不免招惹来了其他同事的一些不满。特别是了解到我的本科并非名校,质疑的声音更大了。“他可能只是想不上班,用考研当借口。”午餐时候类似的话总会传到我的耳朵里,“毕竟本科就那样,还想要考研,也不看看自己啥水平。”
请假、复习、工作,构成了我初试前全部的生活内容。在某一次请假之后,无意间在楼道里听到两名同事在议论,猜测我是不是能力不行,还是适应力不行,是不是在工作环境里呆不下去才选择考研来换个环境,是不是没本事再找其他工作了才又回到学校里去?我顿时僵在楼道里,等到说话声渐渐远去才一步一步挪回办公室。当时的尴尬一直留在心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窝火,当时就想考上了,一定要把录取通知书摔在他们脸上。
家里人也觉得我的决定太过草率,所有的路都已经铺好了,按部就班走下去,就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何必再考研呢?越是临近初试的日子,我就越焦虑,失眠也变得极其严重。后来索性放弃,通宵达旦看书复习,什么时候看困了,什么时候上床睡觉。
幸运的是,熬过了那段时间,我最终成功上岸。但永远有人为了上岸、往上走还在苦苦挣扎。
考研之后,还有人生……
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学历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越来越多选择考研的同学也是为了争取更好的平台。而对于本科普通的同学来说,考上研后如何好好利用这个平台也尤为重要。
曾经在某500强企业做HR王凯说到,除了有些公司会比较介意本科学历以外,大部分公司反而会更看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果跟实习经历。有一些同学读研以后觉得和别人有差距,不好意思去参加任何的学术活动、比赛,不去丰富实习经历。
他们无比艰辛地站在了211,985的这个平台上,却没有把握住这个平台带来的机遇。最终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也只是比本科同学多上了几年学而已。回想起自己最辉煌的,也只是考上研究生的那一刻。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发表评论